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獲獎感言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感想及如何傳承的建議
僅僅是依照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現在的非遺傳承人的創作和傳承之路都很艱苦,我個人覺得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多做宣傳,多做報道,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工藝。
當然國家不可能了解到這么全面,所以就需要各個鄉縣逐級上報,建立民間藝人的資料庫,了解各個地方和各個角落的文化,只有這樣才有便于宣傳和報道,才有助于文化的傳承。
這是一個長期的規劃項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像這些工藝一樣,是需要祖祖輩輩來共同保護的。
非遺傳承人例子
楊昌芹她是“90后”,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貴州團最年輕的代表,是省級“非遺”赤水竹編的傳承人,是工藝美術大師,也是村里的脫貧致富帶頭人……她就是楊昌芹,一位從苗族竹鄉里走出來的傳奇女子。
楊昌芹出生于貴州省印江縣的一戶苗族人家,她本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父親是個很有天賦的木匠,開了一家小型家具廠。
由于和妻子配合得十分默契,廠里的生意一時間蒸蒸日上,他們的家也從村里遷到了當地的鎮上。
但也就是在那一年,噩耗突至,父親因患癌不幸去世。
八九歲本應是許多孩子無憂無慮、快樂成長的年紀,剛上小學四年級的楊昌芹卻感覺“像從天上的幸福生活一下子跌到了地上”。
除了精神上的打擊,現實生活的需要也讓這個缺失了“頂梁柱”的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物質壓力。
母親一人帶著楊昌芹三姐妹艱難地生活,雖然從不說苦,但有好幾次,楊昌芹都看到她的肩膀被擔子磨得掉皮流血。
15歲那年,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楊昌芹放棄進入縣重點高中學習的機會,選擇了外出打工。
“打了一年工,我決定用存下來的錢回縣城讀職校,學習一技之長。
”這次重返校園的決定,也讓楊昌芹從此與竹編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印江民族職業學校期間,楊昌芹學習的本是幼師專業,并且每年的成績都是全校第一。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政府的資助下到赤水學習竹編工藝,開始跟隨大同鎮竹編工藝師陳文蘭學習平面竹編。
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編制……竹編工藝需要經歷二十多道工序,楊昌芹從最基本的選竹、砍竹、據竹學起。
“輕了削不下去,重了又會割到手”,楊昌芹說,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總是掌握不好刀的力度,每天手上都會添新傷,新傷舊傷不斷,做工的時候手都在流血。
但楊昌芹并從未想過放棄,她一直牢記爺爺的一句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如果只想自在散漫,最后很可能一事無成。
開始學習竹編的時候手肯定會受傷、會痛,但是經歷過這些疼痛,才會有所成長。
”楊昌芹如今已是貴州省最年輕的工藝美術大師,她手上的疤痕,是那段辛勤時光最好的見證。
“對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適而散漫放縱,不因辛苦而放棄追求。
雕塑自己的過程,必定伴隨著疼痛與辛苦,可那一錘一鑿的自我敲打,終究能讓我們收獲一個更好的自己”。
什么叫非遺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指經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認定的,承擔項目傳承保護責任,具有公認的代表性、權威性與影響力的傳承人。
符合下列條件的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一)掌握并承續某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在一定區域或領域內被公認為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
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員不得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應承擔以下義務: (一)在不違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根據文化行政部門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項目操作程序、技術規范、原材料要求、技藝要領等; (二)制定項目傳承計劃和具體目標任務,報文化行政部門備案; (三)采取收徒、辦學等方式,開展傳承工作,無保留地傳授技藝,培養后繼人才; (四)積極參與展覽、演示、研討、交流等活動; (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門提交項目傳承情況報告。
“非遺”傳承人每年拿著非遺活動經費, 拿著傳承經費揮霍卻不作為的人,傳承人稱號是終身制么
不是終身制的,非遺保護單位可以變更,非遺項目有退出機制。
如果非遺傳承人不履行義務,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取消其傳承人資格。
傳承非遺文化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
【第1句】: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第2句】:表演藝術;
【第3句】: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第4句】: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第5句】: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梅花篆字)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遇見非遺,傳承非遺,保護非遺”讓非遺走進日常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建議可以在景點附近舉辦一些小小的文化活動,這樣能夠吸引人,更能增加傳播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