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論語包本感言
論語讀后感家長寄語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
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如何做人,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
論語里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啟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
論語十則感悟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
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為師。
《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的
子貢回答說,古代圣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
《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
孔子說:“弗如也。
吾與汝弗如也。
“(《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
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
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
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并不是經常能夠做到。
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并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一到三則論語感悟(論語原句要寫下來) 每則感悟150左右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
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孔夫子能夠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鞓返纳睿腋?鞓放c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
這怎么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
但還不夠。
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也不會因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一個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
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淵明曾經當過83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
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
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
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裝,扎上領帶,去見領導。
陶淵明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
就是說,他不愿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
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時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寫進了《歸去來兮辭》。
他說
寫讀《論語》的收獲和感言
滿意回答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
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
再后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
讀完論語的對孝感悟200字
《論.為政》中記載,子夏。
子曰“色難。
,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曾是以為孝乎”。
供養父母、為父母做點事兒、好東西讓父母先吃,這些在當時對于大家來說并不是什么難事。
所以對于孝就不能滿足于“能養”,這個層次太低了。
給予父母物質的滿足和照顧相對很容易,但是照顧父母的心理,滿足他們精神上的需求是不容易的,至少是難以做到一如既往。
要讓父母心情舒暢,首先要對父母和顏悅色。
可是家庭成員之間往往是沒有感情克制的,對于父母更是這樣,很難整天笑臉相對,所以就存在“色難”的問題。
對于父母的和顏悅色是裝不出來的,刻意擠也擠不出來,只有發自內心的真誠。
也許只有當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甚至祖父母,體會到為人父母之心的時候,當看到雙親日漸年邁,對衰老產生悲憫之心的時候,才能對孝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論語名句解釋及感悟
第一句:學習的方法、樂趣以及做人的態度好的話可以讓自己更加愉快。
第二句:治學的人必須重視品德的修養,要反省自己的行為。
第三句:學習時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在溫習舊的知識時就有新的發現。
第四句:學習和思考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廢。
第五句: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要實事求是,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句: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
第七句:要虛心向別人學習,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可以給自己做老師的人。
第八句:有抱負、有志向的人必須胸懷寬廣、意志堅強,這樣才能接受重任,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第九句: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經受嚴峻的考驗,不隨俗流,保持節操,而不同于一些見利忘義、無骨氣的小人。
第十句:不要把自己不會做的,交給別人做,要為他人著想。
我打出來!手都酸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