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生八苦的句子
【第1句】: 安慰世間八苦的句子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之后,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后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云:“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對于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鐘,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三、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癥,癌癥,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為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里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凄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為,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為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凈?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計算機行業精英,但為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網吧做侍應生。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愿望求得,第二個愿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后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第2句】: 佛曰的語句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
佛曰:“不放不住,方可久持心念”,如此的放不下,實在有違做人之道。
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 佛曰:少欲,則少煩.佛曰:出口即錯。
人曰:說錯即對。 佛曰:人在荊棘中,不動不刺。
人曰:人在蓮臺上,不動即佛。 佛曰:心在俗世中,不動不傷。
人曰:心在俗世外,不動即亡。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換今生匆匆一瞥對于一切所遇境緣(如遇到的人、事、物),要明白本身都是虛幻的,是一個所見的幻象而已,所以不用執于去放下它,也不要把它住在心里,這樣才可以保持我們的一如真心。
也就是說不加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才是我們的真正的心念。再通俗點講,也就是佛教導我們碰到一切事不要太執著,有時候靜下心來反而能得到正確的答案.法觀點:“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現代氣功學研究觀點:意識即物質 與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恰恰相反。 是我們的認知有問題?還是先哲在糊說? 有智慧的人細細體悟吧! “命由已造,福自已求”,正是佛教破除迷信的有力的證據。
“命”雖有天定,但“運”完全在自己手中掌握。正是“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可參閱袁了凡先生寫的《了凡四訓》。充分的論述和分析了為何命由已造?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我也解釋不好。
但只覺得此段話與《金剛經》里的內容非常吻合。 不妨看看,也許就會心領神會了。
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語言、文字又何嘗不是!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第3句】: 人有八苦:生、老、痛、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人有八苦出自佛教語錄《大藏法數》卷四十六。佛祖釋迦牟尼說人有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求不得。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原文:一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1333431356662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此八種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諦實是苦。集諦者。無明及愛。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諦是苦因。滅諦者。
無明愛滅絕于苦因。當知此滅。諦實是滅。道諦者。八正道。一正見。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業。五正精進。六正語。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諦是圣道。若人精勤。觀此四法。速離生死。到解脫處。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擴展資料
生,求不得不生(不生非死);老,求不得青春;病,求不得健康;死,求不得永生;愛別離,求不得團聚;怨憎會,求不得解脫;五蘊熾盛,求不得清明。求,就是欲。求不得,便是苦惱。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種。‘熾’,火熱也。盛,眾多也。
陰,障蔽也。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生老病死世人皆無可避免,只是這“求不得”之苦,應是可以憑主觀意志免除的。奇怪的是,古往今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是在這“求不得”上苦苦折磨自己。或費盡心機,或使盡伎倆,或機關算盡,或明爭暗斗,最終是“反害了卿卿性命”。
原本渴求的東西,卻遠遠的只可觀,而不能走近,甚至觀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罷不能,欲求不得。情緒里不免傷心,焦灼和懊悔。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有八苦
【第4句】: "佛說, 人生八苦, 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1,出自《大涅盤經-第十二》。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2,生總是苦樂參半,知其樂,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說,所想,所做,所為,所用,所棄,所喜,所怨,所憂,所慮。皆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發。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坎坷迷離,傷痛落失,眾叛親離,流離失所,凡此種種都為苦之表象。
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會,就是和怨恨、憎惡的人或事物在一起,無法擺脫,是一種痛苦;愛別離,和自己親愛的人分離,是一種痛苦;五陰熾盛,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五種。‘熾’,火熱也。盛,眾多也。陰,障蔽也。
是說這五種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覺真心,使之不得顯現。求不得,想得到的東西卻總是得不到,又是一種痛苦。
擴展資料
佛陀為什么要講無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質是讓我們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過于的想要,得到,執著不放。而是要我們加倍努力地創造,奉獻自己的價值,造福社會,互助互愛;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宇宙法則,也是因果關系的道理。
有舍有得,付出了一定就會有收獲。如果我們足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6303161夠勤奮的付出,我們會有種豆得瓜的意外獎勵。相反,只為投機、坐享其成,也會得到種豆得瓜的懲罰和不勞而獲的狂喜。等到真正醒悟的時候,人生荒廢,機會難求。能夠參透其中的道理,我們才明白佛陀真正的意思。
放下和放棄不是同一個意思,正是有那些苦,才叫我們不要去執著、貪戀。那些都是虛幻變化的。我們可以更加積極、快樂地創造,幫助自己開悟,也幫助別人開悟,最終就能解脫。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八苦
【第5句】: 什么是人間八苦
人生八苦,這八苦一類是生老病死,二是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
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第1句】: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生門,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
脫離母體之后,為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后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第2句】:老苦: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當人老了,視力下降,白發蒼蒼,生理機能衰退無法避免。
還有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貽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對于女人,則更為殘酷,因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 【第3句】: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
各個年齡段都會得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癥,癌癥,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第4句】:死苦: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復始。
有生就有死,有好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無論一個人再怎么強大還是會有死亡的那一天,世間萬物總會走向滅亡。
【第5句】:愛別離苦: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為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里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
【第6句】: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
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凈?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第7句】:求不得苦: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是自己并不是無所不能,所以總有自己想要卻求不得。感情上有很多求不得,愛而不得豈不是苦。
工作上自己也不一定能做上自己喜歡的工作。生活在這個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第8句】: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
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恚,求不得諸苦。
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后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
擴展資料: 八苦出處:八苦乃眾生輪回六道所受之八種苦果,為四諦中苦諦之主要內容。 一生苦。
二老苦。三病苦。
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
六怨憎會苦。七愛別離苦。
八五受陰苦。汝等當知。
此八種苦。及有漏法。
以逼迫故。諦實是苦。
集諦者。無明及愛。
能為八苦而作因本。當知此集。
諦是苦因。滅諦者。
無明愛滅絕于苦因。當知此滅。
諦實是滅。道諦者。
八正道。一正見。
二正念。三正思惟。
四正業。五正精進。
六正語。七正命。
八正定。此八法者。
諦是圣道。若人精勤。
觀此四法。速離生死。
到解脫處。汝等比丘。
若于此法。已究竟者。
亦當精勤為他解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八苦。
【第6句】: 佛曰的經典語句
打開圣門經,傳法圣們功,佛功法無量,講法功無窮,有功佛門法,不可違旨行,佛傳金剛經,本是佛真功,真功不輕得,也不輕易扔,不可
誰都傳,不可違佛命,真經是佛寶,真寶是真功,凈杰清穩定,功法方早生,何人受佛功,不杰法難成,記住四杰空,方可得真功,千天功法
成,萬天功法靈,光陰如流水,轉眼又一冬,冬去春又來,拾年一閃功,時光莫虛度,很好自修功,俗間一切景,過眼姻云風,修佛人之身,
不為名利爭,但也一定得,別留世罵名,人人想學佛,先做好人中,連人沒學成,怎去學佛功,懂佛先懂法,別違國法行,國法愛民眾,佛法
國法同,佛主愛萬物,佛法渡眾生,佛僧本是人,人自引行程,民眾來信佛,佛經佛禮公,佛經咒是燈,照亮方向清,但看人怎作,不違心是
佛,佛人心最凈,不沾一切非,佛講勸眾生,勸告就是渡,開通各自心,明白佛經理,才能佛法懂,知法別犯法,正人先正己,才為真修僧,
少言它人非,言多有語失,后悔晚三冬,知錯別去犯,你才是高僧,多多來行善,萬物見齊敬,百花見你開,日月見你明,人見人人愛,敬你
真修僧,你是眾生父,回報眾生情,有病有難人,多去救它生,大小是生命,多傳圣佛經,配和醫學行,心病學佛經,百病一掃清,化去自己
業,不把外病生,無魔才無病,人體四季平,身無病與災,家和萬事興,福祿才并生,極樂世界國,就在俗間中,南無阿彌陀佛。圣佛普渡群
【第7句】: 《佛曰》的經典語句有哪些
十大經典佛曰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第1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第2句】: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第3句】: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第4句】: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第5句】: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
【第6句】: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第7句】: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第8句】: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第8句】: 有哲理的經典語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第9句】: 尋求關于“佛曰”的句子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恒。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
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佛曰:將生命結束在愛人面前,瞬間的痛苦,永恒的幸福,無法抵擋的誘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
坐亦禪,行亦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佛曰:吾法念無念念。
行無行行。言無言言。
修無修修。會者近爾。
迷者遠乎。言語道斷。
非物所拘。差之毫厘。
失之須臾。 佛曰:如人鍛鐵。
去滓成器。器即精好。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
行即清凈矣。 佛曰。
凈心守志。可會至道。
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