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洛陽龍門石窟的優美句子
【第1句】: 描寫龍門石窟的優美句子
1,《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唐代 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夕雨近晚漸漸歇止了,春天的節氣來臨,使汝穴不斷生風。官路上只聞得數聲鳥啼,令四周更顯靜肅,在塌毀的墻垣縫隙中,幾朵野花盛放,妝點著此處的空寂。
2,《游龍門奉先寺》唐代 杜甫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譯文:那高聳的龍門石窟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氣透衣。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深刻地警悟。
3,《公無渡河》唐代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石窟。堯帝曾經為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
4,《滿庭芳 游洛陽龍門石窟》近代 朱帆
伊洛長流,晉唐遠逝,但留石窟遺蹤。當年良匠,鑿石奪天工。
譯文:伊水和洛河源遠流長,晉唐兩朝早已滅亡,但是卻留下了龍門石窟這個遺跡。當年修筑這個石窟的工匠,真是巧奪天工。
5,《龍門石窟》當代 李映斌
長橋雄闕峙如關,伊水浮云游屐閑。
譯文:長橋上的石雕對峙聳立著,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我們乘船游覽著。
【第2句】: 描寫龍門石窟的優美句子
1,《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唐代 張繼 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抄。
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 洛陽龍門石窟的一夕雨近晚漸漸歇止了,春天的節氣來臨,使汝穴不斷生風。
官路上只聞得數聲鳥啼,令四周更顯靜肅,在塌毀的墻垣縫隙中,幾朵野花盛放,妝點著此處的空寂。 2,《游龍門奉先寺》唐代 杜甫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襲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
譯文:那高聳bai的龍門石窟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臥云中,只覺得寒氣透衣。將要醒來之時,聽到佛寺晨鐘敲響, 那鐘聲扣人心弦,令人生發深刻地警悟。
3,《公無渡河》唐代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波滔天,堯咨嗟。
黃河之水從西而來,它決開昆侖,咆哮萬里,沖擊著龍門石窟。堯帝曾經為du這滔天的洪水,發出過慨嘆。
4,《滿庭芳 游洛陽龍門石窟》近代 朱帆 伊洛長流,晉唐遠逝,但留石窟遺蹤。當年良匠,鑿石奪天工。
譯文:伊水zhi和洛河源遠流長,晉唐兩朝早已滅亡,但是卻留下了龍門石窟這個遺跡。當年修dao筑這個石窟的工匠,真是巧奪天工。
5,《龍門石窟》當代 李映斌 長橋雄闕峙如關,伊水浮云游屐閑。 譯文:長橋上的石雕對峙聳立著,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我們乘船游覽著。
【第3句】: 贊美龍門石窟的句子
龍門石窟距離洛陽市區大約十二公里,此處東邊是香山,西邊是龍門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緩緩地流向遠方。
此處古稱"伊闕",后來隋煬帝楊廣游覽到邙山,登高望遠,看到伊闕,以為是真龍天子的皇宮大門,從此此處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環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萬座佛像,堪稱萬象生輝,佛教寶庫。
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
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朵【第1句】: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
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現在石窟保存完好的部分大都在龍門山上,而香山上的石窟大部分已經被歲月毀損,雖有零星遺址,已經無法修復,唯有大名鼎鼎的香山寺雖幾經沉浮,又幾經修復,如今依然香火旺盛,游人如織。另外白居易的白園也是香山著名的景觀。
這里的山威儀,這里的水秀麗,這里的佛光萬年普照,這里不僅讓你游山玩水,更讓你感悟人生。 伊闕距洛陽12公里,其山狀如龍門,山上窟龕猶如蜂巢,排列整齊,這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
在這萬佛聚集的山上,時刻能夠聽到隱約的佛國音樂的旋律,特別是在唐代石窟的洞穴里,仿佛聽到眾多仙女起舞時那衣帶隨風飄舞的聲響。我十分驚訝地發現那石壁上的舞伎,好像剛剛停止舞蹈,但她們身后那些彈箏、彈琵琶、彈箜篌的樂女還喜不自禁地擺弄手中的樂器,還在靜等舞女又一輪新的群舞。
她們那瀟灑的神態,一下子將我們與古代的距離縮短,好像通過神秘的時間隧道,我們與古人開始交流,開始溝通…… 這座保存了我國從北魏(494年)到北宋,其間經歷隋、唐等七個朝代的人文、風俗、佛家故事的寶窟,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藝術技巧和高超的雕塑才能。不說別的,單從時間的跨度來看,其間經歷400年,王朝更迭頻繁,兵荒馬亂,任何一次變故,都可能造成雕塑工程的中斷,然而,這并沒有阻止工程的進展,它仍舊長期地不折不扣地進行著,并一代代地鑿山不止,這需要多大的毅力支撐,多么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呵!這件恢宏的藝術工程,應該是世界少見的奇跡之一。
我站在石窟前,不禁對藝術生命的執著追求,對古代工匠無與倫比的想像能力以及他們的藝術獻身精神,表示無限的崇敬。那些來自佛國印度的形象,在流傳到我國之后,經過無數民間藝術家的創作和演變,逐漸形成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形象。
由此可以體會我國古代工匠的創造性勞動之偉大。這些造型不一、各俱特色的佛像,它們那動人姿態和個性化的特征,無一不讓千年后的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
特別是它們慈祥端莊的面容,使我們想起自己的母親,那些近乎慈愛的女性形象,端坐在碩大的蓮花座上,顯出一種絕妙的人性組合—讓人產生一種敬畏而又親切的感覺,這種感覺又衍生出無限的親和力。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長【第1句】: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
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
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
而唐代人們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
【第4句】: 形容龍門石窟的句子
描寫龍門石窟的句子
【第1句】:龍門石窟距離洛陽市區大約十二公里,此處東邊是香山,西邊是龍門山,兩山對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緩緩地流向遠方。此處古稱"伊闕",后來隋煬帝楊廣游覽到邙山,登高望遠,看到伊闕,以為是真龍天子的皇宮大門,從此此處被稱為"龍門"。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環境清幽,而且有北魏到唐朝所雕刻的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近十萬座佛像,堪稱萬象生輝,佛教寶庫。
【第2句】: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朵【第1句】: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第5句】: 描寫龍門石窟的段落
截至2023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80余座。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長【第1句】: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
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
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擴展資料:主要景點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第17句】: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龍門夜景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為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奉先寺、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為唐代代表洞窟。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龍門石窟全景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因為它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 稱“奉先寺”。
此窟建開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則天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畢,長寬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大佛,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
這座佛像通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第1句】: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
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詳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
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6]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筑,這些建筑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后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中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龍門石窟。
【第6句】: 描述龍門石窟的句子
答:描述龍門石窟的句子:
游覽龍門石窟,你首先會驚嘆古人的智慧和毅力。如果沒有鬼斧神工的技藝,沒有胸有成竹的構思,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沒有普救眾生的氣魄,十萬座巨大的洞窟,十萬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而且要還歷經四百多年的滄桑歲月的磨礪,是不可能完成這樣偉大而艱巨的宏偉工程的。無論是奉先寺還是古陽洞無論是萬佛洞還是蓮花洞,無論是潛溪寺還是賓陽洞,無論是看經寺還是摩崖佛龕,每一座佛雕都包含著無限的激情,每一座佛像都浸透著能工巧匠們的青春和生命。特別是奉先寺里留下的巨大的唐代佛家菩薩雕像,身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朵【第1句】:9米,體態豐腴,面相慈祥,雍容華貴,氣勢恢弘,既體現了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博大胸懷和崇高品德,又展現了唐代物質發達文化燦爛的大國風姿。有人評價說:這尊菩薩造像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這里是游人最為敬仰的地方,也是佛家經典性的標志性石刻,既具有深厚的宗教研究價值,又具有永久的文化藝術魅力。
【第7句】: 描寫龍門石窟的段落
洛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三大石窟之一。
地處河南洛陽南邊約十三公里處,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香山和龍門山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因與皇宮的宮門正對,人們習慣稱為龍門。
唐代詩人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在這座高而巨大的龍門山上。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萬余尊。
西山上山后的第一個洞穴,叫古陽洞,。古陽洞是一個天然的石灰巖溶洞開鑿而成,從公元四百九十三年開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
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古陽洞大小佛龕共有十萬多尊矗立在里面,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
外形、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蘇,并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古陽洞還是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那些達官貴人還留有一些精品書法藝術,共有二十品,古陽洞占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
字跡氣勢大方,端正有力。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藥方洞,其名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
它始鑿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
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蓮花洞,于北魏孝昌年間所造,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蓮花而得名。正壁為釋迦摩尼立像,北側迦葉手握錫杖,似經長途跋涉。
南壁上方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像,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第17句】:14米,頭高4米,耳朵長【第1句】: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
奉先寺的左側,是石陽洞,里面仙氣撲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比古陽洞還出名是賓陽洞。
它從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分為賓陽中洞,南洞,北洞。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
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
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
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于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
賓陽中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內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體態端詳;有的神態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張牙舞爪……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佛洞。
離開賓陽洞,我們還要去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每尊只有四厘米高。
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臺。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于是后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臺。
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
是一座武周禪宗窟。擂鼓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第1句】:83米,赤足坐于圓形臺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第1句】:9米,赤腳立在圓形臺坐上。最精美的羅漢群像在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
【第8句】: 【龍門石窟【第1句】: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龍門石窟的營造情況,以及如今的一些
與介紹主像釋迦如來像相比,作者是如何描寫奉先寺主佛大盧舍那像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第2句】:短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紹了( ).其中的“然而”起到了( )的作用,突出了( ).龍門石窟和( )、( )鼎足而立,并成為我國三大藝術寶庫,這進一步說明了( )短文第1自然段主要介紹了龍門石窟是個美麗的地方,其中的“然而”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突出了龍門石窟非常美麗,壯觀.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鼎足而立,并成為我國三大藝術寶庫,這進一步說明了龍門石窟很壯觀.與介紹主像釋迦如來像相比,作者是如何描寫奉先寺主佛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答:作者是把大盧舍那像的外貌樣子寫的更加清楚,這樣安排的好處是更能突出大盧舍那像不僅吸收西方藝術的優點而且又融合民族色彩,以雄勁而柔和的寫實作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