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貴有疑表達相同意思的句子是什么
【第1句】: 學貴有疑的意思
學習貴在善于思考,心存懷疑。
出處:明代·陳獻章勸導學子的一句話。
原文:
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白話譯文:
學習貴在善于思考,心存懷疑,你有小的的疑問和困惑,就會有小的進步,你有大的的疑問和困惑,則會有大的進步,懷疑這東西,是覺醒領悟的基礎。
擴展資料
名言背景:
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年),陳獻章參加鄉(xiāng)試獲第九名,時年20歲。次年入京參加禮部會試,中副榜,選入國子監(jiān)讀書。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參加會試,又落第。但陳獻章對于追求學問卻始終鍥而不舍。
27歲那年,他聞說撫州臨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學者康齋先生(原名吳與弼),學識造詣很高深,讀透了朱熹編輯的《伊洛洲源錄》之后,還精究宋、明理學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復孔、孟之傳。
陳獻章為了拜訪名師,不怕長途跋涉,越庚嶺,過梅關,抵達贛州(今江西省)。他先順贛水而上,經(jīng)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陸路來到崇仁縣,終于找到那位棄官不做,寧愿在家講學的吳與弼先生。
吳與弼治學很嚴,他要求學生在學習態(tài)度上必須專心一致,不容精神渙散,思想要集中,靜時修養(yǎng),動時省察,務使內(nèi)心湛然虛明。陳獻章見了很受啟發(fā),得益不少,但對于吳與弼關于《易經(jīng)》的分析,陳獻章未得滿意。
第二年,他就拜辭吳老先生回歸江門白沙村,在小廬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間頗具規(guī)模的書舍,題名“春陽臺”。從此,陳獻章一心隱居,專心讀書,足不出戶。為了減少對他的干擾,家人就在墻壁鑿了個洞,飲食衣服,均由此洞遞進。
陳獻章隱居春陽臺苦讀經(jīng)典著作,探討先人哲理,經(jīng)過十年苦學,靜坐冥思,舍繁取約,把握心與理吻合的關鍵,學問與修養(yǎng),獲得飛躍的進步。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陳獻章決定在春陽臺設館教學,鄉(xiāng)村鄰邑的學生慕名而來。
作者簡介:
陳獻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別號石齋,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今江門市新會區(qū))白沙里人,故又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
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古琴家。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后世稱為“圣代真儒”、“嶺南一人”、“嶺學儒宗”。
陳獻章出生于廣東新會都會村,10歲隨祖父遷居白沙村。二十歲那年春天考中秀才,同年秋天考中第九名舉人。正統(tǒng)十三年四月考中副榜進士進國子監(jiān)讀書。
景泰二年會試落第后拜江西吳與弼為師,成化二年復游太學入京至國子監(jiān),以《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韻》詩而名振京師,祭酒邢讓驚為真儒復出,讓陳獻章作吏部文選清吏司歷事。后辭官回到新會白沙,聚徒講學,四方學者慕名而至。
成化十九年,明憲宗授以翰林院檢討而放歸。陳獻章自此便居鄉(xiāng)講學,屢薦不起。萬歷初,從祀孔廟,追謚文恭。著作后被匯編為《白沙子全集》。
【第2句】: 學貴有疑
學貴有疑,下一句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質疑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fā)現(xiàn),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
越是敢于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重要尺度。
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應該鼓勵學生不要囿于現(xiàn)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獨立思考、大膽提問、大膽質疑。
擴展資料:
出處一、清之學者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譯文:鉆研學問,貴在抱有存疑精神,小疑問則有小進步,大疑問則有大進步。
出處二、王永彬(清)《學貴有疑 人貴有德》:讀書無論資性高低,但能勤學好問,凡事思一個所以然,自有義理貫通之日;
釋義:讀書做學問不在于天分高低,只要能夠勤奮學習,多加思考,不恥下問,對所有的事情留心觀察,思索一個為什么,自然就有事理通達的那一天。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學貴有疑
【第3句】: 學貴有疑,小疑則,下一句是什么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出處:明陳獻章《與友人論學書》
原文:前輩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
翻譯:學習貴在時刻存疑,有小的的疑問(并去思考),就會有小的進步;有大的疑問(并去思考),則會有大的進步。有懷疑,是覺醒領悟的基礎。
擴展資料:
原文的內(nèi)涵和現(xiàn)代教育意義:
主要表達了有“疑”敢“問;有“疑”善“問”和有“疑”必“問”這三個方面的意思。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可以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敏于發(fā)現(xiàn),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越是敢于質疑的學生,其主體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培養(yǎng)學生提問題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檢驗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為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學問”,應該鼓勵學生不要囿于現(xiàn)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獨立思考,大膽提問,大膽質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貴有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