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句子
【第1句】: 形容“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成語是什么
【第1句】:不自量力 bù zì liàng lì
—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戰國策·齊策三》:“荊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第2句】:才疏志大 cái shū zhì dà
—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第3句】:德薄才鮮 dé báo cái xiān
—出自“我自問~,不敢擔當這個職位,恐負眾望。”
【第4句】:德薄能鮮 dé báo néng xiān
—出自: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第5句】:才疏學淺 cái shū xúe qiǎn
—出自:《漢書·谷永傳》:“臣才朽學淺,不通政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
【第6句】:學淺才疏 xúe qiǎn cái shū
【第1句】:過高估量自己的實力。
【第2句】:謂志向雖大而才能不足,有時用為謙詞。
【第3句】: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第4句】:德行淺薄,才能不足(表示自謙的話)。
【第5句】:疏:淺薄,才學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第6句】:才能不高,學識不深(多用作自謙的話)。
例句:鄙人德薄能鮮,深恐有負眾望,請各位另選他人。
【第2句】: 【第18句】: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與其放縱惰性 不如腳踏實地 帕斯卡爾曾說:“人是理性和情感的內戰。”
誠如斯言,理智和進取常常指引人走上康莊大道,而內心的情感偏好與主觀私欲的作祟又讓眾人與理想背道而馳。 為何蕓蕓眾生皆知道懶惰的危害卻放縱其律動?為何人們深明努力的優勢,卻鮮有人為此踐行?一如古語所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放縱自我的惰性總是比克服欲望堅持不懈來的灑脫。 或許有人感慨人生自有天意,無論自身努力與否都無法與富二代匹敵,于是自怨自艾,放縱內心的惰性。
且不說其悲觀的人生態度,也不說其靜止地看待人生,缺少對未來的張望能力,單就其片面的看待努力與結果的關系,將富貴與否視為努力的全部意義之所在,不免有失偏頗。 放縱惰性者,或是坐擁父輩錢財,拒絕奮斗的富二代,或是渴望投機取巧上位的蠅營狗茍,或是不思進取自怨自艾之人……孰不知努力后的美麗才足以顛倒眾生,摘得人生的彼岸花。
努力,不是人靠衣裝馬靠鞍,傾力于形式與外貌的倒飭,也不是為滿足物欲,放下尊嚴的愚笨,而是懷著腳踏實地之心,追隨內心美好本初,不斷走向卓越。 君不見孔圣人一生奔走各國,憑借“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擔當,努力將個人價值涅槃至民族未來的高度,君不見開普勒于窮困潦倒中,仍然奮發圖強,探索宇宙的奧秘,試想倘若他們被現實擊倒,放縱內心的惰性,倘若他們僅僅著眼于現實利益與一己茍安,怎能豐滿生命,又何談開創文明進步之先河? 因此,一如哲人所言:“人之所以偉大在于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可悲。”
面對與生俱來的惰性,圣人能夠將其扼殺在搖籃中,并且時刻反省,將其化為前進的動力,實為明智之舉。 然而,現實是如此的不堪,多少運動員以體能極限而放棄突破,多少學子以考研超出自己能力范圍而停止前行,多少企業以天意不可違為借口,放棄機遇的同時也拒絕了進步。
或許,當蕓蕓眾生能夠少一分對惰性的放縱,多一分腳踏實地的進取,少一分對自我能力的懷疑,以及對個體生命的自怨自艾,多一分對本初之心的努力果敢和執著,當眾生皆然之時,開明大同的未來還會遠嗎? 【解析】 試題分析:材料中涉及的兩個概念“懶惰”與“努力”,在通常語境下其褒貶色彩不言而喻,“懶惰”是應該批判的一種人生狀態和情緒,沒有目標、不思進取、不愛動腦、依賴他人、推諉、不負責任;而“努力”則是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不滿現狀,不甘人后,堅持于目標、敢于吃苦、任勞任怨、不拍打擊和堅毅頑強的精神。 從命題形式看,這道作文題材料真實具體,傾向性和指向性明確,直接拋出文章要思考和討論的問題(論題):都知道懶惰不對,努力可以進步,但人為什么還是會不努力? 這種思想認識與現實行動的脫節,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應重在對原因的分析,借以反思、省察自身和社會。
就主觀原因來說,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趨利避害,好逸惡勞,是人性的常態。要努力就需要改變現狀,突破常規,其過程是艱辛勞累的,而現狀則安逸滿足。
害怕辛苦,害怕付出,所以選擇安逸,選擇拖沓延宕,放棄努力。 (2)意志力薄弱,缺乏堅定的信念和堅韌不屈的意志。
要努力,必定會遭遇困苦、挫折、失敗和痛苦的打擊,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去克服內心的恐懼,就會放棄努力,選擇安逸。 (3)對努力的方向和為什么努力缺乏清晰理性的認知,以致于一旦出現方向的偏離,動機和目的的錯位,馬上就選擇了懷疑,選擇了放棄努力,回歸庸常的狀態。
(4)對努力的價值認識糊涂,將“進步”常常歸結于外在事功的成就,陷入庸俗成功學的泥淖,而忽略了內在精神人格的成長。這樣單向度的價值取向,使得一旦所努力的結果與期待不符合時,就失望灰心,干脆不努力。
就客觀原因來說,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當今社會,價值觀扭曲,功利浮躁,物欲盛行,一夜暴富者大有人在,無需踏實勤勉的努力,辛勤汗水的付出,就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名利,直接消解了努力的價值和意義。 (2)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巨大,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等等社會問題嚴重存在,拼爹拼人脈,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養尊處優,而社會弱勢群體要獲得人生發展和進步的管道與空間卻日漸狹窄,直接冷淡了人們特別是底層年輕人為人生而努力的熱情。
(3)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弘揚什么、提倡什么,如果與整體社會心態相悖,或者說在文化氛圍的營造,價值理想的宣傳上不力,不能形成整體的社會共識,就會造成這種諸如好逸惡勞、無需努力的價值扭曲。 本題類似于思想評論的寫作,應將思考和討論的內容集中在材料所提供的論題范圍之內,具體就這一思想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如何糾正這一思想,具體的條件、措施與辦法也是建立在對原因的分析基礎之上的。
另外,本題寫作時還可以有深入質疑的策略選擇,也就是說,對論題所涉及的概念“懶惰”與“努力”,實際上也不能一概孤立地予以否定,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外在行為選擇背后發現其價值取向的差異,由這種差異而看到個體生命的一種可貴的堅持。 比如,站在世俗功利的角度來看,賈寶玉厭倦仕途經濟,不滿祿蠹人生,是一種不思進取的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