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生活的感言
愛車愛生活自己動手給長安CS75清洗節氣門,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
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原產生于黃河流域一帶,它具體地反映了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和氣候關系。
但由于二十四節氣能反映農時季節,便于人們分段掌握農事活動,便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了。
各地農民在應用二十四節氣的過程中,結合本地地區氣候情況來安排農事,充實和豐富了二十四節氣的內容,使二十四節氣在各個地區都得到了因地制宜靈活地應用。
二十四節氣為大眾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二十四節氣的影響,一些節氣和民間文化相結合,已經成為人們的固定節日。
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節日的氛圍,夏至、暑伏也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以致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說法。
在這些節令中,往往伴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系密切的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
同時,二十四節氣在指導人們養生保健上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時刻在影響著人體生物鐘的運轉,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氣血運行與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息息相關。
人們對二十四節氣與養生保健的研究已進行了幾千年,積累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
低碳生活的感受
我的生活中的一些低碳小竅門就是針對節水方面的。
紙張的雙面使用,節約用紙;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和一次性的飯盒;不用一次性的塑料袋;減少糧食的浪費;隨手關燈,隨手管好水龍頭等。
多用電能,少用煤炭燃氣。
電能環保,可以有風力,水力,核能,太陽能發電。
即使是火力發電站也是集中使用煤炭,燃燒利用率高,比個人單獨使用也會省許多。
只要從生活中的日常行為多舉些例子,把直接消耗煤炭燃氣的事情都換用電能來做,就是低碳標準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用電飯鍋燒飯比用燃氣低碳,用點燈照明比用瓦斯燈低碳等平時勤動手動腦,讓舊物換新顏,也可以實現 “低碳”。
一般家庭都有很多廢棄的盒子,如肥皂盒、牙膏盒、奶盒等,其實稍加裁剪,就可以輕松將它們廢物利用,比如制作成儲物盒,可以在里面放茶葉包、化妝品之類的物品;還可以利用方便面盒、罐頭瓶、酸奶瓶制作一盞漂亮的臺燈;喝過的茶葉渣,曬干做一個茶葉枕頭,既舒適還能改善睡眠…我覺得低碳生活不僅保護環境 而且提高了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