山東臨沂曲阜游學感言
曲阜孔廟觀后感
早知曲阜是孔子的家鄉,這是我仰慕已久的地方。
于是,今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就一起去到曲阜參觀著名的三孔——孔廟、孔府、孔林。
首先,我們去了孔廟。
在中國,孔廟有很多,但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應屬位于山東曲阜市南門內的第一座孔廟,它又稱圣廟,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東方三大古建筑群。
我們沿著護城河慢慢向前走,導游阿姨邊走邊介紹說:“護城河是一條很奇怪的河,它不是順道而行的,而是逆行的……”聽著聽著,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地走到了孔廟。
走進大門,“金聲玉振”四個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生輝。
“這個石門究竟有著怎么樣的來歷呢
”我心里暗想,終于,我把這個疑問說了出來,“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這就是金聲,以擊磐告終,這就是玉振。
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為了紀念這個小典故,后人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導游阿姨應聲回答,真不愧是導游阿姨啊
走完孔廟,那當然要走走孔府啦
孔府是孔子的子孫后代住的地方,孔府有大廳、有大堂、有樓房。
東邊是廟,西邊是學堂,中間是建筑物。
建筑物十分高大、雄偉。
孔府的后花園里有池塘,池塘里有許許多多的小錦鯉,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最后,我們去了孔林,孔林是孔子及世世代代子孫的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
園內古木森森,林下墓家累累,碑蝎林立,石儀成隊。
曲阜三孔,雄偉壯麗,它不僅是儒家文化的載體,更是中華文明的滄桑足跡
參觀曲阜孔廟后的感想,主要寫一寫參觀完的感想
人們皆知孔子,皆知孔子的文化,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人們皆知的圣人。
為了感受儒家文化,暑假期末,爸爸媽媽、我和姨姥爺,小叔叔到山東曲阜參觀了著名的孔廟。
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
首先我們來到了孔廟的第一道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萬仞宮墻”這四個醒目大字,這四個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
是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那么高。
來到了第二道門,上懸“金聲玉振”四大字。
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此碑是孔廟的起點,踏過了這一道門才真正的進了孔廟。
接著往前走,就到了壁水橋。
壁水橋是模仿北京的金水橋構造而成。
在這里導游叔叔還給我們講了一個壁水橋的典故。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游孔廟,由坤和紀曉嵐兩大臣陪同,在當時,紀曉嵐為討好乾隆皇帝,在乾隆上橋時,要高呼一聲:步步高升。
下橋時,也要高呼一聲:代代相傳。
乾隆龍心大悅,直贊紀曉嵐機智過人。
從此,壁水橋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寓意,從中間的那個玉道向上走表示步步升高,站在最頂端左右望望表示人財兩旺,向下走表示代代相傳。
聽到了導游叔叔詳細的講解,我不由地走上了壁水橋中間的玉道上,到了中間頂端左右望望,然后一步步的地走下橋,就這樣我反反復復走了好幾趟。
在此,我真心的祝愿我的親人、老師還有朋友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工作順利。
希望自己的成績能夠步步升高。
壁水橋向北走,就到了 “弘道門”,這道門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是當時的孔廟大門。
清雍正七年根據《論語》“人能弘道”而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前走,就到了孔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
這座大殿是我國現存的巨大古建筑之一。
這個殿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面的那十根石柱,那十根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每根柱上都雕刻有兩條巨龍,飛騰于云彩之中,兩龍間有一個寶珠,故名稱為“二龍戲珠”。
正前方立著孔子像,那是個身穿皇袍的孔子像。
之所以立一個身穿皇袍的孔子是因為人們很尊敬孔子,把他當成皇帝一般的尊敬,所以才立一個這樣的孔子像。
” 沿途返回,路旁的柏樹有的青翠,有的已蒼老,前方的一棵柏樹立在那里,青翠欲滴。
“它是孔子親手植的一棵柏樹,另一棵柏樹已枯老,只留下了這一棵完好的樹。
”導游叔叔說道。
看著路旁的柏樹,我流連其中,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想著想著,出了門口,我的遐思也停止了,回到現實。
我戀戀不舍的再次瞻望孔廟,心中澎湃起來,我感嘆孔子的偉大,也感嘆曲阜孔廟這座祖先給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通過游覽曲阜孔廟,讓我了解到了古代圣人很多的知識,學到了怎樣孝敬長輩,尊敬父母,讓我開拓了視野,感受到了儒家文化。
這些豐富的知識比金錢更為寶貴。
它將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孔子的徒弟
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
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孔門十哲: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下面列舉了孔子的一些弟子:言偃 (前506~前443)春秋時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字子游,叔氏。
常熟人。
22歲時離鄉北上,拜孔子為師,為其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賢之一。
謙虛好學,擅長文學,曾任魯國武城宰,用禮樂教化民眾,境內到處有弦歌之聲,深得孔子贊賞。
后學成南歸,從游弟子無數,被譽為傳播東南文化第一人。
唐代起先后被封為吳侯、吳公、吳國公及先賢言子等。
清康熙間特設五經博士一員,由其后裔世襲。
言偃對吳地文化的繁榮作出了很大貢獻。
顏回(前521~前490) 春秋末魯國人。
字子淵。
孔子弟子。
以德行見稱。
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說,并“聞一知十”,領會深刻。
為人平易謙遜,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在行動上努力實踐孔子的理想,成為孔子最忠實、最得意的學生。
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說 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
33歲時去世。
今曲阜城北陋巷街有顏廟,亦稱復圣廟。
今曲阜城東11公里防山之南程莊村東北角有顏子林,為顏回及其家族的墓地。
曾參(約前505~前435) 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 (今平邑)人。
人們尊稱為曾子。
孔子弟子。
樂道養親,曾仕為小吏,以孝著稱。
認為忠恕是孔子 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主張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較)”,矢志不懈地實踐孔 子學說。
相傳著有《孝經》和《大學》。
在孔門中被視為道統的繼承者,被后代統治者尊為 “宗圣”。
《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18篇,已殘,今存《大戴禮記》中,自《立事 》至《天圓》凡10篇。
清阮元有《曾子注釋》。
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廟,又稱宗圣廟。
仲由(前542-前480) 春秋末魯國卞(今泗水東)人。
字子路,通稱季路。
孔子弟子。
以政事見稱。
原為鄙野粗人,孔子設禮相誘,收之為徒。
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經常批評孔子。
孔子了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并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于耳”。
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于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后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冉求(前522-前489) 春秋末魯國人。
字子有,通稱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見稱。
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長矛的突擊戰術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
閔損(前536-
) 春秋末魯國人。
字子騫。
孔子弟子。
以德行見稱。
相傳遭后母虐待,但為了愛護異母弟而自甘受苦,諫阻父親驅逐后母,孔子曾特別表 彰他的孝行,后人將他列入二十四孝之中。
為人謙和、清高,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
季氏令其擔任費宰,逃亡齊國力辭。
宰予 春秋末魯國人。
字子我,通稱宰我。
孔子弟子。
以言語見稱。
利口辯辭,頗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獨到的見解,孟子稱贊他“智足以知圣人”,但與孔子有較多的思想分歧。
反對為父母服喪3年的禮制,主張改為1年,被孔子斥為不仁。
曾在白天睡覺,孔子把他比作朽木和糞土之墻。
一說后來到齊任臨淄大夫,因與田常作亂被殺。
其墓在今曲阜城東3公里古城村南約500米處。
子思(前483-前402) 戰國初思想家。
姓孔,名伋。
孔子之孫,孔鯉之子。
相傳是曾子的學生。
早年一度居衛,游學齊國,曾困于宋。
晚年返魯,甚受魯穆公尊禮。
繼承、發揮孔子的中庸思想,以“中庸”為自己學說的核心。
把儒家的道德觀念“誠”說成是世界的本源,認為“誠者,物之終始”,強調“不誠無物”。
孟子曾受業于 他的門人,將其學說加以繼承和發揮,形成了思孟學派。
后被封建統治者尊為述圣。
《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23篇,已殘。
現存《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相傳均為其著作。
墓在今曲阜孔林中孔子墓偏東。
顏回的事跡有哪些
簡介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稱復圣,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
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
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
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中,最有聰明才智的卻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所以顏淵不是以智慧才華而出眾,而是以德行修為取勝。
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我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長處,有功勞,也不夸耀)。
《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
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
此后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
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編輯本段]陋巷簡居 顏回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國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
“陪臣” 即臣之臣。
如諸侯國的卿大夫對諸侯稱臣,對天子則自稱“陪臣” ;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稱“陪臣”。
春秋時魯國為“三桓”執政(即魯桓公后裔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國政),至魯昭公、定公、哀公時,家臣勢力興起,家臣叛亂屢有發生。
魯昭公四年(公元前 538 年),叔孫氏家臣豎牛軟禁并餓死了叔孫豹,設計殺害了叔孫豹的兩個嫡子,擁立庶子叔孫諾。
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季平子立,對家臣南蒯未加禮遇,南蒯便密謀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歸其室于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
” (《左傳·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費叛歸齊。
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 505 年至前 501 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并把持了魯國國政。
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
陽虎的權勢凌駕于“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
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后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
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
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生爭執。
陽虎要求以魯國之寶玉“玙璠”為季平子斂尸,仲梁懷卻認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遜國時,代國君行祭時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
陽虎便勾結費宰公山不狃,想聯合驅逐仲梁懷。
公山不狃初時并不以為意,后因仲梁懷對其不敬重,才對陽虎說:“子行之乎
”陽虎起事,并囚季桓子與公父文伯(季桓子從父昆弟),驅逐了仲梁懷。
冬十月,陽虎殺公何藐(季孫氏族人),與季桓子在稷門內設立盟誓,舉行大規模詛咒,驅逐公父文伯與秦遄(季平子姑婿),徹底清除異己勢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
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陽虎想滅掉“三桓”,讓季寤代替季氏,讓叔孫輒代替叔孫氏,自己代替孟孫氏。
陽虎借冬祭的機會起事,事敗,逃灌(今山東寧陽縣北稍西)、陽關,據兩地反叛。
魯國經“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后,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
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樸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
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于陋巷。
[編輯本段]師從孔子 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
其聲望遠播于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
顏回剛入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
馬骕《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于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
”后日,顏回與子路又浴于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
”子路日:‘同同之鳥。
"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
”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
一鳥二名,不亦宜乎
”,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么鳥。
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
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
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
顏回反問:為什么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
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于那個層次。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并不愚。
《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
《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
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
《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鉆研,越覺得它深奧。
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后面。
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
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后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圣也。
”(《論衡·講瑞》) 顏回求學期間,曾于魯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
次年生子顏歆。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 503 年)時,顏回西游至衛,由衛至宋。
《說苑·敬慎》載:“顏回將西游,問孔子曰:‘何以為身
"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
恭則免于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
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于患矣。
可以臨國家,何況于身乎
故不比數而比諫,不亦遠乎
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
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
”,《孔子家語》、《莊子》兩書對顏回將西游也有記載,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顏回西游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國向戴氏求婚。
據顏景琴著《顏子評傳》考證,顏回途經衛國,是因為其本家顏濁鄒在衛國。
顏子的同宗顏濁鄒在衛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衛國賢大夫,而且家資豐厚,后來孔子周游列國,初到衛國時,就住在他家中。
顏子到衛國并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
按《家語》說,應是經衛而到宋國去。
若顏子直接由魯國到宋國去,便不能說“顏子將西游”,因為宋國在魯國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
顏子到宋國去的目的,很可能與其婚姻有關。
顏子之所以先到衛國而后到宋國,看來顏濁鄒在其間充當了月老的角色,故顏子以到衛國去游學為由,而實際上是請顏濁鄒一同前往宋國。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人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
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
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關于顏回婚配的年齡,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三十歲娶戴氏。
但據《周禮·地官》曰:“媒氏掌萬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意思是說,媒人掌管天下萬民男女結合為夫婦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滿三個月之后就登記在冊。
如果男滿三十歲,女滿二十歲還沒婚配,則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個人與家長便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為爭霸天下,各諸侯國大都把《周禮》規定的最高嫁娶年齡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
到顏回所處的春秋末期,越國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
”孔子是十九歲娶亓官氏的,顏回晚一年,應是二十歲婚配,而不是三十歲。
顏回隨師周游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
[編輯本段]隨師周游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二個階段,約十四年的時間是隨孔子周游列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 497 年),孔子“隳三都”的計劃失敗,在魯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已不可能,便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
顏回與子路隨孔子進入衛國后,二人先至衛都帝丘(在今河南濮陽西南)顏濁鄒家。
顏回與顏濁鄒同為小邾子顏友的后人,子路則是顏濁鄒的妹夫,彼此一向有往來。
顏回與子路告知孔子到衛國來的真實情況,并希望顏濁鄒能把孔子一行推薦給衛君。
顏濁鄒答應二人的請求,把孔子一行的食宿安排在自己家中,以便早晚求教于夫子。
經顏濁鄒、蘧伯玉(孔子弟子)等人的推薦,衛靈公接見了孔子及顏回一行,并按孔子在魯國所得年傣給粟六萬,于是他們從顏濁鄒家搬出自立館舍居住。
顏回隨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有人向衛靈公進言說,如果他們是為魯國圖謀衛國而來,該怎么辦
衛靈公遂派公孫余假暗中監視孔子師徒。
孔子恐受其害,便匆忙離開衛國,準備到陳國去。
不料途經匡地(今河南長垣縣境)時,被誤認作曾侵犯匡地的陽虎而被匡人圍困。
孔子等匆忙離開衛都帝丘時,顏回暫時留在顏濁鄒家,以便觀察衛國的動向。
衛靈公調查清楚孔子一行到衛國來并不是魯國派來的,于是再次接受顏濁鄒、蘧伯玉等人的勸諫,請顏回傳話,懇請孔子回帝丘。
顏回至匡,見到了被圍困的孔子等人。
孔子動情地說:“吾以女為死矣。
”顏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
”(《論語·先進》)顏回匯報了衛國無意加害夫子的實情,并轉達了衛靈公懇請夫子回帝丘,以及衛靈公將在城外恭候夫子,以謝不恭之罪的話。
顏回隨孔子重回帝丘,途經蒲邑,又遭到蒲人的攔截。
當時,衛國人公孫戍被衛靈公驅逐后,便逃到蒲地策動叛亂。
他試圖脅迫孔子一行參加,利用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聲望壯大自己的聲勢。
經孔門弟子子路、公良孺等的拼殺,蒲人感到靠武力留不住孔子一行,建議和談,答應放行,但不能回帝丘。
孔子同意,雙方舉行了盟誓。
但一離開蒲地,孔子就吩咐大家趕回帝丘去。
子貢不解地問:方才的盟誓難道可以違反么
孔子說:那是強迫我們盟誓,神靈不會聽信的。
孔子一行重返帝丘,衛靈公果然出城恭迎。
孔子重返帝丘,衛靈公仍給其豐厚的待遇,但不給孔子具體的事做。
顏回等人有了較多的時間向孔子請教學問,有時也一同外出考察古跡名勝,研究衛國文化,或登山臨水,飽覽衛國風光。
但在衛國沒有實踐孔子之道、用孔子之道治理國家的機會,這使孔子一行不得不離開衛國,尋找能用其道的君主。
魯定公十五年(公元前 495 年)春,顏回隨孔子離開衛國,向東南行數百里到達曹國,在曹國稍作逗留,于夏天到達宋國。
孔子夫人亓官氏是宋國人,顏回的夫人也是宋國人,且宋國又是孔子祖籍,他們在感情上覺得比其他國家親近些,所以到達宋國后便去求見宋君。
宋君向孔子討教治國之策,孔子借機向宋君宣揚自己的治國之道。
宋君聽后卻表示:你的主張是對的,但我不能,我做不到(見《說苑·政理》)。
宋君的態度使孔子一行十分失望,便離開宋國赴鄭國。
顏回隨孔子在鄭國考察了大夫子產的政績,考察了鄉校,拜祭了子產。
在位的鄭國君臣無意留用孔子,孔子一行只好離開鄭國赴陳國。
陳是南方媯姓小國,相傳是舜的后裔,國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陽)。
不久,顏回又隨孔子赴晉國。
晉是春秋時頗有影響的大國。
能在晉國從政,推行孔子的治國之道,其影響所及遠非他國所比。
行至黃河東岸,聽說趙鞍殺害了賢臣竇鳴犢及舜華,孔子一行不能西行,再回到衛國,不久由衛國再次人陳。
此時顏回已是而立之年,按周禮,顏回應獨立講學或從事其他社會工作,只是他在孔門中處于首要地位,不得不以“回不愿仕”放棄了出仕做官的機會。
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 491 一前 489 年)這段時間里,顏回在隨孔子到楚國去的過程中,曾輾轉于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
據《史記·孔子世家》載:楚王聽說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就派人去聘請孔子。
消息傳到陳、蔡,兩國大夫深恐孔子人楚對己不利,便派兵攔截。
孔子師徒最初不了解陳、蔡派兵的意圖,為躲避軍兵的襲擾,他們只好在曠野中行進,不料陷人了絕糧的境地。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兄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
吾何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未吾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
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貢人見。
孔子曰:‘賜,《詩》云:“匪兌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
吾何為于此
"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蓋少貶焉
"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
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
賜,而志不遠矣
"子貢出,顏回人見。
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邪
吾何為于此
"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
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
使爾多財,吾為爾宰。
”,這段記載,主要是說:為了堅定弟子們的信念,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身旁,對他們說:《詩》里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
”我的主張不對嗎
為什么受困在這里
子路認為:主張不被別人采納,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
子貢認為:主張不被采納,是由于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
孔子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他說:伯夷、叔齊是仁者吧,卻餓死首陽山。
這說明仁智的人也會不遇時而遭厄運。
至于降低標準,迎合世俗,實際是放棄理想,更要不得。
孔子問顏回如何理解。
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
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采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
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采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
孔子聽了顏回的議論,很是高興,說:好樣的,顏氏之子,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愿替你當管家。
顏回隨孔子在陳、蔡期間絕糧七天,子貢費了許多周折才買回一石米。
顏回與子路在破屋墻下做飯,有灰塵掉進飯中,顏回便取出來自己吃了。
子貢在井邊遠遠望見,很生氣,以為他偷飯吃,便跑去問孔子:仁人廉士也改變自己的節操嗎
孔子說:改變節操還叫仁人廉士嗎
子貢說:像顏回,也不改變節操嗎
孔子說:是的。
子貢便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孔子。
孔子說:我相信顏回是仁人已非止一日,你雖如此說,我仍不會懷疑他,這里邊必定有緣故。
你等等,我將問他。
孔子把顏回叫到身邊說:日前我夢見先人,大概是啟發佑助我。
你把做好的飯進來,我將祭奠先人。
顏回對夫子說:剛才有灰塵掉進飯里,留在鍋里不干凈,丟掉又太可惜,我就把它吃了,不可以用來祭奠了。
孔子說:是這樣,我也一起吃吧。
顏回出去后,孔子環顧了一下身邊的弟子說:我相信顏回不是從今天開始的。
從此以后,大家更加信賴顏回。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 488 年),顏回隨孔子離開負函,經陳、儀、蒲回到衛國帝丘。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 484 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季康子派使臣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品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
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游。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
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
意思是: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
”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拓展資料: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
周初三監之亂后,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 于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
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于宋國栗邑,后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為陬邑大夫。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
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
實則非也。
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并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于“魚和熊掌”的關系。
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
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
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舍標準就是是否“有方”。
事實上,跟從孔子周游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
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