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表達勤奮的句子
【第1句】: 古人勤奮的句子
【第1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出處:
張衡名句: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釋義:不勤奮努力去求索,去追求,人生怎么會有所收獲。人生應該努力求索,不然就不會有收獲。表現出張衡勤奮努力,積極進取的人生追求。
【第2句】: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出處:
韓愈·《進學解》: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方今圣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p>
釋義:國子先生清晨來到太學,把學生們召集來,站在講舍之下,訓導他們說:“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當今朝廷,圣明的君主與賢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規章制度全都建立起來了,它們能鏟除奸邪,提拔賢俊,略微有點兒優點的人都會被錄用,以一種技藝見稱的人都不會被拋棄。
仔細地搜羅人才、改變他們的缺點,發揚他們的優點。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幸被選拔上來的人,哪里會有學行優長卻沒有被捉舉的人呢?學生們,不要擔心選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們的學業不能精湛;不要擔心他們做不到公平,只怕你們的德行無所成就!”
【第3句】: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處:
源自顏真卿的《勸學》,這是首勵志詩。
釋義: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年輕時不知道勤奮學習,年老時讀書就晚了。
【第4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出處: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釋義: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終身為之奮斗,往往是年輕時開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躬行實踐。
【第5句】: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出處:
宋·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詩:“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釋義:對喜歡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覺得厭煩。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人生在勤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業精于勤而荒于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正是男兒讀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古人學問無遺力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百看不厭
【第2句】: 給幾個古人說的關于“勤奮”的句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愿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 --愛迪生
【第3句】: 有關勤奮的古人名句
業精于勤,荒于嬉。 ——唐·韓愈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 ——漢·徐干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后為知。 ——漢·韓嬰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漢·王充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漢·劉向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漢·司馬遷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魏書》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唐·盧照鄰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宋·歐陽修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宋·陸游
人不學便老而衰。 ——宋·程頤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博學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清·黃宗羲
學則智,不學則愚。 ——清·黃宗羲
【第4句】: 求一些古代描寫勤奮學習的名句
【詩文名句】勤奮學習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勸學》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荀子·勸學》
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荀子·勸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禮記·學記》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禮記·學記》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禮記·學記》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
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 ——漢·徐干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后為知。 ——漢·韓嬰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漢·王充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漢·劉向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漢·司馬遷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三國志·魏書》
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 ——唐·盧照鄰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業精于勤,荒于嬉。 ——唐·韓愈
強學博覽,足以通古今。 ——宋·歐陽修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宋·蘇軾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宋·陸游
人不學便老而衰。 ——宋·程頤
學而不化,非學也。 ——宋·楊萬里
博學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清·黃宗羲
學則智,不學則愚。 ——清·黃宗羲
【第5句】: 【舉一兩個古人勤奮讀書的事跡
頭懸梁,錐刺股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梁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后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囊螢映雪的故事說的是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里,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