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聾生的句子表達能力
【第1句】: 如何培養(yǎng)聾生的寫作能力
聾生的聽力障礙來自不同因素的影響,但是總體而言,會影響聾生語言發(fā)展快慢,聾生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童齡時代,不能清晰地感受語音和語音時間順序的刺激,從而影響了他們語言感覺能力和語言順序的領悟能力。
與正常人相比,存在一些語言交流的差距。因此,加強培養(yǎng)聾生的語言能力是提高聾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
加強培養(yǎng)聾生的語言能力,筆者提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一、重視聾生語言訓練的時機 目前而言,很多人不理解聾生的自身特點,尤其是許多家長、親屬和教師甚至將聾生看成是完全不能感受語言的,這樣一來,從環(huán)境中就忽視了聾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
因此,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聾生的語言訓練,把握訓練的時機,尤其是在聾生入校開始,就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將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聾生語言訓練的培養(yǎng)上。因為很多聾啞學生都來自農村,家長由于思想的局限性,缺乏對聾兒的語言教育,很少和聾兒進行語言交流,導致耳聾學生語言的語音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差,甚至斷送了聾生語言表達的渴望。
因此,在進入學校之后,學校和老師需要及時加強聾生的語言訓練,對殘存聽力的聾童,合理地配上助聽器,讓他們盡早的感知語言的魅力,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切記應該盡可能的利用口語交談,激發(fā)起語言表達的內心渴望,而不要因為困難就用手勢語同他們交流。 二、培養(yǎng)聾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教學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在學習中缺乏了興趣,聾生在學習上會處于被動狀態(tài),更不利于其更好的學習和表達語言。
教師在對聾生的培養(yǎng)上,首先必須加強對聾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持續(xù)的不斷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上,需要注重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積極執(zhí)行一些游戲或者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其更加自主、自覺的學習。
例如:可以讓學生扮演一些童話故事中的角色,相互對話交流,或者講故事、或者表演游戲、表演短劇等等。 三、細心觀察,營造語言表達氣氛 每個人都想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聾啞學生同樣也不例外,但是,由于他們天生生理上的殘疾,致使他們可能在心里上有著膽怯的情緒,更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且家長和學校不重視的話,很可能讓其喪失語言能力。
因此,聾生需要有教師來進行引導和幫助,建立信心,逐漸產生語言表達的欲望。同時,教師在在教學過程中,或者平時的活動中,需要對聾生進行細心觀察,了解學生喜好和要求,然后針對性的設置一些學生熟悉的情景和感興趣的話題來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
其次,在教學中,細心傾聽聾生的語言表達,錯誤了不能批評,而應該及時糾正和鼓勵學生更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依靠課堂教學,注重全面培養(yǎng) 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是聾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陣地。
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應該以口語為主,課本為輔,合理運用手指語、手勢語和板書作輔助語言手段,才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根據相關實踐證明:耳聾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個人不同的生理基礎,形成聽、看、說、讀、寫的能力,來通過學習,不斷的提高這些全面性的能力,提高與人交際交往的表達能力。
五、注重語言實踐和積累鞏固 (一)在實際生活中制造語言氛圍 學校需要重視聾生語言實踐的效果和積累。在實際生活中制造一些語言氛圍。
例如:在學校的走廊、教室的墻壁上張貼名人名言,課本中的實用經典語句,使學生時時刻刻,隨時隨地的感受到語言的存在,在潛移默化中逐步發(fā)展語言。 (二)豐富日常語言交際 在平時或者上課之前之后,教師應該經常和學生打招呼,問候,或者問問學生的基本情況,每天做了什么事情,這樣利用日常交際的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積累能力。
借助熟悉的生活學習情景,逐步發(fā)展聾生的語言。為了豐富學生的語言,可定時對學生進行訓練,學生的日常用語豐富了,聽、看、說的能力也會提高。
例如:“你吃飯了嗎?”“下節(jié)課是什么課?”“你喜歡上什么樣的游戲和電影???”“今天回家都做了什么啊?學習了什么東西嗎?”等等。 (三)注重學生記誦能力培養(yǎng),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聾生在作文語言運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堆砌詞句、語言不流暢的情況,這個時候,教師應當更好的引導學生的糾錯方向,并積極鼓勵其多記誦一些經典的語句和課本中的課文,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加快學生運用語言的步伐。
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讀課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優(yōu)美的詞句,并記憶成誦。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多讀報刊,擴大閱讀量,拓寬視野,達到知識的廣泛積累。
同時,引導學生在實踐寫作和表達語言中合理運用這些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六、結語 培養(yǎng)聾生具有口語、書面語能力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聾生自身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加強對聾生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聾生以后的生涯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2句】: 如何提高聾生寫作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聾生寫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聾校作文教學應該貼近聾生的實際,讓聾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聾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鼓勵聾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教會他們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能夠準確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夠參與社會,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然而聽力的障礙,使他們對祖國豐富的語言不能通過耳朵輸入他們的大腦,而在聾校這個小天地里聾生與健全人接觸的機會又少,和同學交流,他們又常常用手語進行溝通,對于語言的學習、體驗、積累、運用的次數少之又少,所以聾生在寫作時常常出現詞語顛倒,語序混亂,作文表達能力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導致我們語文老師批改一篇作文,比寫一篇文章還要費時、費力.而聾生對作文更是有畏難情緒,即使老師強迫寫出的作文也是內容簡單、空洞,言不達意,或者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那些優(yōu)美的詞語、熱情洋溢的句子、表達豐富思想感情的語言就更難得見了。
【第3句】: 如何提高聾生寫作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聾生寫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聾校作文教學應該貼近聾生的實際,讓聾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聾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鼓勵聾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fā)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教會他們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能夠準確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夠參與社會,回歸社會,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然而聽力的障礙,使他們對祖國豐富的語言不能通過耳朵輸入他們的大腦,而在聾校這個小天地里聾生與健全人接觸的機會又少,和同學交流,他們又常常用手語進行溝通,對于語言的學習、體驗、積累、運用的次數少之又少,所以聾生在寫作時常常出現詞語顛倒,語序混亂,作文表達能力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導致我們語文老師批改一篇作文,比寫一篇文章還要費時、費力.而聾生對作文更是有畏難情緒,即使老師強迫寫出的作文也是內容簡單、空洞,言不達意,或者無事可寫、無話可說,那些優(yōu)美的詞語、熱情洋溢的句子、表達豐富思想感情的語言就更難得見了.。
【第4句】: 如何提高聾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語文。
語文知識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特涅斯曾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把語文教學放在大的背景下,還原到生活中去,還原社會實踐,課內外聯(lián)系,注重在教學中挖掘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更加熱愛語文,熱愛生活,善于品味生活。
一、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聾生閱讀能力?!镜?句】:淡化文章分析,強化語文訓練。
在教學中應該克服脫離聾童實際水平的語法、句法、修辭、深挖重點語句的內涵、分析作者的遣詞用句的手法、文章寫作特色、寫作意圖等華而不實的教學活動,應多創(chuàng)設情景,將課文語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使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學習、體會。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課文主要寫的是成功來自母親的鼓勵,父親的批評。
在教學時注重對話,讓學生體驗到父母的關愛,這是情感的體驗。讓學生來補充課文中省略的部分。
再如在學習《變了,故鄉(xiāng)》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寫身邊的事物,相關的學校、社會、家了、馬路等等的變化?!镜?句】:把握教材的切入點,引導學生注意課文語言的前后聯(lián)系。
例如在學習《觀潮》一文時,教師抓住對“觀潮”、“天下奇觀”中的兩個“觀”字的理解。觀潮—觀天下奇觀—觀錢塘江大潮。
奇景:潮來前人山人海;潮時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潮退后平靜。抓住了課文中的關鍵詞語,掌握了課文的先后順序,再理解課文就很容易了。
【第3句】:加強聾生的語文積累。語文積累包括語言、文化、生活三個方面的積累。
語言積累首先要重視學生語言的記憶和理解,使其感悟在鑒賞中。從學習句子到學習篇章,要求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句子或自然段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在反復的記憶中再感悟再理解。
其次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和積累。學生單憑從課本中學習知識還遠遠不夠,從小就要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學會積累。
在低年級時教師要給學生多準備一些他們喜歡的小故事書,兒歌、美詞佳句等課外讀物要求他們多讀、多背、多默寫,到了高年級就可以憑他們的喜好自己選擇書籍,使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習、積累,有了這個積累的過程他們的語言才能得以豐富。重視文化積累,就是在課文中或是課外讀物中有關寫景的、寫生活事件的那部分,幫學生整理好,積累起來。
為以后寫文章積累素材。生活的積累就要求學生認識生活、改造生活、觀察生活,進而通過觀察表述出來。
【第4句】:擴大閱讀量,選擇適合聾生閱讀的補充教材,豐富閱讀內容?,F在的聾校語文教材,內容舊,遠離學生,脫離實際。
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閱讀的需求,更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就給了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我們就要多讀、多找、多去挖掘符合聾生閱讀的材料。把其補充到教材中去,來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二、挖掘教材中素質教育因素,提高聾生的語文素養(yǎng)?!镜?句】:挖掘教材中發(fā)散思維的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如在教學《撈鐵?!贰ⅰ睹鄯湟贰?、《田忌賽馬》這些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或是利用多媒體手段再現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再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說說自己還有什么辦法。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對課文的理解也更深入。
【第2句】:挖掘教材中人文精神因素,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時,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驗作品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熏陶的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
如《登山》這一課,重點寫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教學時只有引導學生充分體會小路的“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因而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引導學生直觀感受陷境,讓學生嘗試、體驗感受小路的險峻后揭示矛盾:列寧明知路險,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為什么兩次堅持走險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體會中,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中悟出:革命者決不會輕易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使學生對偉大的革命導師“壓倒害怕”的大無畏精神及敬佩之情就會進一步深化。
再如在教學《誠實的孩子》一課時,引導學生走入課文中,把自己當作是列寧,如果自己做了錯事,你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當姑媽問到是誰打破的花瓶時,你會不會承認?讓學生體會列寧當時的心理狀況。了解列寧在姑媽家為什么沒有承認錯誤。
而后列寧回到家后是怎樣想的?是怎樣做的?承認完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是一種怎樣的心理。通過這種情感的體驗,使學生懂得了為什么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培養(yǎng)聾生綜合應用能力。綜合性體現在字詞句篇,看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融合;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結合;知識、能力和情感的整合。
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與《認識和利用太空》、《大自然警號長鳴》(理科)一課整合。讓學生知道為什么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有哪些?為什么說是有限的?讓學生回憶《大自然警號長鳴》說說破壞大自然的行為不好。
再運用。
【第5句】: 如何培養(yǎng)聾生閱讀能力
提高閱讀能力,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做(最好能夠保證一天練習一篇閱讀理解),在讀的過程中學會歸納、分析、總結、反思。
下面分享一點閱讀技巧,希望對你有幫助。首先,可以學習一些快速閱讀,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
掌握快速閱讀之后,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件即可進行試用訓練。
用軟件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并養(yǎng)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于發(fā)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
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yōu)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
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于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第6句】: 如何提高智障兒童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人類用來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對智障兒童來說,語言更是他們與外界交流以及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智障學生不僅智力有缺陷,而且多數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他們學習說話遲,語法簡單,詞匯貧乏,構音障礙,語言理解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也差。智障學生的語言障礙嚴重影響了思維的發(fā)展。語言既是人類表達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又是進行思維的建筑材料。經過語言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他們與人交往的水平,進而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自己覺得有幾個重點要抓住,對提高智障兒童的語言能力還是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增加詞匯量。智障兒童的語言能力不好主要是因為他們詞匯貧乏,不敢開口表達自己,于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會充分利用實物 、圖片、電視 、錄像等教學生說出事物的名稱,如認識植物 、動物、日常用品 學習用品 、勞動工具等,學說禮貌用語,生活用語等。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所學內容進行對話,如“早上吃的什么啊?”“包子?!薄斑€有什么啊?”“牛奶。”這是可以在這基礎上擴充句子,如吃的包子,我吃的包子,喝牛奶,我喝牛奶,逐漸把單詞擴充到句子。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激發(fā)孩子說話的動機。動機薄弱是這類孩子對學習語言沒有興趣的主要問題,有些孩子通常對別人的話沒反應,不知道他是不理解說話的意思還是沒有聽到,有的孩子即使有語言也不想開口。因此在對孩子進行語言訓練時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因勢利導的激發(fā)孩子的說話動機。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我們不要馬上滿足他,說出來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作用。如:在孩子想喝水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說出喝水,或者我想喝水,我要喝水,說出來以后才能喝水;當孩子想玩玩具的時候,讓孩子說玩玩具,才能給他玩具。只要能夠把握好時機,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因勢利導,孩子就會逐漸用相應的語言進行表達了。
再次,強化語言刺激。要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語言刺激訓練,讓孩子通過實踐自然地積累語言表達經驗。孩子聽得多了,看的多了,自然說的就多了。真正的語言表達隨時隨地都會發(fā)生,有的學生雖然平時不愛說話,但從單字發(fā)音到說句子只需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學會,這說明只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語言刺激,他們得語言表達能力就能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在與孩子的相處中,老師要經常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或者孩子正在做的事給孩子聽。讓孩子能明白這個動作和代表這個動作的詞聯(lián)系起來,豐富孩子的經驗。如孩子在玩球時,可是說誰誰在玩球,老師在寫字時,可是說老師在寫字,說的時候要加強名詞和動詞的語調,增加強度,學生就會形成印象,時間長了就有了一定的經驗了。
最后,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要發(fā)現孩子的興趣,發(fā)現孩子語言表達的熱點問題,激發(fā)孩子的說話欲望。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日常用語開始,從孩子身邊經常接觸到的事物開始練習。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有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這個孩子平時話很少,語言表達能力也有限,只會用幾個固定的句式,他喜歡吃蛋撻,于是我就會問他想吃蛋撻嗎?他回答想吃。我問他誰買蛋撻???他回答媽媽。我問買幾個???他會回答買四個,十塊錢。最初練習的時候都是在輔導的條件下才能回答,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自己回答,而且還會泛化到其他的事物上。
總之,語言的訓練要持之以恒,隨時隨地,生活中的訓練才是最好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