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獲得孝心榮譽的感言
求一篇“孝心感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千,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德高下的重要標準之一。
不孝被視為大逆不道,是家庭和社會都不能容忍的。
然而,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孝敬之心反而在人們心目中淡漠了。
筆者所在的城市,每年見到一些老兵退伍時(說是老兵,其實大都不足30歲),拿到退伍費后,不是飯店聚餐,就是上街為自己購皮鞋、西裝,或不吝花錢給女友買可心的禮物,卻極少見人向至親至愛的父母表示愛心。
有報道說,如今一些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們,給父母寫信極為“簡練”,開門見山就是要錢,連一句問候語也沒有。
最“簡練”的信,只是“爸:錢。
兒。
”看到這樣的情景,讀著這樣的信,不能不說是件憾事,讓人心寒。
孝敬之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它與對黨和人民忠心并無矛盾。
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孝敬之心的人會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
事實也是如此,古往今來,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既有精誠報國之忠心,又有善待父母之孝心。
岳飛牢記母親訓誨,成為愛國抗金英雄;陳毅元帥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可他也是一個大孝子。
解放后他和夫人張茜回老家探母,親手給母親洗衣洗澡,表達多年來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歉疚和遺憾。
許世友更是有名的孝子,但他也是出名的良將……在他們身上,忠心和孝心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這里用得著一位名人的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
求一篇“孝心感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千,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德高下的重要標準之一。
不孝被視為大逆不道,是家庭和社會都不能容忍的。
然而,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孝敬之心反而在人們心目中淡漠了。
筆者所在的城市,每年見到一些老兵退伍時(說是老兵,其實大都不足30歲),拿到退伍費后,不是飯店聚餐,就是上街為自己購皮鞋、西裝,或不吝花錢給女友買可心的禮物,卻極少見人向至親至愛的父母表示愛心。
有報道說,如今一些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們,給父母寫信極為“簡練”,開門見山就是要錢,連一句問候語也沒有。
最“簡練”的信,只是“爸:錢。
兒。
”看到這樣的情景,讀著這樣的信,不能不說是件憾事,讓人心寒。
孝敬之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它與對黨和人民忠心并無矛盾。
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孝敬之心的人會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
事實也是如此,古往今來,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既有精誠報國之忠心,又有善待父母之孝心。
岳飛牢記母親訓誨,成為愛國抗金英雄;陳毅元帥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可他也是一個大孝子。
解放后他和夫人張茜回老家探母,親手給母親洗衣洗澡,表達多年來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歉疚和遺憾。
許世友更是有名的孝子,但他也是出名的良將……在他們身上,忠心和孝心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這里用得著一位名人的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
孝心感言100字左右
前兩天看過兩篇文章,講的都是關于孝心的故事。
一則是: 一男孩小時候家境貧窮,看著常年辛苦勞作的父母,發誓將來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長大后經過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終于擁有了百萬資產,把父母接到城里享受幸福的生活。
父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那幸福自然是讓人羨慕不已。
全村的人都說此子孝順。
只是沒幾年,母親因過于肥胖兒患了心臟病,高血壓。
父親也因終年不再勞作換上了糖尿病。
這些富貴病致使他們的幸福生活打了折扣。
還有一則是:在外企工作的一女士,每天中午,都讓他60多歲的老父親給她送午飯,剛開始同事們都不理解她,笑她這么大了還讓老父親做飯送飯,實在是不孝。
不曾想她卻說:“自從母親去世后,父親總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中午自己一個人從來都不做菜,隨便吃點,整天一個人呆在家里。
自從我讓他給我做飯送飯,他每天特別勤快,早上到菜市場買菜,回家就忙著摘菜、洗菜、做菜,做好飯菜自己先吃一些,再給我送來。
這樣,他既鍛煉了身體,又讓他覺得每天有事可做,生活好像一下子充滿了陽光。
因為他覺得她的女兒需要他,他還有用。
” 看完這兩則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母,爸爸60歲時終于盼到他退休了,本想接父母來我家長住,以享天倫之樂。
不曾想:父親堅決不同意,更可氣的是他還承包了一些責任田,說是沒事的時候鍛煉鍛煉身體,還可以吃到自己親手種的綠色糧食和蔬菜。
任憑我們兄妹怎么勸也不聽。
每每回去,母親總是嘮叨,說我父親從來不讓她睡懶覺,總是每天早晨帶著她到田里去鍛煉。
有時候看到他們灰頭土臉的忙碌著,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親總是笑哈哈的說:“生活中有些事可做,才是幸福的。
”看到他們身體倒是硬朗,也只好作罷。
現在想來,終于明白了父母的想法了。
我現在唯能做的是常回家看看,多聽聽他們的嘮叨,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祝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
孝心作業家長感言
我覺得今人的孝大多體現在物質方面,而在精神方面卻是極少的一方面,現代的人大都喜歡過著獨立的生活,他們追求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強調要有自我的空間,所以他們大多都不會與自己的父母同住,只會給他們物質上的滿足.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競爭無所不在,他們為了工作忙碌,為了成功拼搏,為了愛情煩惱,為了朋友奔波,……他們充滿了壓力,他們已沒有精力去與自己的父母溝通,去了解他們精神的需求。
這到底是什么造成的呢
這又能埋怨誰呢
我也說不清楚,只希望每個人多能給父母多一點關心,那怕是一聲問候,一通電話,一個關懷的眼神,一次心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