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優美句子
【第1句】: 佛語人生經典語句
佛說,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
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說:五百年前結緣來,前生注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佛說: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佛說:百態之世存百態之人,人即有百態,世也便需百態,又何分苦海與岸,出世入世。人之生來,歷百難而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樹,便需歷百態而成百態,喜則喜矣,悲則悲矣,痛則痛矣,樂則樂矣。
一味無欲便樹不了人,便失去了人的本氣。佛說:你記得回來的路,卻為何忘了人間的距離。
這岸的魂,莫問對岸的魂來自哪里?對岸的魂,莫問這岸的魂渡往何方。去吧,相忘于黎明時分的奈何橋底。
無緣何生斯世,無情盡累此生!憶君淚落東流水,歲歲花開知為誰?多情自古空余恨,何必一往情深?何必叫人太認真!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里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佛說:悟有兩種:頓悟和漸悟。
頓悟時,那靈性閃爍的一剎那,猶如霹靂驚醒了沉睡的大力神,劈開了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間,才能看見自己內心的那一汪清泉。
佛說:你要靜靜等待,等待花開的時刻,等待風拂過花萼,以喚醒前世種下的夢。我于是虔誠地祈禱,愿你,能盛開最溫柔的飽含滄桑的回眸一笑。
經典佛語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佛說: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說:人臉就是一字——苦。眉毛是一橫,兩眼是兩點,鼻子是十字,嘴是口。
佛說: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佛說:皈依我佛吧!跳出紅塵外,不在五行中,行僧之旅。
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煉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
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于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
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說: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
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說: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他們才會變得不快樂…… 佛最后嘆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
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佛語——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言下之意若吃飯時不肯專心吃飯卻有百種思考,睡覺時不肯安睡卻千般計較,自然無法達到“用功”的境界,在我的理解,似乎就是要將吃飯睡眠降低到最低的基本滿足階段,不餓時不吃也罷,不困時醒著又何妨呢,只有關于生命本真的思索,才能夠與那些飛逝而過的時光價值相匹配。佛 語 佛什么也沒說 佛只是攤開手掌 地里長出的虔誠,妄想著 徒步走到靈山 苦難在鐘聲里消失 西行的路上長滿羽毛 佛伸出五根手指,撫摸著 一只飛翔中的鳥 佛說 人生在世,如身在荊棘中 心不動 則人不妄動 既不動,則不傷 心如動 則妄動 傷其身痛其骨 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第2句】: 論語中的表示修行的語句
論語中的表示修行的語句?寫回答 共3個回答流浪詩人之海角 LV.92023-10-27為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面我再把《論語》里面講到的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子貢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傳統的智慧有很多點要去把握,其中一個點就是整體直觀、高度精簡地把握事物,既把握生命、又把握世界,又把握文化。恕這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受用,恕是心上一個如,要像對自己一樣對待他人,要按照良知對待自己,同時對自己一樣對待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自己,自己也不這樣對待別人,反過來說,我們希望父母理解我們,我們也要理解父母,我們希望子女尊重我們,我們也要尊重子女,我們希望領導關心我們,我們也要關心下屬,我們希望領導 尊重下屬,我們也要尊重領導。西方現在講換位思考,其實我們古人早已用得爛熟。
《論語》中的生活禪·(五)《論語》里面講到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復禮是仁,克服私欲,踐行周禮,用生命踐行我們的文化傳統,這就是對仁的實踐,只要一天克己復禮,人人都踐行周禮,那天下就太平了,要想令天下太平,要自己去踐行。
顏淵就請問具體的實踐內容,孔子回答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像戒一樣,不合禮的就不能去做。
儒家的禮就相當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76661于佛家的戒。顏淵說自己雖然不勤奮,也要去踐行夫子的教導。
在家無怨,在邦無怨。“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在家無怨,在邦無怨。’”孔子講出門要像會見最重要的客人一樣,要穿得得體適宜,內心恭敬認真,這是在生活中修心的準則。
現在已經斯文掃地了,有的人到了大冬天見客人還是穿著短褲。君王要老百姓做事,或者是領導要下屬做事,要像祭天一樣認真尊重,這里面就有管理智慧。
這樣的話,無論是在家庭、社會、職場,都沒有人會對你有意見。《論語》中的生活禪·(五)《論語》里面講到在生活中修行的例子“恭寬信敏慧”是踐行仁的五個法門“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
【第3句】: 人生哲理經典語句
【第1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第2句】: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第3句】: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第4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第5句】: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6句】: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第7句】: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第8句】: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第9句】: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10句】: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第12句】: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第13句】: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第14句】: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第15句】: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第16句】: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第17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第18句】: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第19句】: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
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
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第20句】: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疑。
【第22句】: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第23句】: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第24句】: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第25句】: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第26句】: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第27句】: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
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第28句】: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第29句】: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第30句】: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第22句】: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第23句】: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第24句】: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第25句】: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第26句】: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第27句】: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第28句】: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第29句】: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第30句】: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
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第42句】: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并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第43句】: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第44句】: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第45句】: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第46句】: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后悔。
【第47句】: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第48句】: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第49句】:內心充滿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第50句】:多講點笑話,以幽默的態度處事,這樣子日子會好過一點。
【第52句】: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第53句】: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第54句】: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第55句】: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
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第56句】: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第57句】: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第58句】: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第59句】: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第60句】: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第52句】: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第53句】: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第54句】: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第55句】: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
有德自然香。 【第56句】: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實,你不如去接受它。
【第57句】: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第58句】: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第59句】:能為別人設想的人,永遠不寂寞。 【第60句】: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第62句】:時間總會過去的,。
【第4句】: 靜心的句子有哪些
六祖有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又云:「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則心生,心悟則心寂。心生則念生,心息則念滅。我息一切心,即無一切念。我無種種心,即無種種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動念頭,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諸人心心不息,念念無住。若能于不息處息,于念處無念,自合無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于事礙理,境礙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念念】 連續不斷的意念。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礙佛,心亦礙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無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夾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巖實不移,因舟行而鶩驟。」眾相現而本體不動,聲色俱而不隨不壞;如雁過長空空無跡,影沉寒水水無心;但自得真心自體矣。」
玉虛子詩謂:「物物元無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觀曉悟,悟者不知誰?」又云:「無無藏妙有,有有觀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這是徹了語。此意通三教,萬法無二門,入者有得!圭峰禪師謂:「心無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現。」若能心境俱泯,體用兩寂,則自心境兩不相礙,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虛靈,則此心便不祈靜而自靜,不祈息而自息矣!
摘自靜心訣要
道家養生學概要_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
卷三
煉心訣要(心學指微)
靜心訣要
養心訣要
附錄收心法下手功夫
止念訣要
息妄心訣要
附錄真也是妄訣要
【第5句】: 在佛語中,比較有讓人改進思想的語句有哪些
佛心慧語, 值得一讀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二、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三、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五、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八、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九、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十、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十二、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十三、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十四、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十五、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恒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十七、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二一、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
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 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二四、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二五、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二六、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 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惡法,本是虛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虛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三一、當你未學佛的時候,你看什么都不順。當你學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順。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你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認自己的偉大,就是認同自己的愚癡。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三五、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三六、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三八、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當你勸告別人時,若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著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虛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四二、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
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四三、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時,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凄涼啊! 四五、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
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四六、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傾聽別人怎么說,不要急著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樣的瓶子,你為什么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么要充滿著煩惱呢? 。
【第6句】: 佛學的經典語句
心靈的覺醒 達摩難陀 藉由回顧、檢視人的負面想法,將會發現只有自己才能擾亂自己平靜的心與內心的平衡。
與他人比較時,由于想到自己無法與別人并駕齊軀、或他人的成就總是超過自己,而為自己帶來痛苦。潛藏嫉妒心對任何人都沒有益處,此外,嫉妒心是世上許多分裂、不和的原因。
我們應了解負面的情緒如嫉妒、憤怒及憎惡會遏阻心靈的成長。必須努力從諸多不良的影響中解脫出來,嫉妒不能為自己帶來朝思暮想的事物,反而會引人走入憎恨、焦躁、身心憔悴的死巷。
隨時對邪惡的念頭提高警戒心,每當心存不善時,必須試著將其轉換為善良的思想,要對自己心中的思緒嚴加督正。藉著循序漸進的自我覺醒,我們可以擺脫惡劣的思想,而不被它所奴役。
家庭是道場,生活作佛事。慈悲感恩和為貴,忍辱包容是妙方。
身體是寺院,心靈是佛像,兩耳鐘鼓齊鳴,呼吸梵音嘹亮。我們能如此對待家庭,對待生活,還有什么地方不能作佛事?還有什么地方不是道場呢?我們天天聽到許多聲音,往往覺得聲音對修行有干擾。
而當我們走入寺院,夜靜更深,特別喜歡聆聽鐘鼓之聲。鐘鼓之聲清新悅耳,沁入心田。
我們能不能把汽車喇叭的聲音也當作是鐘鼓的清音呢?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聽到什么聲音都非常悅耳,聽到什么聲音都不感覺是干擾。特別是修禪定進入三禪以后,聲音就聽不見了。
家庭是道場這個理念,希望我們各位在家菩薩,首先要認真思考,然后要認真落實,真正把自己的家庭當作是道場。其意義非常重大。
這種理念,也就是過去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佛化家庭”。我們現在提出社會要現代化,家庭要現代化,我覺得家庭的現代化雖然必要,而家庭的佛化更加重要。
只有家庭佛化了,家庭的現代化才能真正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便捷與幸福。如果沒有高尚的精神修養,欲壑難填啊!不管怎么現代化,都覺得不滿足。
一個人對于修行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事業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對于奉獻永不滿足,那是好事。如果對于個人的私欲永不滿足,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壞事。
欲壑難填,貪心永難滿足,這意味著人生的墮落,而不是意味著人生的升華。因為精神空虛,總想用物質來填補,實際上精神的空虛用物質永遠也填不滿。
精神的空虛一定要用精神的能源、精神的資糧,用智慧、用慈悲、用奉獻精神來填補。
【第7句】: “震撼人生”的經典語句有哪些
回答如下:
【第1句】: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第2句】: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第3句】: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第4句】: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第5句】: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第6句】: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第7句】: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第8句】: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第9句】: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10句】: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第12句】: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第13句】: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
【第14句】: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第15句】: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第16句】:當你知道迷惑時,并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的.
【第17句】: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
經典語錄
經典語錄是指對那些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話語的記錄,一般用于正式文體。現指能引起共鳴的、發人深省,有一定傳播力的名人之言、網民言論、社會事件所產生的新詞條。[1]
中文名
經典語錄
外文名
Classic quotations
定義
對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話語的記錄
類型
學習、工作、生活、人生、幽默等
【第8句】: 佛經中有哪些經典語句
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云臺遍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涅盤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莊亞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今茲而往,生分已盡。黃昏偈 此日已過,命即衰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初夜偈 白眾等聽說,初夜無常偈; 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 度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 勇猛能精進,攝心常在禪。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盤第一樂。施舍得道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菩薩行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 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 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慈悲心偈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目連說方便偈 當速求方便,于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 若于此佛法,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法身舍利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 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藥師佛談粥偈 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 十利饒益于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妙色王求法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世親止欲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
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莫貪淫欲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 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水中撈月偈 此諸癡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于井中,救月而溺死!神秀悟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論禪不在坐偈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庭前柏樹子偈 出入云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纓絡。 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
如彼丑陋婢,見影謂已有。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
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 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
靈山一會猶儼然,愿證如如大圓智。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云遮。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干薪,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棄; 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他 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來說是非者, 正是是非人。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無消息處急走過, 有消息處不停留。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圣,真如體,須親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