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發心感言
出家需要什么條件
觀音靈感真言的來源 觀音靈感
【第1句】:唵 嘛呢 叭彌
【第2句】:麻葛倪牙納 積都達 積特些納 微達哩葛 薩而斡而塔卜里悉塔葛 納補啰納 納卜哩丟忒班納
【第3句】:捺麻盧吉說羅耶
【第4句】:沙訶 此即近代漢傳佛教徒日常念誦的《十小咒》之一,從咒語的音譯觀之,乃為元代的翻譯風格,大約是元代西藏喇嘛教進入漢地的結果。
第1段即是西藏喇嘛教最廣為人知的“六字大明咒”; 第2段是一首關于觀音菩薩的偈子; 第3段是敬禮觀音菩薩的文句; 第4段則是咒語的結束語。
我們著重介紹一下觀音偈,這個發現要歸功于馬來西亞的蔡文端居士,他把音譯還原成梵文,由此才發現是一首偈,這首觀音偈并非無據可查,我們找到 南宋 洪邁 所著的《夷堅志》卷一就有“觀音偈”一條故事,原文如下: 觀音偈 張孝純有孫.五歲不能行.或告之曰.頃淮甸間一農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觀世音名號不輟.遂感觀音示現.因留四句偈曰.大智發于心.于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農夫誦偈滿百日.故病頓愈.于是孝純遂教其孫及乳母齋潔持誦.不兩月.孫步武如常兒.后患腿足者誦之皆驗.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云.大智發于心.于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凡人來問者.輒書與之.皆于后書贈以之中四字.無有不如意.了不可曉. 用現代漢語翻譯如下: 宋朝張孝純有一孫子,5歲還不能正常行走。
有人告訴說,不久前,淮甸地方有一個農夫,腿腳有病,很久不好。
但是他每天念觀世音名號,從不間斷。
于是感動觀世音菩薩示現,并留下四句偈說:「大智發于心,于心無所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
」農夫誦念這四句偈,念滿百天,久治不愈的病,竟完全好了。
孝純聽說后,就教導他的孫兒和乳母也持誦此偈,并守齋戒。
3個月后,其孫子學步行走如常人一樣。
凡是小孩患腿腳病的,誦念這四句偈都很靈驗。
由此可見,此偈在宋代已經廣為流傳,可能到了元代,有通曉梵文的喇嘛把此偈翻譯成梵文,在加“六字大明咒”,敬禮文,咒語結束語,儼然成為觀音菩薩的咒,再則由于此偈靈驗異常,故翻譯后將咒語名為“觀音靈感真言”
持咒的重點在心,而不在咒文,觀音菩薩的感應來源于你的心念慈悲、虔誠,來源于你的心不散亂,一心不亂才有定力,定力具足乃發神通感應。
諸位虔誠啟請觀音菩薩,奉持齋戒,一心不亂誦此四句偈,必將如張孝純之孫那般感應速至。
南謨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謨大悲觀自在菩薩
南謨大愿地藏王菩薩
南謨大慈彌勒菩薩
說明:原作者普明,末學有刪節. 下面,是宣化上人對六字大明咒的解釋: 這六個字,叫“六字大明咒”,每一個字都會大放光明。
第一個是“唵”。
你誦這“唵”字的時后,一切鬼神都要合起掌來了,都要這樣子。
合起掌干什么呢
守規矩啊,要循規道矩。
你誦這一個字,一切鬼神就都不敢搗亂了,他們都不敢不聽命了。
這叫“引聲”義,就是引起來以下所說的這個咒,所以凡是說咒的時候,先說這字。
“嘛呢”,就是牟尼。
這個牟尼是梵語,翻譯過來叫“智寂”,以這個智慧來明白這一切的道理,還要寂滅無生。
又有一個翻譯,叫“離垢”,離開這一切的塵垢。
這個好像一個如意寶珠似的,最清凈,沒有一切的染污。
這個如意寶珠能生長一切的功德,可以隨心滿愿,就有這么好處 “叭彌”,本來那個應該讀叭特彌。
翻譯過來是光明圓覺,又翻譯成蓮花開,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妙心,能以圓滿俱足、無礙,這是叭彌。
“吽”字,是“出生”義,什么都可以從這個吽字生出來。
又是“擁護義,念這個字那護法善神就來擁護你了;又有這個“消災”義,你有什么災難,誦這個字就能免了。
又有這個“成就”義,你無論求什么,都可以成就的。
一念這個“六字大明咒”,無量諸佛、無量菩薩、無量護法金剛,都常常擁護你。
所以觀音菩薩說完這“六字大明咒”之后,就有七億那么多的佛來擁護圍繞。
這個“六字大明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議,這種功能也不可思議,這種的感應道交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叫密宗。
要是詳細說,那是無量無邊的意思,說不完。
那么簡單地今天晚間給大家講一講。
我可以告訴你一點,不可說的秘密神力。
為什么我說這不可說呢
根本我說的,這萬分之一也沒有。
是什么呢
你能常誦持這“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明能把六道輪回的黑暗變成光明。
那么這種的力量,是要你專心去誦念才得到這種的三昧。
不單六道輪回放大光明,在這個十法界,也變光明藏。
我希望每一個人都忙里偷閑的來誦持這“六字大明咒”。
還有我再告訴你們,念“六字大明咒”究竟有什么好處
念“大明咒”沒有什么好處,可是可以把你身上的蟲子念成菩薩。
若念“大明咒”,你身上的蟲子五百年之后,都是做菩薩的,不是現在做。
你看這個妙不妙
所有的蟲子——你身體的細菌,也就是你那個邪知邪見、貪嗔癡,五百年之后都做菩薩了,就有這么大的力量,你看
這是不是應該念
也不要念得那么大聲,尖叫似的,不要做得一個特別的樣子,總要大家一合相,都是一樣,旁人怎么樣,我就怎么樣,你弄出一個很特別的樣子,那是不對的。
我們都要共同合作,不要不合作。
打這個大明七,人人都要把光明智慧露出來,不要嫉妒障礙,一天到晚坐在那兒算豆芽菜的帳,“嗯
我賣給誰幾斤豆芽,要收那筆錢了。
”不算這個帳。
我們要發菩提心,最低限度你身上這些眾生都發菩提心,你看看念“六字大明咒”就有這么大的功效
你知道人的身上有多少眾生
有無數無量無邊那么多眾生,細菌就不知有多少,你這一念大明咒,五百年后,它們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看看這有多妙
我再為你們說一個最近幾年的故事,這是念“大明咒”的故事,它發生在菲律賓。
菲律賓的小孩子,或者都不知道這個故事,但在佛教里差不多都知道的。
前幾年菲律賓排華,要殺所有的華僑,殺了不知多少。
有一個地方住著菲律賓人,幾個中國人就跑那兒避難。
這個菲律賓人,也很慈悲的,就把他們藏到后花園里。
后花園供著觀音菩薩,這些華僑會念“六字大明咒”,常常念,就念“六字大明咒”求感應。
啊
沒想到這一念,把十幾個菲律賓人給念來了,都拿著五尺多長的殺人大刀。
這個菲律賓人看那些拿刀的菲律賓人來,一定是殺中國人的,就對這十幾個人說:“這里有幾個中國人,但是他們是好人,你們不要殺他們,他們是很守規矩的。
”這些菲律賓軍人就說:“我們不管他們守規矩、不守規矩,總而言之,是中國人就一定要殺
”那么每個人拿一把五尺多長的大刀,這幾個中國人你說怎么樣呢
就在觀音菩薩座的前后左右,求觀音菩薩來保護他們。
一進來的時候,這幾個中國人也和他們說:“你原諒我們吧
我們都沒有什么政治活動,不要殺我們
”這些人說:“不管你有沒有政治活動,總而言之,是中國人就應該殺。
”他們幾個人一看,說也說不動了,就把眼睛閉上念“六字大明咒”等死。
這十幾個軍人拿著刀就砍,但是怎么砍,也砍不上這幾個人,就把桌子、板凳、窗戶都給砍爛了,但貼著觀音菩薩像的佛龕怎么樣也砍不著,人也一點都沒受傷,這十幾個軍人亂砍一頓,砍完就走了。
這是在菲律賓佛教里頭,中國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由這一點就知道,念“六字大明咒”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但是為什么我們現在覺得沒有什么感應
因為還沒到生死的關頭,所以沒有把生死看得重了。
你若想:“啊
Next minute I go to dying, I recite this(下一分鐘我就要死了,我趕快念)“六字大明咒”求感應,可以不死。
”又好像:“有人就要割我的頭了,我一定要想辦法叫他不割我的頭,我念“六字大明咒”。
”這要用至誠懇切到極點的心去念,才會有感應。
只是皈依而沒受五戒,就無所謂破五戒吧
我皈依了但我覺得我暫時做不到持五戒,我暫時也不想持五戒。
首先恭喜樓主
末為,將“三皈五戒在一起,是歷來儀軌形成。
其實有差別。
皈依三是發愿盡未來以佛、法、僧為依止。
永不再隨外道。
隨之而來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既然已經皈依,當然應該以成佛為目標,念念趨向無上佛道,一切功德,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想當年,末學自己,“愿盡未來皈依佛法僧:眾生無邊誓愿度.......”等語甫一出口,涕淚皆下。
尊重儀軌,但是重要的是懇切發心。
至于持戒,無論是否佛門四眾弟子,受持五戒的最直接利益就是“保住人身”。
既然皈依三寶、發菩提心。
當然要努力修學佛法,若是下墜惡道,所謂“八萬劫后,未脫鴿身”,畜生道已然如此,何況鬼、獄。
這樣,不僅極苦難以承受,而且耽誤了極為漫長的時劫。
殺盜淫妄酒,猶如美味之毒藥;五戒十善,猶如良藥苦口。
戒律如鎧甲,能保眾生在生死苦海中,在無量劫的修行中得以安穩。
不要因為戒律難守而遠離。
而是應當珍惜這個法寶;應當感恩佛陀,為眾生制定戒律;感恩為您受戒者:授予你這個能出世間、能修佛法之珍寶。
五戒十善,是得人身之業因,世間善人尚且不犯,何況皈依三寶者
因此,三皈五戒合在一起,其實也是有道理的。
有的人莫說五戒十善,就是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也很容易受持,很少有犯;有的人卻連五戒中的一戒也難守。
這兩人,對戒律的認識很可能沒有多大差別。
這是因為多生多劫以來習氣所致:前一人往昔可能勤修持戒波羅蜜,后一人可能往昔懈怠于持戒。
若是繼續放任懈怠,還會為未來際增長障礙:每一世都會覺得持戒很難。
持戒·,在戒相上重于“行為不犯”;但是,更重要的心行:比如,吃肉時貪念美味,卻沒有殺死之心;行淫時貪于愉悅感,卻沒有放任深入無節制之心。
無論如何,每一次有過不清凈的行為之后,都會或多或少有懺悔之感,都愿未來際因緣早日成熟,能夠嚴謹持戒。
這就是心行的重要。
持戒持得很辛苦,正是磨練“持戒波羅蜜”,如果很容易持戒,也就難有磨練心行,因為他會覺得很自然。
持戒,有重戒有輕戒:比如殺戒:殺阿羅漢、殺人、殺大牲畜、殺蚊子.......吃肉、吃三凈肉、吃肉邊菜....。
唐代僧侶,隨身有濾網:以便取水飲用時過濾其中的小蟲子。
可是“一滴水中八萬四千蟲”。
不可能過濾得了。
無殺心比起無殺行更重要。
前者可以熏染第七識,使之成為習氣,后者卻因有行為而生懺悔心,一樣讓第七識逐漸清凈。
就現象而論,世間這么多得人身者,前世不可能極嚴格守住五戒;應當是重者未犯,輕者懺悔。
“犯戒是菩薩,不犯是外道”。
何以故
菩薩受持菩薩戒之故,若有不如法之行為即是犯戒;而菩薩戒卻是“從今身至佛身,永不失戒體”(聲聞戒只有一世的戒體,下一世還要重新受戒),其間絕無永不犯戒的菩薩。
而外道卻不受戒,豈有戒律可犯
樓主受持三皈依,卻不愿受戒,以不受故,自欺為“不犯戒”。
可參看上述。
持戒,要待因緣成熟;五戒中先守住最不容易犯的一戒,進而二戒;次第增進。
但是,寧可受戒而犯,時時懺悔;也比不受戒、不持戒強得太多。
前者必能漸進,必能行懺悔之善法()后者卻永難精進,失去修行善法的機會。
也有持戒而不皈依的人,這就是外道了。
這也是末學開篇恭喜樓主的原因。
說到這里,再強調一下發心的重要。
《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忘失尚爾,何況未發
持戒精嚴之人,往往生大慢心:見未能持戒者,嗤之以鼻;未持戒者,往往生慚愧心:時常懺悔,但愿早日難行能行。
得失之間,要看各人福德因緣。
愿樓主持戒因緣早日成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對于紋身將佛像紋在身上是不敬的說法我想糾正下。
。
嗯。
說得有些道理。
在下也是有紋身的,也是禪修者。
雖然您有些說法稍微偏離了一些,但可以理解的范圍之內。
宗教紋身可以換個理解為‘護身符咒’之類的,有些人會當做是一個保護的作用,就好比戴著一個護身符咒一般。
至于尊敬與否,在下覺得是個多余的話題。
因為戴著護身符咒也會上共公廁所的,那么真的不敬的話,那么就不要戴著護身符咒去公共廁所,但實際上是不太可能的。
或者可以完全以藝術的角度去理解,只是單純的喜歡就好了。
畢竟這個是佛陀時代所沒有的做法,所以尊敬與否的說法完全是來自后人以及個人的角度去說。
求史記讀書筆記 1000字
翻看,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
此后的幾千年里,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
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
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
但值得贊嘆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為了完成,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于出色的完成了作為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杰作——《史記》。
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著,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
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借著司馬遷在《史記》里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
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
然而讀著《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著司馬遷的思緒,為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為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
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跡,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
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
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
這也許正是《史記》為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
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獲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里曾多么洶涌,多么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恒,他們將化為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區別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雜一歷史發展中保存下來的文化.現代文化是剛萌生的,或者是新形式的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發展,或者是和其他文化的融合.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現代文化.現代文化好是比較傳統文化來說的,不過人們往往把一些文化來當作現代文化的標桿,文化的現代性是有地域和民族差異的.比如在中國的現代文化,未必在美國就是現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