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感言許地山
許地山對人類的供獻
他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七七”蘆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主要經歷(含貢獻)如下: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合辦《新社會》旬刊。
1920年畢業時獲文學學士學位,翌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
1922年又畢業于燕大宗教學院。
1923—1926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和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宗教史、哲學、民俗學等。
回國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學。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7年起任燕京大學教授、《燕京學報》編委,并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兼課。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
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
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1935年因與燕大校長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學任教授。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后,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
后終因勞累過渡而病逝。
注: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
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許地山簡介
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筆名落華生。
是中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臺灣省臺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窺園里。
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
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
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戶。
許地山三歲隨父定居漳州,四歲入私塾讀書,由于好學聰慧,成績優異,在漳州城內被譽為“神童”。
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響參加革命,年少的許地山也毅然剪掉辮子,誓與腐敗的清王朝決裂。
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許地山便開始自謀生活。
他曾在石碼眉麓小學當教員,后來又到省立第二師范學校任教。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
并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
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
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許地山對香港文學有哪些貢獻
許地山,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籍貫廣東揭陽,生于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1926年畢業并留校任教。
期間與瞿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
“五·四”前后從事文學活動,后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等。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
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一生著作頗多,有《花》《落花生》等。
中文名許地山外文名Xu Dishan別 名名贊堃,字地山國 籍中國民 族漢出生地臺灣臺南出生日期1894年2月3日逝世日期1941年8月4日職 業作家、文學家、教授畢業院校燕京大學信 仰基督教代表作品《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印度文學》故 居廣東徐聞縣筆 名落華生許地山(1893~1941年)名贊堃,號地山,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許地山家、散文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碩果。
許地山,其父許南英是個富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祖籍廣東揭陽,出生于臺灣臺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臺灣籌防局統領。
他激于民族大義,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臺灣后,遂將全家遷回大陸。
當時因清政府不準內渡官員保持臺灣籍貫,許南英便在福建龍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兩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響,后來,他創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后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
并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他們在北京青年會圖書館編輯《新社會旬刊》,宣傳革命思想,發表新文學作品。
當“五四”運動爆發時,許地山作為學生代表經常上街演講,在天安門前參加游行集會,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
許地山散文1921年1月,許地山和沈雁冰、葉圣陶、鄭振鐸、周作人等12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成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
許地山以落華生為筆名在刊物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命命鳥》,寫了一對緬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桎梏束縛下的愛情悲劇,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共鳴。
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許地山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
小說反映了作者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憤懣并給予深刻批判,充分顯示“五四”時期新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精神。
1922年8月,許地山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并以“研究生”資格進入美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后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許地山創作的第一次高潮時期。
這期間,他的12篇短篇小說結集為《綴網勞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務印書館以《空山靈雨》為書名出版。
膾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為背景,明確主張做人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1927年許地山學成回國后,在燕京大學文學院任教。
與此同時,許地山還寫了不少宗教書。
如《大藏經索引》、《道教思想與道教》、《中國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簽校異》、《摩尼之二宗三際論》等,并著手編纂《道教辭典》。
其學術成就,學界有口皆碑。
抗戰期間,許地山作為一名熱愛祖國的左翼作家,奔走呼號,聲討日寇罪行。
然而,卻受當時燕大任教務長司徒雷登的排擠而被解聘。
后避居香港,被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
許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間,在改革教育、教學的同時,積極從事社會教育和文化活動。
他先后發起和組織了“香港新文學學會”、“中國文化協會”,并兼“廣東叢書編印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
他積極提倡改良中小學課程,建議教育當局創辦香港中小學教師討論會,并擔任“香港中小學教員暑期討論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學校董。
對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不少貢獻,受到各界人士好評,曾被選為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許地山更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他走出書齋,奔波于香港、九龍等地,在群眾集會上發表演講,幫助流亡青年補習文化課,還在報刊上發表了《七七感言》、《造成偉大民族底條件》等雜文,宣傳抗戰,反對投降。
在上海淪入日寇鐵蹄之下時,著名作家鄭振鐸冒險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時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轉移到香港。
許地山得知后,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不被敵人掠走,毅然答應幫助寄存許地山散文選集。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
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
他寫了長篇論文《國粹與國學》,在當時影響很大。
他還寫了抗日小說《鐵魚的鰓》,作品通過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達了人民堅持抗戰的意志和堅強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藝界的極大好評,被認為是“中國小說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許地山積勞成疾,導致心臟病逐漸嚴重。
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時,他心臟病再次復發,英年早逝,年僅49歲。
噩耗傳出,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
梅蘭芳、葉恭綽、郁達夫、徐悲鴻等許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聯。
當天,香港所有的機構和學校下半旗,港九鐘樓鳴鐘致哀
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個團體近千名代表舉行“許地山先生追悼大會”。
國內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會,痛悼這位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愛國者
有關許地山的資料
通訊作者一般指整個課題的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書寫等。
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聯系人。
最重要的是,他擔負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
通訊作者的好處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系。
一些雜志會約你申稿,寫綜述。
這些會大大地提高你在科學界的地位。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貢獻最大的研究人員。
此作者不僅有最多和最重要的圖表 (即體力上的貢獻),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寫人(即對本文的智力貢獻)。
如果從知識產權上來說,研究成果算是通訊作者的。
要,說明你的原因,不然會被拒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