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表達洞庭湖景象千變萬化的句子
【第1句】: 岳陽樓記中描寫了洞庭湖千變萬化的特點的句子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白話譯文: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 原文: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翻譯: 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連接著遠處的山,吞吐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
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
雖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此文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慶歷六年(1046)。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內憂外患的年代,對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對外契丹和西夏虎視眈眈。
為了鞏固政權,改善這一處境,以范仲淹為首的政治集團開始進行改革,后人稱之為“慶歷新政”。但改革觸犯了封建大地主階級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岳陽樓記》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
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喻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這篇文章表現作者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同時,也是對被貶戰友的鼓勵和安慰。《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
和它同時的另一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及第。
慶歷三年(1043),參與慶歷新政,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慶歷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
皇祐四年(1052),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第2句】: 岳陽樓記一句話概括洞庭湖景色的句子
《岳陽樓記》
【第1句】:作者交代重修岳陽樓緣由的句子: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
【第2句】:“岳陽樓之大觀”的“大觀”指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第3句】:從空間方面描寫洞庭湖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第4句】:從時間方面描寫洞庭湖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第5句】:描寫洞庭湖陰天景色的句子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第6句】:描寫洞庭湖晴天景色的句子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第7句】:描寫月夜美好的句子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第8句】:表現“二者之為”的句子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第9句】:古仁人之心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則憂其君。
【第10句】:表現作者的曠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11句】:作者的政治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12句】:表明作者堅定志向的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
【第13句】:文中“進亦憂”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退亦憂”指:處江湖之則憂其君。
【第14句】:對待人生中成功的歡樂與失敗的痛苦,我們應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良好心態)。
【第15句】:贊揚騰子京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第16句】:應當考慮國家大事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則憂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