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事跡感言
想念老紅軍心得體會怎么寫
首先,寫清楚為什么要想念他們,其次要把老紅軍的英雄事跡和精神寫一下,最后發表一下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及心得體會
一位老紅軍講述他的故事的讀后感
堅持到底——永恒的長征精神在毛澤東主席的詩里有這樣的幾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體現了我們的紅軍在過草地,爬雪山的過程中,不因自然的阻礙而終止前進道路的精神. 漫漫長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紅軍站起來,只因心中信念永存!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的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的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他們是英雄,他們是路標,他們是豐碑!可歌可泣的事跡,可贊可嘆的信念,可敬可畏的軍魂!我能不被他們感動,不被他們震撼嗎?他們是永恒的,因為信念永存,長征的精神永存! 長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在長征精神中學到了什么?我會回答,學到紅軍永存的信念!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棱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其實就在不遠處!因為:信念永存 二萬五千里長征,一次改變中國人命運的征程已在人們的評說中去過了大半個世紀.照現代社會這種急速更新換代的觀念,早已是好幾個時代過去了.按我們熟悉的某種號召“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說下去,就成了梟鳴似的煩擾,不免令人生厭.然而長征卻不同.人們總在不斷的言說、探究、拷問.我想或許是由于長征所代表的一種精神吧——一種全人類永恒追求的精神——堅持到底. 長征是一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這其中的艱險自是我們這些在平和年代出身的人所難以想見的.后有追兵,前途漫漫,環境險惡,糧食短缺.每一條都足以讓人恐懼、絕望.而我們的前輩卻穿著草鞋在雪化、在沼澤中一步步艱難地走來,走向了光明和勝利.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精神撒滿了長征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英雄的后代,我們也試著學會堅強. 昔日中國的女排姑娘們是何等的神勇,“五連冠”不知使多少中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一次次的勝利之后,在郎平等一些老隊員相繼退役后,中國的女排是何處境?或許真是應了那句老話“暢及則衰”在飽嘗了勝利和輝煌之后,中國女排開始了它從未有過的失敗.昔日的世界霸主竟在一瞬間敗下陣來.頃刻間,舉國上下焦慮萬分,人們不禁懷疑起那支曾令他們無比自豪的強隊,究竟能走多遠?然而就在2004年,沉寂了13年的中國女排,在議論和懷疑聲中殺出了一條血路.終于又一次拿回了她們期待已久的“世界冠軍”.當五星紅旗在雅典的奧運會館開起時,中國的女排姑娘們含淚唱完了國歌. 歷史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長征精神將伴隨著中華兒女不斷締造輝煌. 在感動中,我們聽到了桑蘭,這位正值年青的美麗女孩,這位曾被國人和體操界認可的明日之星卻在一次比賽中意外受傷,導致下半身癱瘓,正當國人對她的未來倍感擔憂之時,她卻用笑容感動了周遭的所有人,堅持著、努力著,頑強地生活著. 此時,我感到了一種力量,一種因歷史而越發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謝那些長征中的先輩們,感謝他們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堅持到底,永恒的長征精神.
老紅軍劉應啟的感人事跡
【第1句】:紅軍通信員胡正先爺爺講長征時的故事
【第2句】:梁天文爺爺講他與揚政委的故事
【第3句】:賀龍的女兒賀捷生,講出生18天后長征的故事
【第4句】:賀炳炎的兒子賀陵生,講述賀炳炎將軍截肢不用麻藥的故事
2022開學第一課請了哪些老紅軍,主要事跡計是什么
2022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9月1日晚上8點,我和爸爸媽媽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節目以“先輩的旗幟”為主題,圍繞“長征精神”,為我們講述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
節目分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四節課,節目主持人撒貝寧、董卿、何炅將帶領同學們一起聆聽長征故事,學習長征精神,在展現長征精神的同時尋找長征與當下的結合點,給青少年以價值觀的啟迪和引導。
在第一個篇章《信念不移》中,撒貝寧以《三棵柳樹》的感人故事作為開場白,也為整節課的“致敬長征”主題定下基調。
第二個篇章《勇往直前》的主持人何炅,則邀請“獨臂將軍”賀炳炎之子,講述這位傳奇英雄的故事。
董卿接棒第三個篇章《百折不撓》,對話將軍的后人們,講述了許多紅軍百折不撓的故事。
第四篇章《堅持不懈》,撒貝寧將提出“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傳承長征精神”的思考。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還邀請了多位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他們平均年齡都超過百歲。
在革命歲月,是他們用自己的雙腳踏出了長征路,用自己的意志譜寫了長征精神。
每一位講述故事的老紅軍,步履蹣跚、在親屬攙扶下上臺給童鞋們講述長征旅途中的那些偉大事跡,和那些包裹在蒼老背影里百折不撓的強大信念。
希望能幫到你,請采納正確答案,點擊
【采納答案】,謝謝 ^_^你的點贊或采納是我繼續幫助其他人的動力
以前的老紅軍故事
。
。
。
。
。
。
。
你在這里說。
。
。
。
。
。
。
。
。
。
。
紅軍老戰士的革命故事
91歲高齡的老紅軍蔡元福聽紅軍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聽紅軍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杭州市“七彩陽光”DV小記者采訪老紅軍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
為了讓杭州的青少年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創造的英雄壯舉,10月12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聯合杭州電視臺少兒頻道、杭州市老干部局推出“聽紅軍爺爺講那過去的故事”——杭州市“七彩陽光”DV小記者采訪老紅軍活動。
杭州市“七彩陽光”DV小記者團是杭州文廣集團和杭州市教育局為了能給杭城廣大的中小學生提供更多的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實踐機會而聯合成立的。
“七彩陽光”DV小記者們認真聆聽了91歲高齡的老紅軍蔡元福爺爺講述了在長征途中是如何英勇殺敵,頑強拼搏的;87歲高齡的老紅軍賈少山爺爺講述了發生在長征途中一塊生姜和一塊牛皮的小故事;而原杭州市制氧機廠長、83歲的革命老人黃知機為小記者講述了紅軍為什么要長征。
聽完故事,DV小記者們紛紛向紅軍爺爺提出各種關于紅軍長征的問題,老紅軍一一作了回答。
小記者們采訪老紅軍,而我們的小記者也成了各家媒體采訪的對象,浙江衛視、浙江電臺和杭城各主要媒體都對這一活動進行了詳盡的報道。
中小學生作為城市的未來一代,通過本次活動,讓他們去重溫那艱苦卓絕的歲月,聆聽可歌可泣的故事,高舉長征的精神火炬,沿著新時期的長征征途,向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讓長征精神薪火不熄,代代相傳。
我們走個不停敵人在后面追個不停戴家和,96歲,安徽六安人,1931年參加紅軍長征,是紅軍,也是戴家和人生的一道坎。
戴家和長征一路走來艱辛異常,但走過這道坎,戴家和知曉了中國的走向,他為此付出全部青春年少。
而今,他以96歲的高齡安然休養在杭州吳山附近一個寧靜的小區里。
戴家和老人坐在藍色碎花老式沙發上,他需要緊閉著眼睛,以盡力幫我們想起1934年前后的往事。
老伴李大媽湊近耳朵,大聲說話,提醒他回憶的重點。
李大媽說:“這些故事,曾一點點的都講給孫女過,但如今忘掉的日子更多了。
”1931年收稻子的季節,戴家和從安徽六安老家加入紅軍赤衛隊。
紅軍在當地的宣傳工作深入人心,甚至老鄉間傳聞參加紅軍,連家中農活都會有人照顧。
于是,一年后戴家和又和100多位老鄉參加紅軍,從此開始四處征戰。
戴家和所在紅軍30軍11師33團一直活動在鄂豫皖蘇區的邊境與敵人周旋。
一天,戴家和突然被11師政委李先念同志叫去談話,身材魁梧的戴家和被任命為該師某團指導員。
戴老回憶說:“我當時說,我不干,我不會做官。
但政委(李先念)說,你不干,誰來干呢,難道我還要請你不成
”于是戴家和交出了長槍,換上駁殼槍當上了指導員。
戴家和所在部隊向西移動,戴家和發現他們跨過曾經來回穿梭的平漢鐵路后,再也沒有折回。
不久,戴家和來到四川銅蘭壩(音)地區,紅軍繼續進行土地革命,這時戴家和的主要任務是鞏固部隊,并且在當地百姓中間招收新兵。
一切進行得順利有序,戴家和說:“我們早晨吃完飯,去打土豪,然后工作勞動,一切都很順利。
”但情況在1934年發生變化,部隊經常接到急行軍的任務,通知帶上三五天的干糧后出發,戴家和的食物袋里裝滿了大米做的干飯。
戴老說:“我們誰都不知道是長征,我們想走走就要休息,可大家發現這次行軍走個不停,敵人在后面追個不停。
走了一天天,過了一條條河,竟然到了無人區。
”戴家和說的無人區,應該是四川和西藏交界的地方。
那些天,吃的越來越少,氣候也越來越惡劣。
部隊里還流傳開了當地的一個俚語“大雪山,離天只有三尺三……”而戰士們得到命令,今晚就要翻越雪山,戴家和對屬下特別強調,誰也不能掉隊。
戴家和記憶里的雪山冰冷而且殘酷,但戴老說,畢竟那里只是我們和老天爺在拼命,而和敵人的周旋更加兇險。
穿越草地時,戴家和受傷了,子彈從大腿一側打入,一側穿出,一段時間里他都是靠戰友抬著行軍。
1936年記不清日子的夜晚,戴家和和戰友們駐扎在一個小村莊,而追剿的敵人半夜來襲。
部隊突圍時,戴家和因行動不便留了下來。
戴老說:“當時的村莊都有圍墻,圍墻的外面部隊還挖了一米多深的戰壕,當地老百姓就把我藏在了鋪滿稻草的戰壕里。
”天亮后,打掃戰場的國民黨軍隊發現了他,戴家和聽見了一段判定他生死的對話。
一個敵兵說:”這里有個赤匪,腿斷了,身上沒槍,沒錢。
”另一個敵兵說:“殺了吧,又沒法當俘虜帶著走。
”這時有個軍官說:“走吧,走吧,殺他還麻煩,反正他也爬不出這壕溝。
”戴家和暫時活了下來,還保住了藏在傷口繃帶里的2元負傷費。
敵人撤出后,戴家和大聲呼救,找到一位當地村民,戴家和對他說:“我肚子餓,還想讓你把我藏到個隱蔽的地方去,我不能走路了。
”不一會兒,村民帶來碗面條,吃完后,村民背著他走了很遠很遠的路。
直到沙地邊緣的一間茅棚。
戴家和覺得這里應該安全了,把那兩元錢給了村民作為報酬。
戴家和挪動身體爬進茅屋一看,驚呆了,破房子里有幾十個紅軍傷員,人都還活著,但饑寒交迫,甚至有人口渴的正在喝碗里自己的尿。
半夜,他們又遇到了土匪,土匪搶錢搶槍,甚至連傷員身上的棉衣棉褲都要剝去。
戴家和說:“我的棉褲是負傷后一個團部老書記給我的,而且那時候外面還下起了雪,沒有棉衣幾乎沒有活路。
”戴家和從屋里偷偷爬了出去,一直爬到沙地的中央,戴家和找到一根棍子,他決定靠這根棍子幫助一定要找到部隊。
戴家和從此一路往北,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戴家和用身上的皮襖換回一次像樣的午飯后,便一路全靠百姓接濟生存了,還要躲避敵軍抓捕。
直到“西安事變”后,國共合作開始,戴家和在蘭州遇到收編原紅軍部隊的機構,又輾轉來到西安城,在火車站巧遇當年老戰友重返部隊。
戴家和的長征至此結束,沒有影像沒有筆記,如今只有腿上褶皺的傷疤里記錄了當年故事。
方志敏伯伯走的時候說:紅軍會打回來的,革命一定會成功黃知機,江西人,83歲,老紅軍我叫黃知機。
我的父親黃道,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所以我很小就成了娃娃兵。
1934年的時候,我11歲,在江西橫峰的葛源鎮,那里當時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首府,屬于蘇區。
里面有軍校,有銀行,還有孩子們讀書的學校。
我們學校里200來號人中有100人是兒童團團員,我是兒童團的團長,組織上讓我加入了共青團,領導兒童團。
1934年的一個秋天早晨,具體時間不記得了,似乎是10月、11月的樣子,那天天氣很好。
學校讓我們在楓樹塢村上的廣場里集合,到了那里一看,幾乎所有的戰士都去了。
邊上還有少數聞風而來的百姓,并不像現在電視上演的有那么多村民,那么熱鬧。
因為這些在當時都屬于秘密行動,不會大肆宣傳。
這個廣場很大,平時是閩浙贛軍民舉行大型活動的中心。
我們也小,不知道過去為啥,去了才知道是一個北上抗日誓師大會。
就看到方志敏伯伯等人,跟大家講,日本鬼子打到中國了,中華民族到了危急的時候,要北上抗日。
還講了為什么要北上抗日的原因,說是日本鬼子強占東三省、華北,十九路軍上海抗戰之類的。
大家還喊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誓師大會開的時間很短,也就半個小時吧。
會后,方志敏伯伯悄悄地把我一個人叫過去。
他比我父親大一歲,和父親一起發起了“弋陽暴動”,建立了贛東北蘇區。
我在三四歲的時候就見過方伯伯,他長得很魁梧。
我父親當時被黨派到閩北工作,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也像親人一樣,跟父親一樣慈祥。
方志敏伯伯簡短地囑咐了我幾句話,大意是說他們要走了,你父親也不在,今后蘇區的斗爭更艱苦了,但環境再艱苦你也要相信紅軍會打回來的,革命是一定會成功的。
還交代了一下,讓我去找留下來的黃端喜伯伯,他當時負責印刷廠,印報紙,也印鈔票,讓我跟他們一起堅持斗爭。
部隊迅速地走了,據說當時國民黨的隊伍離鎮上只有十公里路了。
大部隊一走,我們趕緊上山,我70多歲的祖母也跟著走。
第二天鎮上就全被國民黨部隊占領了,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
好在江西山多,林深,我們經常在一個山頭看到另一個山頭的敵人在搜索。
江西的山里冬天都有野草、野果子和筍,就是吃不上米飯和鹽。
我很快就學會了怎么把地底下的竹筍給找出來,根據竹子長勢來判斷筍的方向和距離。
還把毛竹破開來蓋房、做床、做凳子等等。
那時候電臺也沒有了,很長時間都見不到老百姓,不知道外界的消息,但我一直記著方志敏伯伯的話,紅軍一定會打回來的。
雖然很遺憾沒有走上長征之路,但我們的精神是和長征精神一樣的,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消滅敵人,堅持斗爭,以苦為樂。
只是,自那天誓師大會以后,我再也沒能見到方志敏伯伯。
我曾經三爬雪山三過草地賈少山,88歲,四川儀隴縣南陽鎮人,1935年參加紅軍賈老今年已經88歲高齡,回想起以前的事情多少有點激動,但這并不影響我們之間的交談。
我們坐在湖畔居二樓靠近窗口的位置,身邊就是輕風拂面的西湖和垂柳。
賈老老家在四川儀隴縣南陽鎮,自幼就是孤兒,參加紅軍對他來說也真是有點意外和突然。
那是在1935年2月的一個周末,他和另一個孩子一起在鎮上玩,有一個紅軍指導員和一個紅小兵走了過來。
指導員親切地問他們:“你們愿不愿意參加紅軍啊
”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想參加。
”指導員說:“參加的話就跟我們走吧。
”他就這么地跟著他們進了部隊。
“我一直都覺得,參加紅軍是件很光榮的事情。
”賈老說,“我那時已經有十七歲了,經常聽人們說起紅軍打土豪分田地的光榮事跡,所以很想成為一名紅軍戰士,和他們并肩戰斗。
而且,我是一個孤兒,走的時候心里沒有任何牽掛。
”“我加入紅軍已經是在遵義會議以后,待在紅四方面軍39軍,跟紅一方面軍不同,他們長征路線只走了一次,我們卻因為張國燾的錯誤決定而來回走了三次,三次爬雪山過草地。
”賈老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頗有些感慨。
有一次,在北上的路上,打前站的部隊突然遇到了敵人,雙方進行了一場長達八個小時的戰斗。
當時紅軍駐扎在山上,士兵們都睡在石頭上,睡到深夜,領導突然要他們把干糧扔掉,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重量,輕裝上陣。
他們走了一天一夜之后,已經到了下午四五點鐘。
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了敵人。
師長立即下令:開火
“那會兒,耳邊全是激烈的槍聲。
戰斗一直持續到夜里12點鐘。
掃除了敵人的障礙之后,我們繼續過草地。
”“我們每天都在行走,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天黑了就躺下來休息,天亮了就出發,頭腦里早已經沒有了時間這個概念。
”賈老說,“整個過程都很艱難,身邊有很多戰友都死掉了,有的死于饑餓,有的死于寒冷和疾病,也有些掉隊的戰友被敵人殺害了。
敵人為了對我們進行恐嚇和示威,甚至殘忍地把一顆頭顱掛在樹上,鼻子和眼睛都被挖掉了。
”第一次過草地的時候,賈少山曾親眼目睹一個戰友不小心滑進了泥淖,他拼命掙扎,但是越掙扎身體下沉得越快,直到最后被泥淖吞沒。
當時有一個戰友沖上去救他,但也跟著犧牲了。
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點辦法都沒有。
“1936年,我們第三次過草地。
那時我們的干糧已經吃光了,好一些的牛肉也都給病員吃了,我們就只好把剩下的牛皮刮干凈,煮熟了吃。
雖然肚子很餓,但又不能全部吃光,剩下的一半還要帶在身上當干糧。
有一個戰友四五天沒吃東西了,我看了后很不忍心,就拿了自己剩下的那半塊牛皮給他送去,他死活都不肯吃,怕我餓的時候沒有東西吃。
后來經過我再三勸說,他才要了我送給他的那半塊牛皮。
”賈老回憶說,過雪山的時候,戰士們大都穿得很單薄,甚至有人赤著腳爬雪山,不少戰士的耳朵都凍得烏黑發紫。
尤其是在他們爬上了夾金山之后,條件變得更為惡劣,這個4000多米高的雪山,一上一下得走30多公里,而氣溫低達零下20多度,狂風不止,冰雹肆虐。
在他們爬到半山腰的時候,有一個戰士不小心滑下了十幾米高陡坡,一時之間找不到繩子,大家只好一個拉著一個,就像猴子摘月亮一樣,去解救失足墜落的那個戰友。
“我們不能把任何一個戰友撇下啊。
”賈老說。
“我們過草地走了整整七天七夜,餓了就吃樹皮和草根,渴了就喝草地上的渾水。
記得當時我們中間還流傳著一段順口溜:頭頂青天,腳踏草地,大樹當房地當床。
”長征出發時,紅一方面軍
【第8句】:6萬余人,紅二方面軍
【第1句】:7萬余人,紅四方面軍約10萬人,而長征結束后,僅剩下了3萬余人。
正是這些保留下來的紅色種子,改變了中國革命的命運。
在長征之后的20多年間,賈老陸續參加了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
1958年,賈老離開部隊轉業到了杭州,在杭州重型機械廠任黨委常委、副廠長。
在轉業之后,賈老仍念念不忘當年的艱難和苦難,經常以講座等形式向廣大青少年講述長征的故事。
還有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