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十五的月亮的句子
【第1句】: 描寫十五的月亮的好詞好句
好詞
殘月如弓,新月如眉,滿月如鏡,淡月籠紗,月上柳梢, 陰晴圓缺 ,月色朦朧 ,月色撩人 ,月朗星稀 ,一輪新月 ,月光如洗 ,皓月當空, 眾星捧月, 明月入懷 ,流星趕月 ,九天攬月, 皓月千里 ,風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將, 閉月羞花, 月白風清, 月明星稀, 月圓花好 。
好句
【第1句】:疲倦的月亮躲進了云層休息,只留下幾顆星星像是在放哨。
【第2句】:月亮斜掛在天空,笑盈盈的,星星擠滿了銀河,眨巴著眼睛。
【第3句】:一輪圓月升起來了,像一盞明燈,高懸在天幕上。
【第4句】:月亮睜大眼睛,和藹地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一只擦亮的銅盤。
【第5句】:圓月漸漸升高,她那銀盤似的臉,流露著柔和的笑容。
【第1句】:月亮,圓圓的,像紡車,紡著她浪漫的遐思。
【第2句】:清晨,殘月像一塊失去了光澤的鵝卵石,拋在天邊。
【第3句】:月亮姑娘升起來了,仿佛正悄悄地對身邊的小星星說話。
【第4句】:夜,靜極了,玉盤似的滿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第5句】:月亮大得像一把傘,覆蓋了天空;圓得像一個月餅;白的想無暇的玉石。
【第6句】:月亮的素雅和皎潔,淡泊與寬容,感動著我的靈魂,牽動了人類心底柔軟的深處。
【第7句】:門外西邊的林梢,掛著的上弦月已經變成一片金色的西瓜,不再是一條彎彎的眉毛。
【第8句】:天空中月兒獨占鰲頭,月光照進了曾經的寢室,不知這時還有誰在遙遠的地方和我一樣坐在窗臺仰望著未曾改變的夜空。
【第9句】:月色素,人無助,淚相思,與誰述,遙望海角天涯處,幽池鴛鴦宿。
【第10句】:月如鉤,掛人心弦。月如盤,照亮人間。月雖圓,卻潕人知,月萬變,智者相識。月勾情,引人思鄉,月如畫,浪漫情郎。
【第2句】: 描寫十五月亮的作文
我愛月亮,愛她的純潔,愛她的永恒,愛她的神秘。
中秋節來到了。為了看月出,傍晚的時候我早早的出去,等著月出。
這時,天色逐漸暗下來了,大地籠罩著一片朦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圓圓的笑臉,俯視著遼闊的大地。村莊、山川、田野,好象一座逼真的玉雕,莊嚴而美麗。
奔騰一天的小河,在皎潔的月光下慢慢的流淌。晚風吹來,波光粼粼,就像無數小魚在水面追逐、跳躍。河邊沙灘上有許多人在那里乘涼,輕松而閑適。連歌聲、笑聲、說話聲也像月亮那樣輕柔、和諧。
月亮越升越高,已經爬上了大樓頂。她俯視大地,把光輝揮灑。皓月當空,我瞇起了雙眼,確確實實看到了明月高懸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霧?還是我的影子?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雖然我不是第一個見到月亮的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無私,月亮的默默奉獻,還有她那促使人類不斷進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許,月亮上的黑點是蘊藏著寶藏的山脈,正等待著我們去開發。
啊,月亮你是一條淙淙的溪流,時時刻刻為人們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歷代文人溺愛的孩子,使他們的文字千百年來一直年輕、燦爛。你伴隨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歲月,滄海桑田,高山平地。你豐富的閱歷,你的飽含風霜之美,使世人永遠有如面對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及。你的純潔、永恒、神秘永遠得寵于時空的長河,贏得世人無限的眷戀與贊美
【第3句】: 描寫十五月亮圓的好段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后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托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