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腰鼓表演的感言題目
安塞腰鼓的感想
【第1句】:一場安塞腰鼓,實際上就是人生的完整歷程,在起始的安靜中積蓄、孕育到人生輝煌時的揮灑與張揚,再到老去時的沉思與寧寂。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慢慢沉寂下來的是鼓聲,而久久震撼我們心田的是那近乎瘋狂的搏擊著的生命。
“我們崇尚專注一生的事業,我們更贊賞自由奔放的靈魂”,那千年黃土孕育的奔流黃河滋潤的安塞腰鼓啊,你敲擊著生命之門,跳動著生命之舞,激蕩著生命之火。
當遠處那聲渺遠的雞啼響起,我感到有另一種生命在涌動。
【第2句】:除了黃土高原,哪里還打的了這么豪放的腰鼓
哪里還容得下這么沉重的響聲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經不起半點波瀾,除了黃土高原,哪里還有那么厚的土層,哪里還能養育出那茂騰騰的后生啊
文章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像是一個沉重的鼓點,敲打在我的心上,我的血液都沸騰了,就像身臨其境一樣
我想跟著那陜北人民一起舞動起來,將煩惱、憂愁,全部拋在腦后,讓我和陜北人民、黃土高原一起,舞動著熱情,舞動著豪放,舞動著激情
【第3句】:我為之震撼,不禁贊嘆而又贊嘆。
安塞腰鼓動人心弦的演奏使我沉浸在一種生命的強盛中。
捶,捶,捶,一聲聲“隆隆”響徹云霄。
喧鬧聲后,文末一聲“渺遠的雞啼”更使人彷徨在一個陌生的世界,使片刻間那雄渾的鼓聲久久地縈繞在耳畔——這也許就是“余音繞梁”了
惟妙惟肖的描寫使那群茂騰騰地后生們從書中“蹦”了出來,在我眼前發狠地捶、忘情地捶、沒命地捶那安塞腰鼓。
鼓聲伴著掌聲,是一種洋溢著英雄豪氣的聲音。
隆,隆,隆隆…… 奏吧,讓百鳥停止歌唱,大家一起來傾聽那如雷的鼓聲吧。
那奇偉磅礴的能量也只能由安塞腰鼓釋放。
急促地鼓點迸發出元氣淋漓,奏出了震天動地的生命強音。
安塞腰鼓神了
它把活躍著的生命轉化成了一個又一個華彩樂章,在鼓上如火花四濺般奏出,令人嘆為觀止。
我聽見了,那遠在黃土高原的腰鼓聲,我聽見了,是那么激動人心
我不得不贊揚黃土高原人民的粗獷豪邁與生機勃勃,他們吃穿雖普通,卻有著錦衣玉食者沒有的強盛生命。
好一個安塞腰鼓呵,好一個安塞腰鼓
我仿佛與后生們一起舞著,舞著,大起大落地搏擊全身,跳出每一個充滿力量的壯美舞姿。
吼,跳,喊,躍,把抱負、痛苦、歡樂、追求,通過安塞腰鼓而表達。
啊,安塞腰鼓,你給農民們注入了無限生機,把他們樸素衣著下掩飾不住的亢奮捶出來了,舞出來了。
啊,安塞腰鼓,你令人激情澎湃,給黃土高原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噢,安塞腰鼓,好一個抒出了農民心愿、指引他們走向幸福的安塞腰鼓
讓腰鼓捶吧,捶吧,捶出火烈,捶出自豪,捶出那農民的淳樸善良……好一個安塞腰鼓
可以任選其一,希望對你有幫助
《安塞腰鼓》文學常識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
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各地展現風采,并為世界矚目。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后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并赴日本進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劉成章和他的安塞腰鼓》閱讀(答案減小精干)
【第1句】:在作者眼中,劉成章是個怎樣的人
【第2句】:安塞腰鼓擁有
【第1句】:在作者眼中,劉是個怎樣的人:劉成章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一深厚文學功底和善于刻畫描寫的實力派作家。
【第2句】:安塞腰鼓擁有最高境界的藝術水平,極具強烈震撼力,原因是什么
答:作者深愛陜北,并用心挖掘和書寫陜北。
【第3句】:關于安塞腰鼓,從萌發到成文,孕育了整整八年之久。
對此你有何感想
答:我感動于作家對作品的思想積淀和藝術積淀,身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要以劉成章為榜樣,踏實地學習和積累。
舞蹈《安塞腰鼓》觀后感怎樣寫
感到十分震撼,因為安塞腰鼓剛勁有力,讓冰冷的世界立即變得飛濺了,震撼著人們的心。
安塞腰鼓給人以怎樣的人生感想 用原文語句回答
黃土高原哪,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
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以《贊左公柳》寫一篇300字作文,急,明天交作業啊
讀過的文章千千萬萬,所得的心得體會也各不相同,深觸我心弦的這篇文章便是。
湘軍著名將領,文章中的主人公一生一世經歷了種種危機四伏、暗藏殺機的歷史事件,自幼就聰明機智、志向高遠的他多次率兵前往硝煙四起的邊疆戰場作戰,動人肺腑。
自己年經大了,邊塞路遙遠,崇山峻嶺,戰火紛飛,面對的強敵兇狠狡詐,氣勢洶洶,而他仍不顧一切頑強阻敵,英勇奮戰,最終成功。
當我讀到力排眾議,奮不顧身請纓時不禁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當時朝廷軍官貪生怕死,眼看就要放棄新疆,全然不顧個人安危,堅持己見,自告奮勇堅決認為不能放棄,他是那樣勇敢,那樣堅定,那樣堅強。
而現實生活中的同學們,當老師提出問題時,沒人敢說出答案,一聲不響的坐著,當第一個聲音冒了出來,同學們便紛紛放棄了自己的答案而人云亦云,卻不知自己的答案才是對的,有的甚至害怕說錯干脆什么都不說。
最使我感動涕零的便是左宗棠出征的片段,他拋開了一切雜念,不顧自己和征戰的重重困難,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毅然決然地率兵出征了,浩浩蕩蕩的車隊走著。
突然,我目瞪口呆了,這行軍就行軍,干嘛抬上一口大棺材
這是干什么
原來這是左宗棠自己為自己準備的,我更疑惑了,接下來仔細一看,才知道左宗棠深知征戰的艱難困苦,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至度外,一心想著以身報國,才做出這番驚人之舉。
相反,生活中的我們大都碰到困難就畏縮不前,學習中不求甚解,只求完成任務。
真是相差太遠了。
讀罷,感受到一種鐵骨錚錚、剛毅睿智的人格,它將永存我心中,成為我學習的榜樣。
我讀過許多文章,其中使我受益匪淺的文章。
《左公柳》這篇文章記述了作者塞外發現了一株高大挺拔的柳樹,導游講述了樹背后的故事,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愛國精神的贊美。
這篇文章有許多難理解的語句,如‘這柳樹高大茁壯,身姿挺拔,枝條剛勁有力,樹冠宛如帷幄。
’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戈壁灘上的左公柳,實際上是對左宗棠力主收復新疆,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高大形象的贊美。
‘這屹立在戈壁灘上的剛強之樹,大有英勇無畏、壓倒一切困苦的氣勢
’這句話表面上是寫樹在隔壁攤上艱難生長,很自然地使我們想到左宗棠再收復新疆的過程,面對強敵,兵馬疲憊、糧餉匱乏、運輸艱難等重重困難,他們肩負國人的重托,仍信息百倍的奔赴戰場。
表達了做這對左宗棠勇于克服困苦的大無畏精神的贊美。
‘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樹?它分明就是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之樹
’前面一句是反問句,是想說明這不是一株普通的樹。
后面一句是感嘆句,通過聯想,將樹與人的精神聯系起來,運用托物喻人的手法,高度贊美了愛國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
讀了這篇課文我學到了新的一種寫作方法是“托物喻人”,還體會出了左宗棠與將士們不屈不撓、堅韌頑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