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帶有夸張的句子是
【第1句】: 寫一句既有比喻又有夸張的句子
巨浪好像一只巨大的手在撕扯著湖中的漁船,狂風在空中呼嘯,好像是從地獄傳來的哀嚎,令人毛骨悚然,那么尖利,那么恐怖,那么絕望.
理想是筆,寫出人生之光
理想是光,照亮黑暗的街
理想是街,走出自己的路
理想是路,帶你走向成功
理想是風,吹起飽滿的帆
理想是帆,帶起前進的船
理想是船,駛向憧憬的海
理想是海,載你向遙遠的彼岸
理想是風,卷來濃密的云;
理想是云,化作及時的雨
理想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理想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理想是水,澆出生命的苗;
理想是苗,長出生命的樹;
理想是樹,開出生命的花;
理想是花,結出生命的果!
【第2句】: 含有夸張、擬人、比喻的詩句,每類6句以上
夸張:
【第1句】: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第2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第3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李白《行路難》)
【第4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李白《贈汪倫》)
【第5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第6句】: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7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第8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擬人:
【第1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第2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第3句】: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唐,李嶠《中秋月》)
【第4句】:聞說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唐,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第5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
【第6句】:不知明鏡里,何處是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第7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贈董大》)
【第8句】: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唐,杜甫《絕句》)
【第9句】: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唐,白居易《放言五首》)
【第10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唐。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
比喻:
【第1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2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第3句】:馬作的盧飛快,共如霹靂弦驚。(辛棄疾《破陣子》)
【第4句】: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第5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第6句】: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第3句】: 作文里帶有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的句子,200字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
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胡子坐在墻角里吸旱煙。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 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
(擬人)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三千丈”為擴大夸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夸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后一事物“下火”夸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夸張方式為超前夸張) (5)對比 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骨。 (6)對偶 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扇面對) (7)排比 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 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9)反語 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 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 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
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