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通車20周年感言
高鐵開通一周年感想的發言稿
12月26日即將是蘭新高鐵通車運營一周年之際,筆者從新疆亞歐網獲悉,一年來,蘭新高鐵新疆段共計發送旅客427萬人次,日均運送旅客超1萬人次,蘭新高鐵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蘭新高鐵拉近了時空距離,提升人民幸福。
蘭州、西寧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省會城市,因蘭新高鐵的開通出現同城效應,形成蘭州、西寧的1小時都市經濟圈。
乘坐蘭州開往西寧的動車運行約1個半小時就能到達西寧,這將會極大的方便了省區之間旅客以及物資之間的流動,對于甘、青兩省的經濟發展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同時,“早上吃牛肉面,晚上吃燒烤”不再是夢想,朝發夕至的蘭新高鐵將其變成現實。
另外,新疆高鐵不僅滿足疆內旅客出行,同時也串起了新疆、青海、甘肅三省區,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便捷,還讓沿線各地的教育、文化、美食、商圈、休閑等資源為百姓所共享,坐著動車出去轉轉成為一種新時尚。
蘭新高鐵提高了旅游增長,滿足人民出行。
蘭新高鐵開通滿一周年,這一年,這條鐵路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追捧,就在今年夏游,旅客借助蘭新高鐵去青海門源、甘肅張掖和嘉峪關、新疆吐魯番和哈密等旅游景點創下全路之最,而這一數據正也印證了人們對這條鐵路的剛性需求。
蘭新高鐵一方面為當地人們走出去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還拉來世界各地的游客,刺激旅游經濟穩增長。
方便著甘、青、新三省區各族百姓生活的同時,還為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實則是一條惠及民生的致富路。
蘭新高鐵打破了通道“瓶頸”,架起交流橋梁。
蘭新高鐵沿線的城市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農業和旅游業也會因蘭新高鐵的開通,加速礦業、農產品、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人員物資的流動,優化了西北資源配置,有力的推進了西北產業鏈的發展,緩解了西北運輸瓶頸制約,架起了西北與全國各地文化、經濟、物資等交流的橋梁紐帶,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
2022年7,8月份十條重大新聞
【第1句】:絢麗多彩的服飾(板書)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板書)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
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
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
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并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征,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后,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
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
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
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
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
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于呆板,缺乏創新。
后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
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
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
這款服裝后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干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板書)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
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
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
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
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于一位蘇聯的領導人。
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
于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制作而來。
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
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
后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
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
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
以后,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
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于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
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
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
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
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
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
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并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
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
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蕩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板書)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
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
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
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
三年后,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
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
”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
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
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
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
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
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第2句】:日益豐富的飲食(板書)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板書)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板書)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
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
中央政務院于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
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
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
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么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饑。
由于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板書)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臺。
一些象征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如今這些時代象征已經成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
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
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為什么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并無選擇。
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
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第3句】: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板書)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板書)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
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
農村里,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板書)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
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墻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墻面。
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簡樸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板書)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
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么叫“破舊立新”。
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
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第4句】:四通八達的交通(板書)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板書)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
而農村里,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板書)“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
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
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
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于自行車的依賴。
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后,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板書)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于許多人來說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
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
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并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
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
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
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
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
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
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
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
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
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
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
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
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出租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
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游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游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游客的需求,個性化旅游悄然升溫,人們放松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游帶來的樂趣。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科技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
2006年國家用于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
【第26句】:1倍,年均增長達
【第13句】: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
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
【第10句】:2億元,是1991年的
【第26句】:1倍,年均增長
【第22句】: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
【第80句】:8元,是1991年的
【第22句】:8倍。
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
【第1句】: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于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
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后,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
【第5句】:2倍。
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
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
【第54句】: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折合全時人員達1
【第73句】: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
【第42句】: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
【第2句】: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
【第70句】:3%提高到82%,增加了
【第11句】:7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
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
【第81句】:9億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會R&D支出的
【第72句】:3%,比2000年高
【第12句】: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
【第12句】:5億元,是1995年的
【第14句】:9倍,年均增長達
【第25句】: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占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
【第56句】:9%,比1995年高出
【第16句】: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
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
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
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
【第12句】:6億元。
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并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于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
【第74句】:5億元,是1995年的
【第9句】:7倍;用于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
【第13句】:8萬人年,是1991年的
【第2句】:3倍。
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
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藥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于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
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制、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
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
【第11句】: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
【第84句】:4倍和
【第57句】: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
【第42句】: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
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
【第28句】:6%,比1986年的
【第2句】:3%增加了
【第26句】: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準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
【第4句】:8萬家,從業人員由
【第12句】:3萬人增加到6
【第50句】: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
【第5句】:5萬億元和
【第4句】: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
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
【第74句】: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
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制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癥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
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于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
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
【第16句】: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
【第31句】: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
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
【第58句】:6萬件,是1986年的
【第25句】: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
【第15句】:3萬件,是1986年的
【第20句】:2倍;發明專利所占比重為
【第26句】:1%。
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
【第30句】: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
【第3句】:2萬件,是1986年的3
【第54句】:9倍;發明專利所占比重為
【第10句】:6%,比1986年提高了
【第7句】:4個百分點。
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
【第40句】:5萬篇,是1990年的
【第4句】:6倍。
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
【第7句】:1萬篇,是1987年的
【第14句】: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
【第3句】:6萬篇,是1987年的
【第15句】: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
【第6句】:5萬篇,是1987年的
【第36句】: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
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
【第69句】: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
【第4句】: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