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祖文化感言1000字
中國古詩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語見趙缺《無咎詩三百序》)
女媧造人讀后感400字
篇一:女媧造人讀后感 盤古開天辟地以后,天上百鳥飛鳴,地上群獸奔跑,水里魚蝦嬉戲、、、、、、世界充滿了生機。
后來,又出現了一位人頭蛇身的天神,名叫女媧,她很寂寞,決定制造一些向她一樣有靈魂的生物。
女媧找到一處清澈的水,再水邊拿起黃泥按照自己的模樣捏了一個泥娃娃放在地上,泥娃娃居然活了,她又繼續捏,一直工作到星星布滿天空才稍微睡一會,天還剛微微亮就又開始工作,女媧覺得這樣很累,速度還很慢,就從懸崖上摘下一根枯藤,蘸上黃泥,再把藤條一甩地上就出現了很多人,不久,大地上就布滿了人類。
女媧想如果人類死亡了,還要再造一批嗎
女媧想了一個辦法,她在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陽氣,他們就成了男人,在一些人身上注入了陰氣,她們便成了女人,女媧讓他們合在一起,創造后代,人們就這樣生兒育女,一代又一代的傳下來。
就這樣女媧創造了人類,被人們稱為人類的始祖。
我明白了女媧很辛苦,為了造人,只休息一會就開始工作,很不容易,,我們也要學習女媧的這種堅強不息的精神。
篇二:女媧造人讀后感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每個故事都很吸引我,可是最吸引我的還是《女媧造人》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一天,天神女媧來到地面,地面上只有山川樹木,蟲魚鳥獸,她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
她坐在一個池塘旁邊,茫然對著池塘中自己的影子。
忽然一片樹葉飄落池中,靜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漣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動起來。
她突然覺得心頭的死結解開了,是呀
為什么她會有那種說不出的孤寂感
原來是世界上缺少一種像她一樣的生物。
想到這兒,她馬上用手在池邊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著自己的影子捏了起來。
她感到好高興。
于是,女媧照著自己的模樣用水和土造出了人類。
女媧不感到孤獨了,她繼續造人類,聽著自己創造的小娃娃叫自己媽媽,心里美極了
我們要感謝女媧,如果沒有女媧也就沒有我們人類。
從這個故事里我知道了要動腦筋才會有創造。
篇三:女媧造人讀后感 今天我打開書柜,翻起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
從書里看到了《女媧黃泥造人》這個故事,于是我津津有味地閱讀起來。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女媧也是人類的始祖,民間有些地區現在仍稱她為祖姑娘,并經常去祭拜女媧。
相傳很早以前,天地之間只有女媧一個人。
白天她面對著山川錦繡、鮮花經開的迷人景致,自娛自樂,飄然與名山秀水和萬花叢中。
可是到了黑天,她卻雙眉緊鎖,獨自一人感受著孤獨與寂寞。
她幻想著:要是能有一天,有好多人和自己一起觀賞風景的話,哪怕是一人,該有多好啊
于是第二天,女媧就到小溪邊,用黃泥一絲不茍地做起泥人兒,打算到了晚上和它說說話,好打發寂寞無趣的時光。
驚奇的事情發生了:女媧剛做完了一個泥人,沒想到那個泥人竟然朝女媧說:“媽媽
媽媽……”女媧被這喊聲陶醉了,她抹了一把臉上的汗水,欣慰的看著眼前的情景,一種成功的喜悅使女媧有升發了無窮的力量。
她接著又埋下頭捏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 時間過得很快,女媧不知道捏了多少個泥人。
她已經氣喘吁吁,沒有力氣再捏泥人了。
忽然一個新想法又掠過了她的頭,女媧起身折了一根柳枝,沾滿了泥漿,然后再甩了出去……天黑了,女媧筋疲力盡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周圍,又看了看山坡上、溪水邊站滿了人,人山人海。
女媧朝大家揮了揮手,然后,她把肩寬和肌肉健碩的人分做一部分,把他們叫做男人;把胸部比較豐滿的人分做一部分,稱她們為女人,并規定他們可以自由娶嫁,生兒育女。
人類就這樣一代一代繁衍了下來。
我們長大了,記憶漸漸會被淡忘。
兒時的玩、笑漸漸而被時間埋沒了。
可從不曾忘記的,卻是這些讓人沉浸于聯想中的傳說……女媧日夜兼勞,為了“人”這高貴而智慧的種類而付出著心血與汗水,使人感嘆
這些傳統的文化在中國造就了不朽的回憶;這美麗而動人的情節鎖住了我們的心;這些質樸而充滿愛的故事,才是我們最值得珍貴,最值得留戀的啊! 請保留著女媧的這種無私與偉大
女媧造就了人類,造就了這個繁衍生息的種類。
這人類的母親啊,又滿載著多少的愛呀
篇四:女媧造人讀后感 女媧真是厲害啊!隨隨便便地用手把泥巴一捏就成了一個人的模樣,而且用氣一吹這個人就活了。
比那個在醫院里生小孩的阿姨強多了,那個阿姨在醫院里大哭小叫半天才生一個娃娃下來。
而且,女媧還真是聰明啊!她特別注意提高工作效率,用手捏泥娃娃累了,就用一根藤條沾上泥漿撒,一下子就能創造出好多人類。
你看,用手一個一個捏有多累啊!效果還特別好,用藤條撒出來的人類的相貌也還能做到千差萬別。
在生活中我也要向女媧學習,做一個聰明、美麗,善良的人,特別是要在學習中想辦法提高學習效率,又快又好! 要是女媧再來人間一次就好了,我一定要想辦法見一下她,好當面請教。
篇五:女媧造人讀后感 盤古開天辟地后,萬物生機勃勃,一片興旺,山川水秀,日明月朗,各種野獸在森林里自由奔跑,無數飛禽在空中自由飛翔。
可是,這個世界上卻沒有人類.這時,一位女神出現了。
她叫女媧,她放眼看去,遠處沒有和自己一樣的同類,于是她感到無比的孤獨和寂寞。
有一次,女媧用黃土合成黃泥,照著自己的樣子捏造出一個一個的小東西,女媧給這些小東西取名為“人”,他們在女媧身邊轉來轉去的叫她“媽媽”,女媧把他們分成兩類,讓他們自己結婚,世代繁衍下去。
那么讓我們珍惜生命吧
珍惜自己,珍惜他人,讓生命青春異彩,實現應有的價值。
篇六:女媧造人讀后感 《女媧造人》的故事我已經聽過很多遍了,可唯有我從《一本書讀通中國史》里的第二篇中的《女媧造人》印象深刻。
這篇文章講的是女媧造人的過程和婚姻的來源。
更有趣的是下面的《趣味鏈接》,大家從古至今都認為女媧是女的,其實現在還沒能確認女媧是男是女
而且她人首蛇身是誤解,其實她是人首龍身
女媧為了擺脫寂寞而創造了人,即使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我不得不說它有與眾不 同之處:為什么那么多的“神”只有女媧創造了人類
那是因為它有過人的才智和智慧嗎
不是,而是因為它能從一件事中悟出很多的道理,證明她比別人更努力去觀察、去想、去創造,只有比別人強,才會有比別人更大的收獲
所以,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只有靠自己的努力一點點的向上爬,就算達不到十全十美,最起碼我們曾努力過,所以離十全十美也不遠了。
篇七:女媧造人讀后感 在課堂上,我們學習了《女媧補天》這個傳說,知道了女媧是一個勇敢、善良的女神。
今天,我翻開了《華夏文明故事》這本書,看見了《女媧造人》的傳說,就認真地讀了起來。
當我讀到“捏著捏著,捏成了一個小小的東西,模樣與女媧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竅,雙手兩腳。
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來。
女媧一見,滿心歡喜,接著又捏了許多。
她把這些小東西叫做‘人’”的時候,覺得女媧很聰明,用一雙靈活的手創造了偉大的人類,才有了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
讀了這個神話故事,我為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聰明智慧所折服,更為我是一個炎黃子孫而自豪。
五千多年的華夏文明造就了今天繁榮昌盛的中國,作為祖國二十一世紀的小雛鷹,我決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為建設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篇八:女媧造人讀后感 有一天,補天的女神,在河邊玩耍,河水映出了她的影子。
她奇怪的想,于是,用土和泥捏了一個小東西,她把它叫做人,這些小人只要一落地就有生命。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只有人類是最寶貴的,有了生命才有未來的一切,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的生命。
我要好好認真學習,長大成人,為自己的祖國做貢獻。
本文來自: 好詞好句網() 詳細出處參考:http:\\\/\\\/\\\/htm\\\/20131023\\\/36121_
【第2句】:htm
寒食節的起源的感受
祖父經常給祖沖之講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其中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祖沖之幼小的心靈.祖沖之常隨祖父去建筑工地,晚上,在那里他常同農村小孩們一起乘涼、玩耍.天上星星閃爍,在祖沖之看來,這些星星很雜亂地散布著,而農村孩子們卻能叫出星星的名稱,如牛郎、織女以及北斗星等,此時,祖沖之覺得自己實在知道得很少.祖沖之不喜歡讀古書.5歲時,父親教他學枟論語枠,兩個月他也只能背誦十幾句.氣得父親又打又罵.可是他喜歡數學和天文.一天晚上,祖沖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師說的“圓周是直徑的3倍”這話似乎不對.第二天早,他就拿了一段媽媽绱鞋子的繩子,跑到村頭的路旁,等待過往的車輛.一會兒,來了一輛馬車,祖沖之叫住馬車,對駕車的老人說:“讓我用繩子量量您的車輪,行嗎?”老人點點頭.祖沖之用繩子把車輪量了一下,又把繩子折成同樣大小的3段,再去量車輪的直徑.量來量去,他總覺得車輪的直徑沒有1/3的圓周長.祖沖之站在路旁,一連量了好幾輛馬車車輪的直徑和周長,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這究竟是為什么?這個問題一直在他的腦海里縈繞.他決心要解開這個謎.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祖沖之研究了劉徽的“割圓術”.所謂“割圓術”就是在圓內畫個正6邊形,其邊長正好等于半徑,再分12邊形,用勾股定理求出每邊的長,然后再分
【第24句】:48邊形,一直分下去,所得多邊形各邊長之和就是圓的周長.祖沖之非常佩服劉徽這個科學方法,但劉徽的圓周率只得到96邊,得出3 .14的結果后就沒有再算下去,祖沖之決心按劉徽開創的路子繼續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計算出192邊形、384邊形 ?? 以求得更精確的結果.當時,數字運算還沒利用紙、筆和數碼進行演算,而是通過縱橫相間地羅列小竹棍,然后按類似珠算的方法進行計算.祖沖之在房間地板上畫了個直徑為1丈的大圓,又在里邊做了個正6邊形,然后擺開他自己做的許多小木棍開始計算起來.此時,祖沖之的兒子祖 已13歲了,他也幫著父親一起工作,兩人廢寢忘食地計算了十幾天才算到96邊,結果比劉徽的少0 .000002丈.祖 對父親說:“我們計算得很仔細,一定沒錯,可能是劉徽錯了.”祖沖之卻搖搖頭說:“要推翻他一定要有科學根據.”于是,父子倆又花了十幾天的時間重新計算了一遍,證明劉徽是對的.祖沖之為避免再出誤差,以后每一步都至少重復計算兩遍,直到結果完全相同才罷休.祖沖之從12288邊形,算到24567邊形,兩者相差僅0 .000000
【第1句】:祖沖之知道從理論上講,還可以繼續算下去,但實際上無法計算了,只好就此停止,從而得出圓周率必然大于3 .1415926,而小于3 .14159
【第27句】:很多朋友知道了祖沖之計算的成績,紛紛登門向他求教.之后,祖沖之又進一步得出圓周率的密率是355/113,約率是22/
【第7句】:直到1000多年后,德國數學家鄂圖才得出相同的結果.擴展資料祖沖之(429-500),字文遠。
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鉆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三方面。
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
【第3句】:1415926和
【第3句】: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
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
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端午節思鄉念親短文
節 一.起源: 寒食節原發地是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
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后,隱居介休綿山。
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
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
關于寒食節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后陸續載于《后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后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
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后各給三天。
”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
” 二.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寒食節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
【第1句】:禁煙冷食: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
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
【第2句】: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
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
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
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第3句】:寒食飲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盤兔、棗餅、細稞、神餤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之多。
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企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風亮節……。
【第4句】: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
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第5句】: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興于唐宋。
宋·李之彥《東谷所見》載:“拜掃了事,而后與兄弟、妻子、親戚、契交放情地游覽,盡歡而歸”。
明代《帝王景物略》記京效踏青場景為:“歲(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輿者,騎者,步者,游人以萬計。
”可謂盛極。
【第6句】:寒食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
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
【第7句】: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獻通考》載:“蹴球,蓋始于唐。
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史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龜》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帝御麒殿之東亭,觀武臣及勛戚子弟會球,兼賜宰臣宴饌。
”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圖》。
【第8句】:寒食詠詩:寒食節時,文人們或思鄉念親,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靈感頓生,詩興大發,詠者甚多。
據查,僅《全唐詩》就有唐玄宗、張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詩詞三百余首,宋金元詞曲也有一百余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一枝奇葩。
此外,寒食節時期還有賜宴、賞花、斗雞、鏤雞子、牽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斗百草、拋堶(瓦石器玩物)等許多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三.寒食節具有以下特點:
【第1句】:節日形成早。
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
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第2句】:延續歷史長。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
【第3句】:文化內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
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第4句】:節日活動多。
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第5句】:流傳地域廣。
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五 回顧歷史的發展,寒食節已經成為我國古代社會文明的脈絡之一。
因此,從歷史研究、社會研究和旅游觀光等多個社會活動層面來看,寒食節所具有的獨特的價值值得人們注意。
【第1句】:社會、歷史價值 寒食節是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而設的節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
歷經各朝代延續至今,從未間斷。
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后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寒食習俗蔓延全國,深入民心。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并定為全國法定長假,豐富多樣的寒食活動,充實了社會生活,增進了社會人際和諧關系,對緩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不斷前進起了重要作用。
特別是北魏、遼、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統治者對寒食節俗的認同和參與,通過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促進民族團結和政權鞏固具有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節蘊含的介之推憂國憂民、忠君愛國、清明廉潔的政治抱負和“功不言祿”、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是古代社會倫理準則,是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的紐帶,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也是維系民族、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
當今,更是聚民心,凝國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此外,從唐代宮中寒食節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變為今天的“旅游黃金周”;由寒食禁火,演變為今天的護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變為今天的全民植樹造林;由蹴鞠,演變為今天風靡全球的足球運動,意義可謂深遠,不可低估。
同時,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是對我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
【第2句】:文化價值 歷史上,寒食節活動由紀念介之推禁煙寒食為主,逐步演變為以拜掃祭祖為主,其中蘊含的忠孝廉潔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國家需要忠誠,家庭需要孝道的傳統道德核心,成為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重要載體。
發展到現代,寒食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
同時,每逢寒食節,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回鄉掃墓祭祖,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節日。
古代先民,對寒食節禁煙冷食的執著,表達了對千古先賢介之推忠貞不渝的懷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飲料達數十種,多數寓意深刻。
如:祭食蛇盤兔,介休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有企盼國富民強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為教育后人“念念”不忘介公高風亮節。
寒食節插柳,意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雜劇及近代京劇、晉劇、現代晉劇、明代小說都有許多介之推暨寒食節的專門曲目和章回。
從東漢以來,關于介之推的傳說、故事及碑刻也成為研究三晉民間文學和金石藝術的重要史料。
【第3句】:藝術價值 寒食節,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文學作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不言祿”,被《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歷史名著反復引用,清代被收入古文啟蒙讀本《古文觀止》,《中國散文鑒賞》第一篇就是“介之推不言祿”,成為我國古文的經典作品之一。
在歷代詩詞作品中,題詠寒食節的詩詞從戰國屈原、西晉孫楚到現代從未間斷,僅全唐詩就有近三百首,宋代詩詞及元曲也有一百余首,涉及唐玄宗、張說等歷史名人,杜甫、白居易及唐宋八大家等各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成為研究我國詩詞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10篇50字小故事
(小故事1〕 有一個人作了一個夢,夢中他來到一間二層樓的屋子。
進到第一層樓時,發現一張長長的大桌子,桌旁都坐著人,而桌子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可是沒有一個人能吃得到,因為大家的手臂受到魔法師咒詛,全都變成直的,手肘不能彎曲,而桌上的美食,夾不到口中,所以個個愁苦滿面。
但是他聽到樓上卻充滿了歡愉的笑聲,他好奇的上樓一看,同樣的也有一群人,手肘也是不能彎曲,但是大家卻吃得興高彩烈。
原來每個人的手臂雖然不能伸直,但是因為對面的人彼此協助,互相幫助夾菜喂食,結果大家吃得很興。
〔默想〕 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依靠別人而獨立生活,這本是一個需要互相扶持的社會,先主動伸出友誼的手,你會發現原來四周有這么多的朋友。
在生命的道路上我們更需要和其它的肢體互相扶持,一起共同成長。
{小故事2} 有一個人經過熱鬧的火車站前,看到一個雙腿殘障的人擺設鉛筆小攤,他漫不經心的丟下了一百元,當做施舍。
但是走了不久,這人又回來了,他抱歉的對這殘障者說:「不好意思,你是一個生意人,我竟然把你當成一個乞丐。
」過了一段時間,他再次經過火車站,一個店家的老板在門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現,」那個殘障的人說,「你是第一個把我當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現在是一個真正的生意人了。
」 〔默想〕 一個人,那人可能就會因你而有所變,你看他是寶貴的,他就是寶貴的。
一份的尊重和愛心,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們,不妨用心的看待這個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個人及自已,你將會發現,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著無窮的潛力。
〔小故事3〕 有位老師進了教室,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
他問班上的學生說:「這是什么
」 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
」 老師故作驚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
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
」 〔默想〕 你看到的是什么
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缺點,但是你看到的是那些呢
是否只有看到別人身上的黑點;卻忽略了他擁有了一大片的白板(優點)
其實每個人必定有很多的優點,換一個角度去看吧
你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小故事4〕 有二個婦人在聊天,其中一個問道:「你兒子還好吧
」「別提了,真是不幸哦
」這個婦人嘆息道:「他實在夠可憐,娶個媳婦懶的要命,不燒飯、不掃地、不洗衣服、不帶孩子,整天就是睡覺,我兒子還要端早餐到她的床上呢
」「那女兒呢
」「那她可就好命了。
」婦人滿臉笑容:「他嫁了一個不錯的丈夫,不讓他做家事,全部都由先生,煮飯、洗衣、掃地、帶孩子,而且每天早上還端早點到床上給她吃呢
」 〔默想〕 同樣的狀況,但是當我們從我的角度去看時,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
站在別人的立場看一看,或換個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有更大的包容,也會有更多的愛。
〔小故事5〕 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會出現神跡,可以醫治各種疾病。
有一天,一個柱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的走過鎮上的馬路。
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回吻說:「可憐的家伙,難道他要向上帝請求再有一條腿嗎
」這一句話被退伍的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請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請求他幫助我,教我沒有一條腿后,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 〔默想〕 學習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納失去的事實,不管人生的得與失,總是要讓自已的生命充滿了亮麗與光彩,不再為過去掉淚,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小故事6〕 父子二人經過門口,看到一輛十分豪華的進口轎車。
兒子不屑地對他的父 親說:「坐這種車的人,肚子里一定沒有學問
」父親則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種話的 人,口袋里一定沒有錢
」 (注:你對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內心真正的態度
) 〔小故事7〕晚飯后,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
突然,廚房里傳來打 破盤子的響聲,然后一片沉寂。
是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
」 「你怎么知道
」」「她沒有罵人。
」 (注: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 〔小故事8〕有兩個臺灣觀光團到日本旅游,路況很壞,到處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導游連 聲抱歉,說路面簡直像麻子一樣。
說而另一個導游卻地對游客說:諸位先生女士 ,我們現在走的這條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窩大道。
」 (注:雖是同樣的情況,然而不同的意念,就會產生不同的態度。
思想是何等奇妙的 事,如何去想,決定權在你。
) 〔小故事9〕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
小心
火太大了。
趕快把 魚翻過來。
快鏟起來,油放太多了
把豆腐整平一下
「哎厎」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 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太太,」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 ,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 (注:學會體諒他人并不困難,只要你愿意認真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和立場看問題。
) 〔小故事10〕 理由充份 一輛載滿乘客的沿著下坡路快速前進著,有一個人后面緊緊地追趕著這輛車子。
一個乘客從車窗中伸出頭來對追車子的人說:老兄
算啦,你追不上的
我必須追 上它,這人氣喘吁吁地說:我是這輛車的司機
(注:有些人必須非常認真努力,因為不這樣的話,后果就十分悲慘了
然而也正因為 必須全力以赴,潛在的本能和不為人知的特質終將充份展現出來。
) 〔小故事11〕 原來如此 甲:「新搬來的鄰居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夜深人靜之時然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
」 乙:「的確可惡
你有沒有馬上報警
」 甲:「沒有。
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吹我的小喇叭。
」 (事出必有因,如果能先看到自己的不是,答案就會不一樣在你面對沖突和爭執時, 先想一想是否心中有虧,或許很快就能釋懷了。
) 〔小故事12〕 誤會 某日,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而且滿囗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聲:豬
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
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并且使別人受辱。
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后生發悔意。
) 〔小故事13〕 后生可畏 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當然啦
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
爸爸:是。
小男孩又問:那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很奇怪,喜歡倚老賣老的人,特別容易栽跟斗。
權威往往只是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殼子,尤其在現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
) 〔小故事14〕 不必緊張 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向求助。
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后才能趕過去。
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甚麼
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后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 時間了。
(Take it easy,放輕松放輕松些,生活何必太緊張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 然自在的面對。
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 〔小故事15〕 鑰匙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
鑰匙來 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
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 呢
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
(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
唯有關懷,才能把自 己變成一只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
筷子文化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老國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輝耀眼奪目。
其中,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獨特的魅力,成為華夏文化大花園里的一只奇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筷子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
筷子的出現不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革命,更是一種人類文明的象征。
經過歲月的磨練和時間的洗禮,筷子不但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越發的散發出歷久彌香的氣息,并慢慢演化成以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
今天的筷子,已經不單作為一種就餐工具,而是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代表著一種文明氣息,出現在世人面前,成為研究、使用、欣賞、饋贈、收藏相結合的藝術品。
讀完《沁園春雪》后的感受
當我讀的《沁園春,雪》,生有感悟的時候,仿佛又看到了那個中華人民覺得出色的人物角色一一毛澤東,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寫詩時心中的豪放風格,磅礴氣勢,廣闊的胸懷,這首詩中用藏著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畫卷,使人讀后對毛主席氣壯山河的豪邁之情,佩服不已
君子謀道不謀食。
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
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只謀求道行道,不謀求。
耕田,也常要餓肚子;學習,可以得到俸祿。
君子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在古語中 貧與窮含義是不一樣 這里所說的行道是指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水平,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括貶斥人急功近利的心態。
當然還有一個意思,不要只注重錢利,好多東西你自身信仰修養夠了之后自然是你的,你也有資格資質坐到大覬覦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