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孩子學畫畫的感言
家長和孩子一起聽課學畫畫,對孩子與家長的作用是什么
如果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學畫畫,這樣對促進孩子和家長對畫畫的學習都有所幫助,家長回到家里也可以根據老師的教學方法輔導孩子畫畫
孩子學畫畫 家長應該怎樣鼓勵
可以讓孩子多與同齡人一起坐下來畫畫,多交流。
也可以孩子看看其他人畫的,特別是同齡人畫的畫,說不定孩子就喜歡上了,你可以去下載個童畫秀秀,這個超好用,上面有好多孩子在畫畫和曬畫、手工,我女兒也是這樣,現在整天自己看著那個APP自己學著畫.
孩子學畫畫對將來有什么好處
NO.1 畫畫讓孩子一生更加幸福
決定一生是否幸福的因素是什么
金錢
地位
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的審美觀。
一個懂審美的人,能夠無論貧窮或富有,都能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
讀書,畫畫,讓孩子性情溫和,智力得到提高。
???NO.2 審美是熏陶而來審美的能力是花錢買不來的,也不是一個月的速成班能夠學來的。
審美品位是靠孩子從小的生活環境,藝術修養熏陶而來。
一個從小喜歡藝術、喜歡繪畫的孩子,和一個從小只看電視、玩游戲的孩子,在長大后的氣質上會產生非常大的區別。
???NO.3 環境決定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是否聰明,是否學習好,是否懂事,家長都能夠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有些家長很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一旦考不好就又打又罵。
可是反觀他們自己,天天在家打麻將,孩子連安安靜靜的書桌都沒有,怎么能有個好成績呢
???NO.4 兒童畫畫最重要的是獲得自信畫畫,是宣泄自己,表達自己的最好方式。
有些時候孩子的一些想法無法表達出來,卻可以表現在畫布上。
評價孩子的畫,不能用“像不像”來說,最重要的是鼓勵孩子,讓孩子保持畫畫的積極性,可以一直堅持下去,并在這個方面得到自信。
孩子學畫畫家長應該怎樣鼓勵
寶貝越來越棒了,相信你會畫的更好
鼓勵式教育,好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
家長為什么希望孩子學習畫畫
如果是孩子感興趣的特長,那么就應該系統的去學習例如畫畫。
報專業的學習班是學習畫畫的,最好方法。
家長對孩子學完弟子規之后改變的感悟
自己挑啦,O(∩_∩)O~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
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余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
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
“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
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仿佛置身于文明當中,置身于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
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
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
”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
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
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
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
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于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圣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
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
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
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
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
我們是“禮儀之邦”。
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么多優秀的品德。
可是為什么有報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后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
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么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
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幸免遇難。
這引起了社會上對于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
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后,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
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
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
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
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
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
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
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
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
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
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
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孩子學畫畫會提升自身的哪些能力
對孩子來說,畫畫不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好朋友。
在孩子成長進步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可以看到繪畫的身影——
【涂鴉期】用畫畫“說話”在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還不太熟練的時候,肢體動作就成為了最重要的表達方式。
當見到兩三歲的孩子嘴里發出“啊、啊”的聲音,兩手歡快地揮舞著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孩子在表達“他很開心”的信息。
同樣地,當孩子用畫筆在紙上隨意地涂鴉時,他也是在表達情緒。
也許剛剛媽媽不在他感到害怕,又或者是他打針的時候大哭了,這些或緊張或興奮的情緒都可以通過涂鴉來抒發和緩解。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紙上涂鴉著一些你看不懂的東西時,不要感到驚訝,這只是你的孩子在用另一種方式“說話”呢
【探索期】用畫畫探索世界當孩子長大一點后,他開始將現實世界的事物和他紙上的形象建立聯系。
他會不滿足于簡單的涂鴉,他想畫出自己所見到的人和事。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嘗試表達他認為重要的、能夠想起的事物,比如,孩子不會懷疑自己在紙上畫的這個歪歪扭扭的圓形就是昨天媽媽買回家來的蘋果。
也就是說,孩子開始嘗試使用自己的抽象思維。
在未來的數十年中,抽象思維會一直伴隨著他的思考,而抽象思維能力強的孩子,在各個領域的表現也將會很突出。
在孩子探索的階段,他會接觸到不同的美術材料,這樣就更加能夠激發孩子探索欲望。
在孩子使用獨立思維繪畫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形成獨立人格,也可以幫助他進行獨立思考。
這是因為在畫畫的世界,他所畫在紙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經過他自己選擇的——比如要畫什么,怎么排版等等。
換句話說,這個“紙上的世界”是他建立的。
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建立世界的能力是一件好事,他會明白,世界上沒什么是他做不到的。
【教育期】用畫畫緩解壓力隨著孩子的年齡再大一些,我們就要送他去學校學習知識了。
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目前還是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音樂繪畫等藝術方面的培養比較少。
但是知識給孩子帶來的快樂是不夠的,藝術也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并且增強孩子的適應性。
在這個階段,畫畫是平衡孩子的智力與情緒的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好朋友。
所以,盡管孩子已經開始面臨學業壓力,也不應該讓孩子完全放棄畫畫,畢竟這是孩子在學習中放松的好方法。
【終身】用畫畫獲得幸福盡管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有著繪畫的天賦,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有名的畫家。
那么對于每個孩子來說,畫畫的終極意義是什么呢
應該是為了終身的幸福。
一個孩子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成長環境以及父母對他需求的理解和應對。
而繪畫既可以孩子所擁有的成長環境,也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極佳渠道。
繪畫可以幫助孩子正視個人的體驗,正視個人的情感。
這樣就算孩子只有一點玩具,他的內心很豐富,也一樣可以玩得很開心。
而當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之后,就算他只有一個人,他也不會感到孤獨。
對于家長來說,繪畫能幫助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當父母和孩子在討論畫上的內容時,父母可以更好地傾聽孩子想表達些什么,也能知道什么對孩子來說更重要;而當孩子不知道畫什么時,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回憶曾經的經歷來幫助孩子創作,無形間也增進了親子關系。
繪畫在各個方面都對孩子有益處,而家長也要更加注意“幫助”孩子畫畫的尺度和方法,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試著去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以免在不經意之間就傷害到孩子對畫畫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