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律服務的感言
作文:我對法律的一些感悟(500字)
知法、學法、用法,在當今法治社會越來越突顯出它的重要作用。
法律成為現代人生存的必備武器之一。
學校為提高員工的,提升品味,培養職員自覺閱讀和的良好習慣,創建健康和諧的氛圍,自2006年暑假以來,連續三個學期開展了“理性·感性·悟性”主題讀書活動。
通過此項活動,我受益良多。
利用本次寒假的讀書活動,我系統的學習了這一書籍,并從中受益良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受及心得。
首先,我對傳統的一些法律概念由模糊的感性認識提升到了清晰的理性認識。
我先從概念入手,了解了法的起源及在我們國家法的意義所在。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保證實施的,它反映由特定生活條件的統治階段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通??梢园逊傻淖饔梅謨蓚€方面:一方面,從法律是人們的行為規范來說,法律具有規范作用。
這種作用是通過指引自己的行為;評價他人的行為是否合法或者違法;教育一般人懂得行為違法與合法。
另一方面,從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工具來說,法律具有社會作用。
法律的這種作用發生在一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不同領域中,并且通過不同形式來表現的。
它調整人的行為或社會關系。
在上,它是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種專門活動,一般也稱為法律的立、改、廢活動。
這些都是我的意識中不曾出現過的東西,通過對這些概念的了解和學習,使我意識中的法律框架清晰了許多,也為我進一步的學習細節的奠定了基礎。
其次,我掌握了許多以前不懂的。
比如說一些我們都可能要用到且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要學會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否則你只能在自己的無知中黯然神傷,給自己帶來傷害的同時,還讓違法者逍遙法外,助長社會的不正之風。
以前,經常為買到假貨而難過,但難過之后將假貨隨手丟棄后就再無下文了,現在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再遇見這種情況可以撥打熱線、請消協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讀完這本書,突然覺得自己曾經對一些小事的上當受騙不以為然,反而幫助了那些不法分子助長了不正風。
再次,我學會了運用法律這一武器,隨時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古語有云:學,然后知不足。
只有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在學習中反思總結,才能不斷的進步。
法律有關的案件感想千字
法律保護我成長 談到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于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應有的保障.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臺,“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多么令人振奮!然而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你多慮了,我們還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殺人不放火,法律就約束不到我們.我說:不!法律離我們很近.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我想是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法律,就是實現正義、體現公平、正確規范人的行為的社會準則.當今這個經濟社會,人們在不斷地淡化道德意識,甚至有人討論起一些傳統美德是否過時的問題.這不得不促使我們呼吁法律來維護我們的社會秩序.紐約,這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卻是犯罪率最高的惡源.有統計表明,每5分鐘,就有一場搶劫上演.而在我國學生群體中也存在著一些觸犯刑法的不良現象.如:強要同學錢財,參與搶劫,更有甚者結幫犯罪.據報道:今年4月30日,海南省萬寧市17歲學生溫某,因持塑料槍打劫被判有期徒刑5年.近年來,青少年結幫犯罪現象也呈上升勢頭,加入黑幫犯罪的一般是18歲以下的在校學生.來自公安機關的一則統計數字表明,80年代后期到現在,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發展趨勢.在上海,14-16歲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l%.犯罪,無疑永遠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但是,我們應當堅信的是,法律永遠維護正義.誠然,就我國現階段的法律體制而言,的確存在一些疏漏,也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為了一個“利”字,背離職業道德,背離良心,鉆法律的空子.但我仍要說,我們的法律正在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我們應當毫不動搖的堅信法律的正義性,并學會捍衛它!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常常講要遵紀守法,可見遵紀是基礎.我們千萬不要忽視遵紀的作用,“以小見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認為“現在違反一下學校紀律沒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違法就行”,那就請你趕快打消這種念頭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現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將來會釀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呢?所以我們現在只有從一名合格的中學生做起,將來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這個大集體后,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總之,法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維護自己權利的武器,同時又是規范自己行為的社會準則.因為權利在規則中行使,義務在規則中履行,自由在規則中擁有.同學們,從今天起,從這一刻,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學習法律后的感想
首先 要是在比較差勁的學校學習法律 、、真是遭禁自己了、然后你就 10分 就要 原創的 2000字的文章。
。
只是有點吝嗇哦。
法律講座的感想
淺談未成年人犯罪與預防措施 今天,我所要論述的是一個當今社會的焦點話題---關于未成年人犯罪.這個問題一直被社會所關注著.是一個可談性很強的話題,下面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當今我國的犯罪比例在不斷的逐年上升.而未成年人的犯罪情況也比前幾年要嚴重的多!,當然構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我認為下面幾個因素是構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一社會因素;二學校方面的因素;三家庭的因素;四個人所造成的因素.我覺得這幾個因素是互相影響的,下面就分析一下這幾個因素與未成年人犯罪的關系. 首先是社會因素,當今的社會已經是一個多元素的社會,而未成年人生活在這個社會,得到社會的各種關懷,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雖著近幾年社會更加開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也隨之刮來了,一些不良文化更是日益猖獗的污染的未成年人的心靈.色情;暴力的書籍與DVD,網吧;迪廳腐蝕的未成年人的思想.然而這些泛濫的垃圾文化卻被一些未成年人視為一種新鮮的事物,他們不但不排斥,反而很樂意的去主動接受.這就造成了一些未成年人行為墮落,他們的心理開始扭曲,從而整天與這些垃圾文化泡在一起,久而久之,便容易造成以下的幾種現象.1某中學生因為長期看色情書刊或光盤,與某日下午持刀將一名女工強奸.2某中學生在網吧玩游戲因與同學發生口角,當即掏出隨身所帶的水果刀將對方刺成重傷,因流血過多而死.3一個中學生團伙去迪廳蹦迪,因喝醉酒再迪廳鬧事打架,其中兩人被打成重傷。
這些都是血的教訓,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也成為了一件當務之急的事情,所以要大力度的開展法制教育,努力增強青少年的法制觀念, 用事實來警示他們,從而能夠達到良好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使他們能夠去主動的分辨是非,有法制觀念,同時 以上的幾個例子說明了 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和任務.它關系到下一代的成長,因為下一代是祖國的希望.切實抓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努力培養他們正確的法制觀和是非善惡觀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率仍然呈上升的趨勢,犯罪主體卻日趨低齡化。
尤為中學生為多,他們也從小偷小摸到搶劫,殺人.這些都是有不良社會因素所造成的.關注青少年成長的社會環境是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工作。
減少那些垃圾文化的不良刺激源也是至關重要的! 家庭因素:一個人的性格、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有關.家庭的環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并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這種作也用可以說是對孩子的心理起著直接的作用,他們會判斷自己父母的行為而作為衡量他們自己的一把尺子.父母博學多才,孩子也應該不差.所以說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作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線,每個家庭的家長都要重在教子做人,同時要做好青少年自我防范的教育,避免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家長應隨時去注意孩子的壞習慣,一但發現要及時制止.但不可用一些極端的地方法,因為如果那樣的話,孩子可能非但不去聽,反而回會越陷越深。
因為此時的孩子都在處于一種逆反心理的狀態中,只是有輕有重。
他們往往愿意更多的事來自己做主,而不是在家長的約束下去做,因為那樣做有一種自由感。
有些青少年犯罪與家境不好或父母離異有直接關系。
這種家庭的孩子我覺得他們多少有些可憐,畢竟他們只是孩子,他們也羨慕別的孩子的生活機而自己卻不能過上。
再加上他們長期處于的環境多少會使他們產生一些虛榮心,但他們的家庭條件不允許他們去想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于是一些邪惡的念頭便在他們的腦中產生,很有可能使他們誤入歧途。
而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社會上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是他們思進取,圖上進。
而不是去歧視他們甚至是嘲笑他們,使他們感到社會的冷漠,殘酷。
因此我們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去給他們送區溫暖,從物質上幫助他們。
家庭中的法制教育能夠讓孩子更好的認識到法的重要性,從而使更好的從家庭做起就開始給孩子灌輸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必須動員全社會各方面一同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努力。
學校因素:在校學生的犯罪率雖然很低或幾乎沒有,但從學校產生出的“問題少年”卻不少,他們在學校里不務正業,打架斗毆等種種表現都讓其老師與家長頭疼不已,而一些老師本著難管,管不了等思想最終放棄了這類學生,這樣做非但不能喚醒他們,反而回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從而使他們更加的為所欲為。
最終誤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對于這種情況我認為家長與老師們應該冷靜的面對。
對于這這種“問題少年”,只用說服教育是徒勞的,必要時必須采用一些行政強制的措施以約束他們他們,否則他們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后很容易犯罪。
犯罪的青少年一般文化程度較低,平時不學法,也沒有人去主動的教他們,法的意識在他們腦海中甚至是全無的,這就更容易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作為一所學校它本身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而在教書的的時候更應該教學生怎樣做人,這也是學校應盡的責任。
未成年人閱歷淺,涉世不深,思想單純,心志也不成熟,一旦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就會是非不辯,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是違法亂紀的行為.即便在學校中有他們老師的制約,但一旦走出校門他們就可以我行我素,去找那些所謂的朋友,而學校即使知道但也沒有辦法只得任其為之。
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便會產生厭學的想法,有了這個動機他們就會逃學,從而徹底的脫離學校的管制,去和那些社會青年混在一起,然而他們自己并不知道他們這樣做很容易把自己處于一種犯罪的邊緣,因為據我身邊的例子:這類學生一旦遇上什麼事情通常喜歡用暴力的方法解決,以顯示自己所謂的實力。
因為他們清楚學校知道后不過是用行政處分來處罰他們,最多是開除學籍。
所以他們并不在乎。
但這種行為最終會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學校應該與家長建立一條方便的聯系網定期的想家長匯報各個學生的在校的各種情況,也能讓家長及時的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及時的對孩子進行教育。
在學校與家長的緊密配合下讓孩子身心能夠健康的成長。
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同時學校也應該對學生大力度的開展法制教育,使孩子認識到未城年人犯罪的嚴重性。
上述我所談到的三個因素全部是外界的因素。
下面要談的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即個人因素,因為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在許多未成年犯中,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自己未把握好自己而誤入歧途的。
所以自己把握好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的習慣與行為,一個人只有控制自己的行為才能夠立足于這個社會.未成年人更是如此他們的心志尚未成熟,閱歷淺.對于社會的認識度很淺薄。
同時常常會有一些自以為是。
對于家長的一些忠告置若罔聞,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
這樣其實本也沒什麼,但做事情都要有分寸,這些青少年往往把握不住。
他們認為是對的就一定會去做,置后果于不顧。
這樣做是極其危險的,它埋藏著很大的隱患。
因為他們一旦對一些事情產生了意見,很有可能去采取極端的方法來應對,從而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由此可見青少年把握好自己是很重要的。
首先自己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觀看法,對與有害的東西要堅決的抵制。
同時應該主動的給自己增強法制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理智的對待周圍的一切人和物,讓自己能夠設身處地的認識這個社會,避免誤入歧途。
自身因素是一種自己主宰自己的因素,它對于一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而他的心理健康與否則關系到他的生活與學習以及各個方面,同時也是預防其犯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也可以算得上是主要因素,因為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多少都是有些畸形的,他們在心理上受到了某種刺激,從而導致了他們犯罪。
可見青少年心理的健康與否也干系到了他們的未來。
所以青少年必須把握好自己才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四個因素談完了,下面主要談下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預防措施,畢竟犯罪是以預防為主的。
我認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該從最基本做起,從心理起到預防的作用。
這才是最主要的。
現在許多學校開始逐步的開始給學生開一些基本的法律講座,讓學生知法;懂法;用法。
因為就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來看,他們的腦子里毫無法的意識,總認為法律是用來制約成年人的,認為法律和他們沒有關系,這是導致他們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這種意識在現在的不少青少年的腦海中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著,這是不僅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同時它也反應出了一個社會現象---那就是對于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還不夠力度,應該加大力度的對他們進行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宣傳。
用文字;圖片;放映影片等方法使他們認識到犯罪后果的其嚴重性,甚至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少管所,親身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氣氛,讓學生與未成年犯面對面的交流想法,以次用來警示他們。
學校也多開展一些公開法制教育,讓學生參與其中,然后談一談自己的感想,洞悉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以次想他們灌輸法律的概念。
讓他們從根本上了解法律,要讓他們從中體會到法律的重要性,并且組織他們學習一些淺薄的法律知識,從而達到預防犯罪的效果。
我國是一個法制性的國家,一切都要有法可依并且依法行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就是對祖國的未來負責。
讓我們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共同盡一份自己的責任;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
以上就是我對與未成年人犯罪與預防的淺顯認識 。
求作文法律的感想
談到法律,它總會給人以威嚴的感覺。
其實,法律與道德、宗教、紀律一樣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于這些規范的存在,我們的權利才得到了保障。
法律、法規在我們身邊處處可見,例如:上學、放學時我們經過十字路口,有的人不遵守交通法規,闖了紅燈,就很有可能導致一場車禍,而斷送了鮮活的生命。
下面我就給大家說一段真實的故事。
《今日說法》報道了這樣一件事。
一位15歲的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從小學就迷上了網絡游戲,母親為了看管兒子,放棄了家中的農活,在城里租房子,陪讀。
可他不理解母親對他的良苦用心。
暑假中,母親又在網吧中找到了整整兩天沒有回家的兒子。
氣憤之際,母親掄起木棍狠狠地打了他。
回到家中,兩人再次發生爭吵,他趁母親不備,順手拿起電源線從背后纏住了母親的脖子,致其昏迷。
于是,他拿走了家里的2000多元錢,又一次進入網吧。
第二天中午回到家時,他才發現母親已經死亡。
因為害怕,他又將母親的尸體從三樓的窗戶上扔了下去。
我還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在上海,14至16歲的少年犯占未成年人犯罪的
【第64句】:2%,尤其讓人心驚的是,剛剛進入法定處罰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了其中的
【第15句】:1%。
犯罪,無疑威脅著我們安定的生活,而法律永遠維護正義。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遵紀守法,而遵紀是基礎。
現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將來釀成大禍,難道要等到接受法律制裁的時候才悔恨嗎
我們一定要從小加強道德修養,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紀守法,當我們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后,才能真正成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同學們,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吧。
急求一篇關于教練對法律的認識和感想
通過對法律基礎的學習,我首先明確了曾經模糊不清的法律的基本概念,也了解了法律的適用范圍,最重要的是,通過對一些具體法律的學習,加之穿插其中的生動的案例分析,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法律對維護社會的正常穩定所起到的貢獻,也了解了法律究竟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維持公平、公正的原則。
同時,我也發現原來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細枝末節的地方,都存在著法律。
在對諸多法律內容的學習中,給我印象深刻的,同時也是比較復雜的,應該算是《繼承法》了,盡管在學習繼承法,進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課堂上時時刻刻都在“死人”,給人感覺有點“詭異”,但是繼承法對遺產進行公平 分割的辦法,的確讓人我了解了不少以前完全不懂的東西,真是受益匪淺。
不過,通過對法律基礎的學習,我也感受到我國的法律機制還不夠完 善,很多事情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上來。
比如,前幾天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大學生結婚問題,就是因為法律制定過程中,存在不完善之處造成的。
其實在法律中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能否在上學期間結婚做一個特殊規定完全是舉手之勞,但是就因為當初立法的時候沒有進行全面、周到地考慮,造成了如今的法律漏洞,以至于產生了學生不服學校“校規”,提出起訴的事情。
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例如新加坡把滅蚊、在公共場所不允許咀嚼口香糖這種“小事”都寫入法律,我國的法律體制和法律法規涉及面還十分狹窄,只有一些比較“大”的事情被寫入了法律。
總之,通過這個學期的法律基礎學習,我對我國的法律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一些比較重要的法律知識有了一個概念上的認識。
這對我將來越來越頻繁的與社會的接觸將是一個極大的幫助,至少,我知道如何使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應有權益。
進入大學以來,我也算見識了不少大學的課程,可惜的是有些課程等到將來我們走出校園以后就再也不會用到,至少我們專業的同學沒人打算將來從事如今專業所學的工作,所以如今學的那些專業課,將來能用上多少,都是一個未知數,學起來有些“浪費感情”,還有些我個人比較偏激的認為完全沒有用處的課程,更是給人“雞肋”的感覺——學之無用,棄之沒分。
不過,法律基礎課到是為數不多的幾門讓我和同學們都覺得對將來進入社會后很有幫助的 “實用”課程之一。
法律知識課心得體會
1)聽教授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講解法律,從生澀難懂、枯燥無味的法的涵義中,我誤認為法只是象牙塔頂中的經書,束之高閣,讓人敬而遠之;當我暢游于法的歷史長河中,尋求與烏爾比安、耶林格、薩維尼、龐德、德沃金、波斯納等法學專家的對話,我誤以為法只是法學家眼中的寵兒,超然存在于歷史之中,虛無飄渺;當我看到電視劇中律師咄咄逼人的盛人氣勢與法官高高在上的威嚴態勢,我也曾誤以為法只是精英者之間的游戲,而凡人只是被動的參與者。
然而在參加工作后,我發現其實法只是一種普通的社會規范,是每一個公民都能觸及到的,它無時無刻不在調整著社會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在社會生活中隨時隨地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法無處不在,在你、我、他身邊時常可以發現法的蹤跡,當你過十字路口,紅燈停綠燈行,這是道路交通法對行為的一種規范;當我在思量某件事情能否做的時候,我往往會思忖自己的行為是為法律所允許,這是我在用法的價值來判斷自身行為的可行性;當他的權利或者利益受到他人侵害時,他往往會通過訴諸或者求助于司法機關,這是他在用法律手段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
因學法而守法,因懂法而用法,我苦苦追尋著法的軌跡,從大學時候的形而上的學習讓我理解了法的真諦,而在煙草三年的工作經歷則讓我認識了法的價值。
對于煙草公司一名普通法規員來說,《煙草專賣法》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它體現的是秩序、自由、利益與正義的價值,這種價值導向規范著專賣人員的合法行為,保護著經營主體的正當權利與制約著違法者的不法行為,它是煙草專賣制度的基石所在,它計劃卷煙生產、特許壟斷經營、打擊制假售假,其目的則是為了維持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它讓市場的每一位消費者可以免于假煙的侵害,維護的是公民的合法利益;它規定零售客戶只要符合條件,則可以向煙草專賣局申請卷煙銷售許可證,這是煙草專賣法在保護每一位市場經營主體的自由權利;而當零售客戶的合法權利受到了煙草專賣行政執法的侵害時,可以向行政執法機關進行復議和申述,這則體現的是煙草專賣法維護正義的體現。
在我們的工作中,煙草專賣法無處不在,則價值則無處不在發揮著它的功能,正是因為價值的存在,才讓煙草專賣法符合公序良俗,在煙草專賣法與道德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才讓煙草專賣法真正深入人心。
馬基雅維利說過:“由于有法律才能保障良好的舉止,所以也要有良好的舉止才能維護法律。
”它告訴了我們法與行為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了法對人的行為指導的重要意義。
因此,學法、懂法、用法、守法,這是我們每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也是責任所在,更是國家實現法治的根本保障。
2)上一周,我們學校利用下午第一節課時間,給我們講了一堂法制報告會。
通過這次開會,我的感觸很多。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會與同學、朋友,以及社會上的人發生一些矛盾,也許都是一些小事。
既然是一些小事,那我想我們應該能夠和平能夠處理,不需要動用武器,這樣會毀了大家。
在我的生活中出現過這樣的事:一天,一個小組在班里值日,最后只剩下兩個人還沒有值完。
一個男生只是在外面剛剛涮完墩布回來,不小心把水濺到了另一個男生的身上。
那個男生隨口就說了一句:“喂,你沒長眼睛啊,往哪甩呢
”拿著墩布的男生還比較有誠意地說:“對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我一定注意。
”可另一個男生卻得理不讓人,“你一聲對不起就完了,這衣服怎么辦。
”那個男生見情勢不對,有點怒火了,這下,兩個人便吵了起來,還動用上了掃把。
被水濺到衣服的男生用掃把的后面把另一個男生的眼睛給弄傷了。
僅僅一滴水的事,就引發出這么大的事,太不值了。
接下來,又通過學生們演的一個“搶錢事件”又揭示了如今社會的黑暗。
三個男生管一個男生要錢,不給錢就得挨揍,這簡直是天理何在呀
我認為,一個人如果沒錢,他不是最窮的;但如果他連一點寬容都沒有的話,那就是真的窮了。
說到尊重,也與寬容緊緊相連。
如果你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應該做到自己該做的事,就應該學會去寬容別人,善待自己。
這樣才有資格接受別人的尊重,才有資格提“人。
”如果你可以做到寬容一小步,那么社會就會少一份傷害,警察叔叔就會多一些功夫去做別的事。
從今天起,就讓我們來靠近寬容,創建和諧社會吧
3)我們國家是法治的國家,法律越來越健全,北京是我們的首都,隨著城市化的進展,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涌向北京,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有生力量。
現在北京有近400萬流動人口,在北京的現代化建設中是一支龐大的有生力軍,我就是其中的一員。
初到北京時,除了感覺北京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它有那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有那么多的著名高校,北京人待人還很熱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北京的認識越來越深,感受也越來越多。
近幾年來,我親眼看到了北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京城的綠地多了,讓人無法忍受的沙塵暴也很少見了,天空更藍了,高樓更多了,道路更暢通了,人們的素質也提高了。
所有這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法制建設。
法制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因為身在北京,就更深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變化。
在我居住的社區有許多宣傳欄,可以看到不定期的法制宣傳內容,從國家制定的法律,到地方政府制定的法規或規范性文件。
這些法制宣傳讓轄區居民充分了解了自己應該享受的權利,如何遵紀守法,如何教育未成年人學習法律知識,加強自身保護。
而我一個外地青年人,也從中受到了不少益處。
在這個城市里,我有許多老鄉,我們都在一個公司打工。
4)我畢業于一個很著名的法學院,法律專業和律師職業是我義無反顧的選擇。
非常后悔的是上學的時候沒有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自感學藝不精,心驚膽戰的開始了“法律實踐”。
工作的我反而愛思考法律是什么,法律是最低標準的道德,是具有強制性的一堆社會規范。
我自己是一個制度崇拜者,相信在科學合理的規范下,社會才會有序發展,所以在上學的時候,聽到“以德制國”很有些不解。
上學的時候,老跟著自己的老師嚷嚷中國的法律是多么多么的不完善不健全,一翻書本,厚厚的法國民法典,浩如煙海的美國判例,動不動就在論文里的結尾寫“立法建議”,呵呵。
中國法律是不健全不完善,法律空白需要填補,法律制度需要完善,法律條文需要修改,可是中國是多么迫切的需要高素質的法律實踐者啊,只有制定法和實踐法同時發展才是正確的。
一直在關注“法大弒師案”和“鄧玉嬌案”。
我自己的專業不是刑法,工作后也沒有和刑事案子打過過多的交道,但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法規和原理我是理解的。
前兩天從網上看到北京某檢察院說付成勵不能夠成自首,“他的行為不具備從輕的情節”,而付成勵卻表示,他在殺死程春明教授后,主動撥打了報警電話。
對此,檢方認為,付成勵撥打電話自首,是為了躲避法律的懲罰,為了尋求從輕處理,并不是“認罪”的態度,所以不宜從輕判處。
”“罪刑法定”是刑法的基本原則,刑法什么時候說為了犯罪嫌疑人為了“從輕處罰”的自首就不是自首了
自首是“可以”從輕判決的情節,也就是說法院認為是自首但亦可不從輕判決,但是該認定自首的若不認定,那不成笑話了嗎
總之,我真的不希望付成勵師弟年輕鮮活的生命這樣逝去。
“鄧玉嬌案”剛開始的時候,根據當時通報的事實,鄧某的強奸行為顯而易見,對于這種嚴重的暴力型犯罪,就沒有防衛過當一說,鄧玉嬌就是正當防衛,無罪釋放。
可是,當不能操縱法律的時候(因為這個實在太明顯了),便來操縱事實,鄧玉嬌還是“防衛過當”了。
再看看律師行業,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年輕律師,開著奔馳寶馬的大律師,法官與律師等等,還真是光怪陸離啊。
合伙人、大律師是個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能拉來大項目、大標的案子的律師,他們有著深厚的社會關系和很高的社會知名度,很多大律師可能早就不做業務了。
中國不同于美國,賺錢的不是訴訟律師而是非訴律師,很多非訴訟律師只要拉來項目就可以了,業務自有助理來做。
天下文章一大抄, 看你會抄不會抄。
加油
法律小故事與感想(請認真看條件)
俺的感想:
【第1句】:關於攜帶管制刀具的行為:被公安機關拘留,依據是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構不構成成刑事犯罪要看法院的判決。
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三十二條 第二項 “非法攜帶槍支、彈藥或者弩、匕首等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進入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
【第2句】:關於林某的防衛行為:對五名社會青年用水果刀進行威脅系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被毆打時用水果刀劃傷一名青年,是否存在防衛過當,一般要看防衛時對方行為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防衛過當會負上一定的刑責,正當防衛無刑責。
【第3句】:關於賠償責任:一般情況下,正當防衛不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防衛過當須適當承擔民事賠償。
歸納得出:本案林某家長承擔了民事賠償責任,由此判定法院已認定林某防衛過當,即法院很可能認定林某防衛過當構成刑事責任,并附帶民事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