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樂感言
最苦與最樂感想100字
不能躲避責任、茍且偷生,要勇于背負人生、社會的大責任,體會人生的快樂
讀完最苦與最樂你對人生苦樂有怎樣的心得
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
這篇課文從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樂來談論人生的責任,本文思想深刻嚴密、格調高雅、語言凝重,談到了除兩三歲的孩子外,人人都有責任。
論證了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
人生苦樂的名人名言
【第1句】:被人愛和愛別人是同樣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夠受用一輩子。
——托爾斯泰《哥薩克》
【第2句】:幸福就像那些星星。
它們不能遍布整個夜空;它們之間有空隙。
——泰戈爾《姨媽》
【第3句】:一個人苦味嘗得越多,他對甜的渴望就愈是厲害。
——高爾基《鮑列斯》
【第4句】:苦惱有人分擔,也是一種樂趣。
——羅曼·羅蘭《哥拉·布勒尼翁》
【第5句】:輕忽,就無視法度和規范。
——莎士比亞《魯克麗絲受辱記》
【第6句】:一個人嘆賞湖上的小舟平穩而幸福地航行,等到自己坐上小舟的時候心情就有些兩樣。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第7句】:通過痛苦,得到歡樂。
——《羅曼·羅蘭傳》
【第8句】:痛苦的頂點是甘美的,痛苦的頂點是很苦澀的……啊
隱秘的苦澀,它藏在某些酒杯之底
可是,在心的苦難之上是微笑的天,優雅的諷刺,典雅的花朵散發出驕傲的芬芳,摻雜在暴風雨中……——《羅曼·羅蘭回憶錄》
【第9句】:我命運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會由愉快來補償。
——高爾基《肯斯科伊家的大娘》
【第10句】:在使最冷靜的頭腦都感到恐怖的、慘無人道的、而且毫無希望擺脫的確惡劣境況下,生活中唯一樂趣就是忘卻。
(托爾斯泰《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爾》)
【第11句】:當我們能夠說“這是最不幸的事”的時候,那還不是最不幸。
——莎士比亞《李爾王》
【第12句】:不幸難道不是品格的試金石嗎
——巴爾扎克《家庭復仇》
【第13句】:不幸,從來不是一件事,而是生活——漫長的不幸的生活,也即一種其中保留著幸福條件但卻失去了幸福意義的生活。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創作過程》
【第14句】:越是缺少擔負悲哀的勇氣,悲哀壓在心頭越是沉重。
——莎士比亞《查理二世》
【第15句】:用言語把你的悲傷傾泄出來吧,無言的哀痛是會向那不堪重負的心低聲耳語,叫它裂成片片的。
——莎士比亞《麥克白》
【第16句】:深沉的痛苦像潮水,滾滾地奔流向前,它若是遭到歇止,就溢出攔截的堤岸:悲哀一旦被我們對這種奇怪的痛苦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減輕痛苦的程度。
——狄更斯《荒涼山莊》
【第17句】:世界上最悲慘的事莫過于毫無理由地被人貶低而無法翻身的了。
——巴爾扎克《一樁神秘的案件》
【第18句】:人世的痛苦總有它的盡期。
——普希金《魯斯蘭和柳德米拉》
【第19句】:在人生中痛苦是迫切需要的,因為只有在憂愁的烈焰中,一個什么認識自己的更內在的自我,這個自我是永恒的。
——《家庭中的泰戈爾》
【第20句】:生活的唯一目的是,為無限修筑一條有限的堤壩。
——《泰戈爾評傳》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的苦處, 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談談這句話
正確認識苦與樂 苦與樂是一個人對生活、事業、人生等方面境遇產生的一種感受。
這種感受因價值觀念的不同,對生活的態度、看法與個人的經歷不同而各異。
這種感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心態、情緒及行為。
曾有人發出過這樣的疑問,人生是苦澀的還是歡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于你對生活的理解、認識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如果你對生活的期望達到了你的要求和目標,或沒有達到你的心理預期,你就不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
反之,現實與你的要求、目標有所差距或者相距甚遠,而你在心理上又沒有準備好接受現狀,那么你的心里則會彌漫著苦悶、煩躁甚至是悲觀失望的情緒。
這種負面情緒累積越多,積聚時間越長,越會形成你對生活、事業和人生的偏見與看法,你會覺得人生中充滿苦楚,從而消極地影響著你的生活態度、事業心和人生抱負。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苦也是過,樂也是活,我們為什么不開開心心地工作和生活呢
那么,我們要怎樣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呢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樹立正確觀念,珍惜擁有。
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業觀和人生觀,端正態度,正視自己。
要對自身有一個公正、客觀、全面的評價,查擺不足,認真整改,直面差距。
要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熱愛生命,要懷著感恩之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善待周邊的人和事物,并懷著陽光的心態期盼未來。
二是調低期望值和目標值。
在擬定目標時,切記不要好高騖遠,制定不的目標。
俗話說,一口吃不出個胖子,就是在告訴我們做事情要一點一滴地做,急于求成不能解決問題。
導致與心理預期落差較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目標值、期待值過高,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完成一個層次的目標后,再適當調高下一步目標,以避免期望值過高造成較大打擊和。
三是磨練性格和意志,提高。
修身養性和磨練意志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要克服急躁、冒進的毛病,培養頑強拼搏的作風和堅定、堅強的意志力。
要樹立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必勝信念,要敢于承認失敗,敢于接受失敗,不怕再次失敗,提高。
同時要從中汲取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四是學會知足常樂。
這里所講的知足不意味著要安于現狀,不求上進。
知足是要對自己進行心理寬慰,避免失敗后一蹶不振,并使自己迅速回歸到振奮精神、開拓進取的軌道。
五是培養樂觀心態,學會以苦為樂、苦中尋樂,用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如果把嬰兒的第一聲啼哭比作是人生苦旅起點的話,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開朗、自信、樂觀、歡笑就是苦旅中不可多得的一個個驛站。
將每個驛站串起來,就是一串閃光的項鏈,將其放大,快樂就會洋溢整個旅程。
保持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藐視痛苦,放大歡樂,我們才會以苦為樂,苦中作樂,才會從根本上快樂起來。
沒有苦,則無所謂樂;沒有樂,也就無所謂苦,它們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正因為有了苦,才讓我們珍惜快樂;正因為懂得怎么快樂,我們才會永遠享受快樂。
正確認識苦與樂,能使我們在苦樂年華中更好地成長,更好地把握未來,加速實現人生的目標和理想。
人生感言句子有哪些
最苦與最樂 梁啟 一九二二年八月十二日《時事新報·學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貧嗎是。
失意嗎
不是。
老嗎
死嗎
都不是。
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
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為什么呢
因為受那良心責備不過,要逃躲也沒處逃躲呀
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敢見他;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為什么呢
因為覺得對不住他呀
因為自己對他的責任,還沒有解除呀
不獨是對于一個人如此,就是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對于國家,乃至對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
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這種苦痛卻比不得普通的貧困老死,可以達觀排解得來。
所以我說人生沒有苦痛便罷,若有苦痛,當然沒有比這個加重的了。
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
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人到這個時候,那種輕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語形容。
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
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
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
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
因為越是圣賢豪杰,他負的責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這種種責任來攬在身上,肩頭的擔子從沒有放下的時節。
曾子還說哩:“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那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雖說他是一輩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盡責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樂,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說:“既然這苦是從負責任而生的,我若是將責任卸卻,豈不是就永遠沒有苦了嗎
”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人生若能永遠像兩三歲小孩,本來沒有責任,那就本來沒有苦。
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
不過有大小的分別罷了。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遠不能解除了。
人生感言一句話座右銘
我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
人生的目的在哪里
對于這個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我認為必須從正面回答。
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練靈魂。
人生在世,為欲所迷,為欲所困,可以說是我們人這種動物的本性。
如果放任這種本性,我們就會無止境的追求財富、地位和名譽,就會沉湎于享樂。
當然,生活需要豐衣足食,自由活動需要相應的資金,希望立身出世也是進步的動力,這些都不應一概否定。
然而,上述一切只能限于現世,再多也不帶往來世,今世的事情必須在今世清算完結。
如果說人生有不滅之物,那就是“靈魂”。
當死亡來臨的時候,你在今世所創造的地位、名譽。
財產就得統統放棄,只能帶著你的“靈魂”開始新的征程。
因此,如果有人問我:“你為何來到這世上
”我會毫不含糊地回答:“是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著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 我們降臨俗世,經受這種風浪的沖擊,嘗盡人間的苦樂,或者幸福或者悲傷,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們都不懈地、頑強地努力奮斗。
這個人生的過程本身,就像磨煉靈魂的砂紙,人們在磨練中提升心性,涵養精神,帶著比降生時更高層次的靈魂離開人世。
我認為這就是人生的目的,除此之外,人生在無比的目的。
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摯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實的行動、誠懇的修道,在這樣的過程中就體現了我們人生的目的和價值。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有時我們這甚至怨恨佛,為什么只讓我經歷那么多的苦難
但正是這些苦難才能磨練我們的靈魂,提神我們的人格。
把苦難看作考驗、看作機會,我們需要這樣來思考問題。
能夠把考驗看作機會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
所謂“現世”,是上蒼賦予我們提升心性的一段時間,是上蒼賦予我們磨練靈魂的一個場所。
人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練靈魂。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