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表達治病救人的句子
【第1句】: 關于舍己救人的中國古代的名句名言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凡事豫(預)則立,不豫(預)則廢。(《禮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國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宋.葉適)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第2句】: 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名醫治病救人的故事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于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并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尸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并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愈了。
這件事傳出后,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第3句】: 古人治病救人為何叫“懸壺濟世”
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
“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這里的壺,即壺盧,是葫蘆的別稱,又名蒲蘆、瓠瓜、匏瓜等。
葫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夏秋開花,秋冬結果,果實因品種不同而形狀多樣。一種稱為京葫蘆,李時珍稱為蒲蘆,中有細頸,個體較小,長10cm左右,也有長約30cm的,下端粗3~7cm;另一種稱為匏瓜,呈梨形,底端膨大,直徑7~30cm。
我國各地均有產,以江浙一帶居多。 葫蘆的用途十分廣泛,早期人類生活離不開它。
其幼嫩的果實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
葫蘆果實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質堅硬而輕。“一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明的時代,先民用葫蘆瓢當作碗壺、勺、杯使用。
至今在我國一些地區,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將葫蘆作為盛放藥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蘆清香之氣,融天地精華于一壺。
“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壺中美酒啟之醇香徹腑,茗之更可解憂。把藥與酒浸漬于壺中,密封時日,啟封飲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
于是壺與醫藥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4句】: 形容藥很難喝的成語或句子有什么
【第1句】:良藥苦口 [ liá2113ng yào kǔ kǒu ] 治病的好藥,味苦難吃。
常比喻有益而尖銳的批評。 出 處:《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惜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第2句】:苦口良藥 [ kǔ kǒ5261u liáng yào ] 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衷心的勸告,尖銳的批評,聽起來覺得不舒服,但對改正缺點錯誤很有好處。
出 處:《孔子家語·六本》:“良藥苦于口而4102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1653” 擴展資料近義詞: 忠言逆耳 [ zhōng yán nì ěr ] 忠誠直率的勸告聽起來不大舒服。
出 處:《韓非內子·外儲說左上》:“忠言拂于耳。” 逆耳:不順耳。
反義詞: 口蜜腹劍 [ kǒu mì fù jiàn ] 比喻嘴甜心毒,狡猾陰險。 出 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
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翻譯:唐朝宰相李林甫,妒忌賢能,與人相容處表面親熱,而心存陰謀。故時人稱他“口有蜜,腹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