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用比喻寫月光的句子
【第1句】: 記承天寺夜游寫月色最美的一個比喻句是哪句
【第1句】:解答: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第2句】:原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镜?句】: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
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第4句】:注釋: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
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市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年號。當者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解:把系著的腰帶解開。欲:想要,準備。
月色:月光。入:照入,映入。
戶:堂屋的門;單扇的門。起:起身。
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欣,高興,愉快。
然,……的樣子。行:出行。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想到。
無與為樂者,沒有可以共同交談(游樂或賞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至:到。
尋:尋找。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貶謫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寢:睡,臥。
相與步于中庭:(我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同。步,散步。
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長在水中的綠色植物。
藻,藻類植物。荇,荇菜。
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橫(héng):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也:句末語氣詞,表判斷。
(蓋……也:原來是。)為:動詞。
做。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閑人罷了。
但,只(是)僅僅。閑人:閑散的人。
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里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閑,自稱“閑人”。
首先“閑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賞美景的人。其次“閑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悶心境。
耳:語氣詞,“罷了”。【第5句】: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第2句】: 關于記承天寺夜游描寫月色的句子
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于外的東西。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創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霸S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尋“樂”。
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爸埂庇谑裁茨??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
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過認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敖庖掠?,月色入戶?!?/p>
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
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
“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這一行動的發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爸痢薄皩ぁ薄安健钡仍~,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過,因與主題無關,就略而不提?!皩垜衙瘛笔鞘裁辞榫?,又因與主題不相關涉,也付之篇外。
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