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姜還是老的辣的句子
【第1句】: “姜還是老的辣”類似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飯還是餃子好。
【第2句】: 女人還是嫂子好。
【第3句】: 八角還是老的香
【第4句】: 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
【第5句】: 久住坡,不嫌陡。
【第6句】: 馬看牙板,人看言行。
【第7句】: 不經冬寒,不知春暖。
【第8句】: 不挑擔子不知重,不走長路不知遠。
【第9句】: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兒寬。
【第10句】: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第11句】: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第12句】: 不摸鍋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膩。
【第13句】: 水落現石頭,日久見人心。
【第14句】: 打鐵的要自己把鉗,種地的要自己下田。
【第15句】: 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第16句】: 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17句】: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第18句】: 發回水,積層泥;經一事,長一智。
【第19句】: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20句】: 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第21句】: 老人不講古,后生會失譜。
【第22句】: 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第23句】: 老姜辣味大,老人經驗多。
【第24句】: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第25句】: 吃一回虧,學一回乖。
【第26句】: 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第27句】: 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第28句】: 多銼出快鋸,多做長知識。
【第29句】: 樹老根多,人老識多。
【第2句】: 姜還是老的辣 的同意句或典故
洛川縣傳說典故:半截塔
鄜城塔在土基鎮東北爛柯山下。秦關鄉的寶塔溝還有一座修到中途停修的辦截塔。
據傳說,從前有泥瓦匠師徒二人,建筑技術的高超遠近聞名。方圓百十里路上的大型建筑,都要請他兩承擔。年輕的徒弟從師學藝多年,師徒一塊經建多少座庵、觀、寺、院與橋梁、臺閣,便盡得了師傅之妙。可是師傅仍不放心徒弟,特別是在大型建筑上,師傅是從不許他獨自承建的。師傅認為他的技藝還未到家,深怕萬一發生差錯,有損于他多年創出的名譽。徒弟為此多有怨氣,背地里常有流露,城市富“老不放心”。師傅對徒弟的怨氣也有察覺,不過他總認為“事業的創造來之不易,年輕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只要自己在世一天,還是管上一天為好”。
偏巧這年地方上要在爛柯山下和寶塔溝(今名)各建一座寶塔,師傅心里稍一揆度,想這倒是教育徒弟的好機會,我何不和他分修各建一座。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讓他小子看一看。”于是叫來了徒弟說道:“徒弟呀,你們年輕人,經的少見的寡,又好膽大妄為。我知道你對我有怨氣,你明白嗎?你還是乳毛未干的小雛呢。既有怨言,那好,現在這兩座塔咱們分修,到頭來,你總會知道:姜還是老的辣呀!”
俗語說“姜還是老的辣”,比喻工作、生活中,能夠很快解決問題的還是那些年紀大的人有經驗一些、利索一些、做得好一些,即是說人成熟了,經驗也豐富了,與“嘴巴沒(長)毛,辦事不牢”這句話的意思剛好相反。
“姜還是老的辣”通常是在事情過后給人好印象、好評價時說的。
【第3句】: 類似于“姜還是老的辣”的成語或名言有哪些
類似于“姜還是老的辣”的成語:老謀深算、老成持重、老馬識途、寶刀不老
【讀音】:[ jiāng hái shì lǎo de là ]
【釋義】:姜,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莖,味辣,可用作調味品,還可以入藥。老的,指的是去年種的老姜。“姜還是老的辣”的字面意思就是:還是老姜比更辣。比喻有資歷的人更有經驗,辦事更加老練穩重。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在某方面發展成熟,或者說較為完善。但是注意,這里不是特指老年人或年長者。這個詞較多地被用來贊揚有資歷有經驗者辦法多,手段高。
【造句】:【第1句】:你們幾個中,屬他做的好,因為他比你們早來一年,人家有經驗,姜還是老的辣!
【第2句】:不愧姜還是老的辣,老頭子這一招還真是一石多鳥。
【第1句】: 老謀深算:[ lǎo móu shēn suàn ],形容人辦事十分精明老練。出自于清·曾樸《孽海花》中:“沉毅哉!老謀深算;革命軍之軍事家。”如:他一向老謀深算,卻沒料到今日會一敗涂地。
【第2句】: 老成持重:[ lǎo chéng chí zhòng ],形容人辦事老練穩重,不會輕舉妄動。出自于《明史·種帥中傳》中:“帥中老成持重;為時名將;諸軍自是氣奪。”如:他是一個老成持重的人,所以這次試驗取得了成功。
【第3句】: 老馬識途:[ lǎo mǎ shí tú ],老馬認識路。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出自于宋·毛謗《寄曹使君》中:“請同韶采公勿疑;老馬由來識途久。”如:他雖然年高,但老馬識途,還是可以做個顧問的。
【第4句】: 寶刀不老:[ bǎo dāo bù lǎo ],比喻雖然年齡已大或脫離本行已久,但功夫技術并沒減退。出自于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0回:“張合出馬,見了黃忠,笑曰:‘你許大年紀,猶不識羞,尚欲出陣耶?’忠怒曰:‘豎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寶刀卻不老。‘“
【第4句】: 姜還是老的辣這句話是誰說的
邯鄲地方稱道“成熟”“有經驗”的老年人時,往往說:“姜是老的辣”。
而做生意的人,常把買賣不賠不賺稱之為“姜夠本”。這兩句土俗語并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從農業生產的實踐中得來的。
元代的農學家王禎,在《農桑通訣》一書中寫到:“姜白露后則帶絲,漸老,為老姜。味極辛、有以烹飪,蓋愈老而愈辣者也。”
所以,姜是老的辣是通過在姜的生長過程中仔細觀察所得出來的經驗。王禎還寫道:“四月爬(扒)開根土,取姜母貨(賣)之,不虧元本。”
這幾句話說出了“姜夠本”的原意。據有技術的老農講:種姜,每一棵姜最初只用一小片老姜做種,就可長出新姜兩三斤來。
即使是遇天時不利,種姜的田地什么也不生長,還可以把原來種下去的老姜挖出來,絲毫無損照樣能吃能賣,更不會把老本賠光。所以,種姜再不濟也能落個夠本,因此稱為“姜夠本”。
現在,人們把“姜夠本”說成“剛夠本”,有的地方還說成“將夠本”,這應該說都是“姜”的諧音或音近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