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外導師感言
雙導師制度與單導師制度有什么區別
尊敬的老師:您好
感謝學校授予的榮譽, 我是懷著感激的心情來寫這個獲獎感言的。
首先,我感謝學校給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較先進的學習設備,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其次感謝五﹒(3)班的每一位老師,是你們對馮永苒在學習上孜孜不倦的教導、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讓苒苒能夠健康成長、快樂學習;最后我要特別感謝班主任劉老師,您一直以來無論是在學習上對苒苒的鼓勵與引導,還是在生活上母親般的關愛,伴隨著她不斷的成長與進步。
老師是孩子在學校的“家長”,而我們做父母的則是孩子校外的家長。
我們除了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家庭教育。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長就像一面旗幟,往往孩子們都對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耳濡目染,因此作好榜樣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個家長的心愿,但是我們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
我們既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心靈。
經常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談,這樣孩子會對你敞開心扉,從而保持積極向上、樂觀自信的心態,輕松主動地去學習。
其實孩子需要我們聽她說說,經常鼓勵、表揚為主,做錯事也要試著用委婉的方法去改變她的錯誤,讓她有所覺悟,主動改正。
這樣會使孩子在學習、生活中更加快樂成長,也可以讓孩子從小就開始獨立自主。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我們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希望我和老師們能夠共同攜手讓苒苒更上一層樓。
再次表達我的感激,老師您辛苦了
您長久以來的付出,讓我們做家長的很感動。
在此,向您深深鞠躬。
最后,祝愿我們的學校明天會更好。
馮永苒家長
我是一名在編教師,可以在外兼職嗎
在編教師也是可以在外的。
與自己本職工作相關的應該是不被的,比一些補課,尤其是一些有償補課是絕對不可以的,無償不可應該是可以的。
但是很少人會這么做。
當然比如說可以從事一些網約車相關的工作,或者是送外賣,或者是其他互聯網平臺之類的兼職還是可以的,只要不影響自己本職工作就可以。
社會實踐心得體會1000字 原創
人文講座升溫 1995年,教育部提出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清華人文素質教育基地是教育部批準的首批32個人文素質教育基地之一。
從2000年起,他們連續舉辦了8個學期的“周末人文講座”,聽眾近萬人,形成了較為穩定的聽眾群。
和王晨一同去聽講座的張麗告訴記者:“現在聽人文講座的人特別多,過道里都站滿了人。
”來聽人文講座的不僅是人文社科類的學生,也有很多理工專業的學生。
不僅有清華本校的同學,也有其他高校的同學、老師過來聽講。
張麗說:“就業、考研、出國,各種壓力讓我們疲于應付,而人文講座像是一位精神上的導師。
” 其實人文講座不僅僅是在北京的高校里不斷升溫,在各地的大學校園里,各式各樣的人文講座大有取代實用講座之勢。
人文講座提高人格素養 以前王晨也特別喜歡去聽那些實用性的講座,“聽得多了發現這些講座其實都大同小異。
而且那些實用技巧型的講座在特定的時間對特定的人有用,目的是為了應付一些事情,應付過了就沒有用了。
” 在某大學的一場英語講座的大廳里,記者看到明顯沒有人滿為患的情況,反而是格外冷清。
不少同學反映,現在“如何突破四六級”、“怎樣包裝自己”、“如何簽證”等實用型操作性強的講座正淡出大學生的課余生活。
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大,同學們在求職的時候不再是僅僅注重面試的一些技巧,更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
北京大學的王剛同學認為,人文講座是對大學生人格素養的提高,能給人一種思維的新方法,一種看待問題的新方式。
現在的大學生衣著大方得體,說話辦事滴水不漏,都是精心準備的。
可是你穿的衣服再得體,見面的招呼再幽默,用人單位的人事經理都閱人無數,幾個問題就能識破你的本來面目。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靠的不是表面功夫,而是要有真材實料。
講座太多難以取舍 高校講座很多,許多大學生引以為傲。
不過也有一些抱怨:多是多,有時候也讓人苦惱,湖大2002級法語系學生張陶陶告訴記者,自己非常喜歡聽一些人文講座。
有一次學校21世紀文化論壇請了兩名媒體人士來講課,而學校的“人文講壇”,當晚也請了一位青年作家。
她兩邊都有興趣,一時難以取舍。
而該校2003級體院的程婷反映,由于新生公寓在校外,各種消息傳遞都很慢,容易錯過一些很好的講座。
她希望學校有關部門能對講座做一個統一的管理,并能借助校內的宣傳媒體發布信息。
據了解,華中科大在這方面有統籌安排。
據該校“夏雨”詩社的負責人彭陽介紹,在人文講座方面,學校有專門的人文素質推進中心進行管理。
他們會定期從不同領域請來專家名流講課,講座安排有專用教室。
學校電臺會每天通知有關講座的消息。
學習社會科學基礎的思想收獲作文800字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是靜靜的坐著,與月亮憑欄相望,欣賞著那婀娜多姿的嫦娥。
有的時候我們是慢慢的走著,漫步于深邃的樹林中,呼吸著大自然的氣息。
然而當太陽跳出地平線的時候,我們應該奔跑,去追逐人生的理想,體驗人生的百味。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艱辛。
真真正正的長跑需要的是良好的體格,而人生的長跑則需要一顆堅忍不拔的心靈。
人生不是一條鋪滿玫瑰的花徑,而是一條充滿艱難困苦的沙土之道。
在整個道路上,要經受住沙土的掩埋,道路的坎坷,還有許多意料之外的險阻。
你要時時刻刻奔跑人生,使你的心靈得到鍛煉。
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你收獲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克服困難的信心以及豐富的經驗。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暢快。
當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當女媧補天的時候,當上古的夸父追逐太陽的時候,他們體驗到的不僅僅是艱辛,同時他們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開心。
在你付出你的努力之后,你踏上了勝利的船只,唱著凱歌返航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心中無比的暢快
就算是夸父最終渴死于旸古,但是他的身軀化為了大好的河流山川。
這也是成功。
即便是你沒有到達勝利的彼岸,但是你仍在不停的奔跑,勝利的曙光就在不遠的前方。
在這里你收獲的是暢快和滿足。
當我們經歷過這奔跑的人生之后,無論艱辛、暢快、滿足都已經幻化成美好的夢想。
而奔跑一直是人生的最高理想。
讓我們系緊鞋帶,不在猶豫,向人生的理想沖刺
經歷過最初似乎無止境的艱辛,我們挺了過來,身體已經適應了奔跑的感受,心靈不再有激烈的困惑——遠方的目的地一點點在接近,而人也有了一種屬于奔跑的快感,這是體驗人生點滴過程的快感。
不再理會外界的紛擾,我們只專注于自己的每一點進步,每一刻成長,輕盈的風成了我們最好的伴侶。
想想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奔跑者吧:司馬遷、李白、凡高、哈維、哥白尼……外界的一切早已不能羈絆他們的腳步,他們沉浸在內心的美妙體驗,在人生旅途中劃出了一條美麗的軌跡。
奔跑人生,我們體驗一種收獲。
收獲的不僅僅是一份果實,而且是一種奮進的動力;收獲的不僅僅是一聲贊嘆,而且是一種征途的路標;收獲的不僅僅是一種快樂,而且是一種充實的思想。
給老師一封信,有收獲,感想和進步
親愛的語文老師: 您好
在這些日子里來,您常常耕耘在知識的講臺上,默默地把知識的種子撒播在我們的身上。
呀
老師,自從您接管了我們之后,我明顯地看見了我們的進步在不斷地朝著危峰兀立的山頂前進。
那是為什么呢
這就因為您有著包公斷案——鐵面無私的“嚴”。
使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中進步了,我多么的感謝您對我們的要求那么嚴格。
您對我們學習是多么的盡心盡責呀
您經常跟我們講紀律,要我們好好學習,要我們跟其他班比進步,比成績,在課余時間的空隙要學會找事做;而且還要求我們要堅持每天寫寫日記,多看些有益的課外書,提高作文水平和擴展課外知識,使自己變成一個“見多識廣、博學多才的學生”;不僅如此,您還時時刻刻地抓住我們的“雞腳”,罰我們寫作文,在罰作文的同時,既可以提高寫作水平,有可以把我們的“雞腳”逐一改掉,真是一舉兩得。
漸漸地,漸漸地,我越來越發現,學習上學好了,成績直線上升了。
似乎,我眼前像是浮現出,在一個黑漆漆的晚上,明亮的辦公室仍有一個身影在晃動著。
咦
那不就是您嗎
您還在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批改著作業、在整理著學校內務的事情。
這時,我不禁為您感到辛酸,您白天辛勤耕耘在講臺上,黑夜卻伏在桌子上兢兢業業地寫著教案…… 老師,您好比一個辛勤的園丁,精心栽培幼小的花苗;好比一支燃燒的蠟燭,用您的燭光,給予我們一股很大的力量,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好比…… 老師,我要懇切地告訴您:“您獻身于教育事業,努力地搞好工作,為栽培我們不知有多辛苦,我非常感激您。
但是,您也要顧著自己的身體,不要再熬到三更半夜了。
已經不早了,更何況爸爸都催我睡覺了,是呀
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有到來了,祝親愛的薛老師在這美好的日子里過得開心、玩得愉快
祝 身體健康
工作愉快
日日快樂
談談你對研學旅行的看法
國家局發布的《研學服務規范》中對研學旅行的定義為:研學旅行是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教育旅游活動。
教育部等11部委2022年發布的文件《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及2022年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旨在通過研學旅行、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形式重點推動體驗教育,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于操作、富有實效的具體行為體驗活動,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創造能力、勞動觀念和集體協作精神,讓學生用心去體驗,用心去感悟,使教育目標內化為品質,外顯為行為。
研學旅行是在近些年素質教育的呼聲中才逐漸興起并大熱的一種教育形式,提倡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接觸自然是沒錯的,可對研學旅行來說,“游”更重要還是“學”更重要
應該由什么樣的機構來主導
研學導師的素質和水平是否達標
應該怎樣評價其教育價值
是現在正在迅速發展的研學旅行行業所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在我看來,研學旅行,無論是由旅行社主導、學校主導還是校外教育機構主導,其本質都是一種教育方式,最終應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應屬于教育行業而非旅游行業,與一般的學生集體出游活動相比,研學旅行更注重“學”,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相互協作中學習,要實現一定的教育價值,要有教學目標的課前設定的課后評估。
而研學導師也與一般意義上的導游不同,要具有熱忱的教育情懷,要掌握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學習的技巧,要懂得帶領學生外出活動時的安全保障方法等。
現在大部分的所謂的研學旅行業務都是由旅行社主導的,因為具有旅游相關的服務資源優勢,帶學生完成一趟旅行很容易實現,卻出現了大量只“游”不“學”的旅行,作為學生,參與這種新鮮的和同學們一起玩的集體活動,當然一定會很開心,而作為老師和家長,就要考慮更多了,學生在這趟旅行中到底學到了什么,收獲了什么,安全是否有保障等。
研學旅行化一定不是旅游行業一個行業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教育部要聯合11部委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說明研學旅行應由教育部主導,也離不開其他各政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
例如研學旅行教育價值的實現,就不是只依靠旅行社自己的線路設計或通過景點的講解員介紹就能夠完成的,一定需要融入先進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這就需要教育專家的參與甚至主導。
例如北京博大未名樂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注重教育價值并且擁有雄厚教育資源的研學旅行教育機構,公司由北京大學控股,依托北京大學的教育資源,成立了素質教育研究院、課程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培訓學院等專業學術機構,由資深的教育專家團隊進行研學旅行課程研發,形成了完善的課程體系,將研學旅行的教育價值凸顯出來,并且注重研學旅行課程執行過程中的師德與安全,具有執行經驗豐富的高標準師資團隊,讓參與研學旅行的學生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