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孝心感言真實
求一篇“孝心感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幾千,它始終是衡量一個人品德高下的重要標準之一。
不孝被視為大逆不道,是家庭和社會都不能容忍的。
然而,社會文明發展到今天,孝敬之心反而在人們心目中淡漠了。
筆者所在的城市,每年見到一些老兵退伍時(說是老兵,其實大都不足30歲),拿到退伍費后,不是飯店聚餐,就是上街為自己購皮鞋、西裝,或不吝花錢給女友買可心的禮物,卻極少見人向至親至愛的父母表示愛心。
有報道說,如今一些高等學府的莘莘學子們,給父母寫信極為“簡練”,開門見山就是要錢,連一句問候語也沒有。
最“簡練”的信,只是“爸:錢。
兒。
”看到這樣的情景,讀著這樣的信,不能不說是件憾事,讓人心寒。
孝敬之心,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它與對黨和人民忠心并無矛盾。
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孝敬之心的人會對黨和國家無限忠誠。
事實也是如此,古往今來,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既有精誠報國之忠心,又有善待父母之孝心。
岳飛牢記母親訓誨,成為愛國抗金英雄;陳毅元帥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可他也是一個大孝子。
解放后他和夫人張茜回老家探母,親手給母親洗衣洗澡,表達多年來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的歉疚和遺憾。
許世友更是有名的孝子,但他也是出名的良將……在他們身上,忠心和孝心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這里用得著一位名人的話:“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事,論事天下無孝子。
”
孝心感言100字左右
前兩天看過兩篇文章,講的都是關于孝心的故事。
一則是: 一男孩小時候家境貧窮,看著常年辛苦勞作的父母,發誓將來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長大后經過他孜孜不倦的追求,終于擁有了百萬資產,把父母接到城里享受幸福的生活。
父母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那幸福自然是讓人羨慕不已。
全村的人都說此子孝順。
只是沒幾年,母親因過于肥胖兒患了心臟病,高血壓。
父親也因終年不再勞作換上了糖尿病。
這些富貴病致使他們的幸福生活打了折扣。
還有一則是:在外企工作的一女士,每天中午,都讓他60多歲的老父親給她送午飯,剛開始同事們都不理解她,笑她這么大了還讓老父親做飯送飯,實在是不孝。
不曾想她卻說:“自從母親去世后,父親總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中午自己一個人從來都不做菜,隨便吃點,整天一個人呆在家里。
自從我讓他給我做飯送飯,他每天特別勤快,早上到菜市場買菜,回家就忙著摘菜、洗菜、做菜,做好飯菜自己先吃一些,再給我送來。
這樣,他既鍛煉了身體,又讓他覺得每天有事可做,生活好像一下子充滿了陽光。
因為他覺得她的女兒需要他,他還有用。
” 看完這兩則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母,爸爸60歲時終于盼到他退休了,本想接父母來我家長住,以享天倫之樂。
不曾想:父親堅決不同意,更可氣的是他還承包了一些責任田,說是沒事的時候鍛煉鍛煉身體,還可以吃到自己親手種的綠色糧食和蔬菜。
任憑我們兄妹怎么勸也不聽。
每每回去,母親總是嘮叨,說我父親從來不讓她睡懶覺,總是每天早晨帶著她到田里去鍛煉。
有時候看到他們灰頭土臉的忙碌著,心里很不是滋味。
父親總是笑哈哈的說:“生活中有些事可做,才是幸福的。
”看到他們身體倒是硬朗,也只好作罷。
現在想來,終于明白了父母的想法了。
我現在唯能做的是常回家看看,多聽聽他們的嘮叨,他們就已經很滿足了。
祝天下的父母健康長壽。
對“孝”的感悟
孝的感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讓每個炎黃子孫自豪。
孝在這樣一個文化底蘊極其深厚的文明古國的基礎上不斷的發展,不但的延續。
傳統的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到完美,偉大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如此的昌盛,自強不衰。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孝,孝乃文明之始,自善孝為先,孝乃百行之源,故而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應弘揚中華孝文化,爭做時代新孝子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眾愛,而親仁。
”這是《弟子規》中的總敘。
從這也可以看出孝的重要地位,孝是不可忽視的一課。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之歸”,這是可歌可泣的母親的心聲,茲母孝子應該是對等的,都會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火子為下一代嘔心歷血,只為其將來能頂天立地,出人頭地。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誰不會說啊
那不妨隨我一起來看一下古人是怎為孝敬孝的吧
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漢帝為母親嘗湯藥曾參嚙指痛心;仲由百里負米…… 且先看一看董永的孝吧
東漢末年,地方割據,盜賊四起。
董永看到山東不太平,就帶著年邁的父親,到湖北德安(現在改名孝感)。
沒過多久,董永得了重病,請醫吃藥毫無效果,離開了人世,董永悲痛不已,因為自己為避難飄泊之身,那有錢買棺材埋藏父親呢
無計可施,當地有位姓裴的富翁;聞而憐之,就借錢給他,讓他買棺材安藏了父親,而董永從此賣身為奴,進入裴家。
也許是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織女下凡在一百天內為裴家織了三百匹布替董永贖了身,使其獲得了自由,這也就是后來著名的《天仙配》,感人至極。
董永賣身葬父孝感天地,是《二十四孝》這本古書中的一孝,中國的每一個炎黃子都知道這個故事。
代代以此激勵為人要講孝道,要尊老,敬老,孝老。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看過中國的《天仙配》,都說這是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的體現。
曾參嚙指痛心,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回家,跪問其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盼你早點回家”。
曾參于是按見客人,以禮相待。
試問曾參如何能感應到生母的呼喚
雖然沒有科學依據更無法用科學的語言加以解說,但我們卻不得不從中反思,曾參因為心中有孝并且用心在行孝才會有如此結果,我們能不為這感慨嗎
仲由百里背米奉雙親,只為敬孝行孝報天恩。
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背米四來侍奉雙親。
后來雙親過世,促由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棉褥上,吃著豐富的筵席慨嘆:“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
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孝,死后思念哪
” 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
當今之世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古人訓:“夫孝者,天之經,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實屬真切呀
也許會有人指責我談這么多遙遠的古孝做什么
我應該告訴你,你應該自豪,我所談的這些無不印證了中國的國粹,你若真不滿且讓我為你說說我們的開國元勛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孝道吧
1937年初,黨中央由保安遷至延安,適逢徐特立60大壽。
在熬的兩個通宵的情況下,毛主席顧不上休息就發起了為給徐特立祝壽的活動,他提筆寫了封長信。
信中,他熱情地頌揚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說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為罷,他顧不上吃飯,又親自將活動準備檢查了一遍,并叫人特地蒸了60個饅頭以作壽桃之用。
在壽宴上毛主席親自為徐特立系上了一條紅領巾,毛澤東站起來,笑容可掬的說道:“老師,俗話說,‘返老還童’我們都祝你長命百歲
”毛主席不忘自己老師的生日,實在可嘉,并親自為老師安排壽宴,實屬感人。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老師亦如父母,孝其當之無愧呀,我們的毛主席做出了榜樣,那么我們后輩炎黃還有何言呢
看看我們的身邊,試問有幾人還記得初中老師的名字
那就更不用說老師的生日了,且先把這些小問題擱在一邊,更有甚者言語頂撞老師,背底里罵老師,有厲害的還想與自己的過過招,這樣的人也就稱之為“學生”實在可惡至極。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需要我們去孝敬。
你在家如何對待你的生母生父,在校就應該怎樣對待老師,請記住。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要讓古國的文明在你手中失落。
到了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孝呢
我們還要不要提倡孝道
就我個人的觀察,在時代的大海潮中,孝的概念已開始淡化了。
像《弟子規》中的“父母呼,勿應該;父母命,行勿懶”,在現今有時會被視為笑柄,那就更談不上敬孝了。
也許是現代社會發展得太快,人們都只重視工作上的競爭,而忽視了在家的守候孩子歸來的滄桑的父母吧
當然這有些笑
為了提高公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孝心,湖北孝感學院做東舉辦了一次“孝感天地,文化古今”論孝研討會,會上各界有名望的人士發表自己多年來研究孝文化的碩果,其情之深,其意之切,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都倍受鼓舞,場內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我們每個學生都受到了一次孝文化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動來弘揚和傳承孝道,敬孝,尊老
也許,每位赤誠忠厚的孩子,心中都是有“孝愿”的,想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的一天,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這些孝子忘了,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走了對我們的掛念和他們的呼喚,留給我們的是永久長遠的懊悔,和難以了結的孝愿。
父母走了,孝子的“孝愿”成為泡影,消失無跡。
有些事情,當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卻是永無彌補的,所剩的只能是無盡的遺憾和內疚。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念,“孝”是歲月間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就我個人認為,我沒有夸大事實,現實本就是這樣,人無再生之能,上天雖有好生之德,卻只給人一生,而一生的時間長短難定,應做之事只可盡早,當到了追悔莫及之時再向蒼天乞求來生豈不是笑話。
盡孝者,切記之。
千古恨,痛徹心扉
孝,這個概念和行為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國由為突出。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就是一個宗法倫理色彩非常濃的社會,為世界上任何國家所不及。
但舉目瞧現今社會,想想現在人們的一些作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們撫養成人,可是當他成家立業之后,卻將父母斷然拋棄,讓他們孤苦伶仃的艱苦度日,父母費盡心宜的將他們培養成人,可當這些才子功成名就之后,卻認為父母地位卑微恥于其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認雙親,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室妻兒,對父母不聞不問……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相信你們肯定有所耳聞,或者有某些個人就是我所述的其中一位“佼佼者”,真實情形怎不叫人寒人,真可謂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一點也不夸張。
孝的概念是否真的已在現代人的心中淡化了,不瞻養父母,甚至虐待他們的事情發生,這是不應該發生的,是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消極因素,這些萌芽應盡早拔除。
我當然不能在提倡古人那種愚孝,但是,小時候父母撫養了我們,沒有這種撫養,我們不能生存下來,現在父母老了,子女來贍養,就說是報恩吧
也是合乎情理的。
孝是對等的,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道理,希望當今為子女者三思
傳承孝,發揚孝;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構建和諧新社會,創造錦繡好明天
孝心感言取什么題目
孝順老人——從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