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表達手法跟修辭手法的區別
【第1句】: 表達方式和修辭的區別
修辭的常見種類及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
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形象,使說理更透徹。 (2)擬人的作用是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3)夸張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質,烘托氣氛,引起聯想,使表達的事物更突出、更鮮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強語言氣勢,深化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5)對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有音樂美。 (6)對比(襯托)的作用是能使語言色彩鮮明,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更加鮮明突出。
(7)反復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強調感情,有時能夠加強節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聯想,形象突出、生動、具體、使特點更鮮明。
(9)設問的作用是提醒人們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內容。 (10)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激發讀者的感情,以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表達方式: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作用:令讀者了解故事情節、人物等各方面。 (2)描寫。
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
作用:渲染氣氛,調動讀者積極性,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表達抒發作者情感,渲染氣氛,服務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題。 (4)議論。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 (5)說明。
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作用: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環境,狀物的細節等,從而細化文章或狀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表達方式: (1)敘述。
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作用:令讀者了解故事情節、人物等各方面。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
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 作用:渲染氣氛,調動讀者積極性,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表達抒發作者情感,渲染氣氛,服務于文章主旨,深化主題。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作用: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征、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
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作用:使讀者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環境,狀物的細節等,從而細化文章或狀物,助于更好地深刻了解。
總之表達方式是就文章寫作內容而言,修辭就語言修辭效果而言,因為角度不同,說法也就有一定差異,簡單一點一個是從宏觀的角度來談表達,也就是針對文章內容而言,一個是從微觀的角度,也就是從具體的語言句子角度來談表達。
【第2句】: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
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等。v。
【第3句】: 修辭手法和表達方法等的區別
【第1句】: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于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
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于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
例析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簡析: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例析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問:這首詩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簡析: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說來,記敘文多采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論文多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多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
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論文里同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里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于雜文、游記、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
總之,表達方式的使用,一切服從文體和表現主題的需要。
【第2句】: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于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于諧、聯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簡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句的表現手法
簡析:該句純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勾勒出了田園生活圖景,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巧。這種畫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線勾描物象。在文學創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辭藻,而以最經濟、最省儉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幾筆,形神逼肖。
【第4句】: 【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有哪些
熱心問友 2009-05-0【第91句】:修辭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但高考語文考試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第2句】: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于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第3句】: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于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于諧、聯想和想象,等等.例析:簡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句的表現手法 簡析:該句純用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勾勒出了田園生活圖景,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巧.這種畫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線勾描物象.在文學創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華麗辭藻,而以最經濟、最省儉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其特點是:抓住被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幾筆,形神逼肖.【第4句】:區別與聯系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都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但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于對句子的修飾;表現手法是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反復是一種修辭手法,但它如果間隔使用,對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就非常明顯,也可視為表現手法;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有時也可以是一種表現手法;等等.總之,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當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產生了一種整體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或是某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反復使用后產生了整體的表現力,那么這種修辭手法也可視為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與表現手法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經常接觸到的概念,不可回避,我們必須在具體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認真體會,才能真正將它們區分開來,并嫻熟地運用.。
【第5句】: 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
表達方式、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在現代文閱讀的題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從而導致答題錯誤。同學們對于這三種藝術手法了解多少呢?今天,語文網小編希望通過以下的分享——寫作手法、表達方式及修辭手法的區別,希望通過此分享,能讓大家對語文知識的概念更加清晰,運用起來更加自如!
寫作手法、表達方式及修辭手法的區別
寫作手法屬于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夸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象,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征、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
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于藝術表現手法)。
而修辭方法則是比較具體的一種句式,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第1句】: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第2句】: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第3句】:借代:用借體代本體。它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可用部分代整體,以特征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如《藥》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體。比喻要求本體與喻體有相似點,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第4句】:夸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縮小。魯迅《藥》中寫道:“……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縮小”的夸張。夸張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第5句】:對偶:俗稱“對對子”,詩歌中叫“對仗”。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字數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用對偶,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第6句】: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成。其作用在加強語氣、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第7句】:設問:無疑而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第8句】:反問:也是無疑而問,但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第6句】: 修辭手法與表現手法的區別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2Isolation
語文閱讀要點歸納【第1句】:修辭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要求掌握的修辭手法(辭格)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設問、反問、頂真、起興等。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借代: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設問和反問:設問是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第2句】: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于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
【第7句】: 誰知道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有哪些不同
【第1句】:表達方式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于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中沒有“說明”這一種).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一般用于敘事詩的表達,以高中課本中《琵琶行》和《孔雀東南飛》為代表,而律詩和絕句當中也有出現,如:杜甫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寫:“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詩歌鑒賞中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例如:秦觀的《鵲橋仙》中:“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在詩歌鑒賞中一般表現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樂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這一般又稱之為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是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而修辭手法是針對具體的句子而言的.【第2句】:修辭手法簡單地說,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藝術美感從而促進文章的整體表達效果的某種方法或手段,都可稱為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內容博雜.常見的需要學生掌握的修辭手法共有八種: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和反問.表達方式是文章的基本概念,從宏觀角度表現文章;任何文體都要采用這五種表達方式的一種才能成文,一般來說,記敘文多采用敘述、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議論文多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說明文多采用說明的表達方式.當然,表達方式的運用也不是絕對的,如記敘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議論或說明,議論文里同樣也可以使用少量的敘述、描寫或說明,說明文里也可以有敘述或描寫.至于雜文、游記、隨筆等更細的分類文體,表達方式則更加靈活.而修辭手法主要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目的是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富有吸引力和說服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合在一起,可統稱為文學手法.絕大多數文章都是糅合著多種修辭手法,卻有一種最基本也最主要的表達方式.總之,文章只有五種固定的表達方式,是從整體看;卻可以有很多的修辭手法,名稱也很繁雜,是從句子看.不知道這樣說你明白了沒有.。
【第8句】: 修辭手法有哪些
修辭手法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常見修辭手法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家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種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系,暗喻則是相合關系。
借喻:只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胡子坐在墻角里吸旱煙。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產主義思想) (3)比擬。
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后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著尾巴。
(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干。(擬人)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三千丈"為擴大夸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夸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后一事物"下火"夸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夸張方式為超前夸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并舉加以比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
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于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
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敵人從哪里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里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只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
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里的人》) (11)設問。
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
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曲、諱飾等。
表達方式,表達手法,表達方法一樣,共有說明,抒情,描寫,議論,記敘這五種寫作方法,寫作手法,寫作方式一樣,共有 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 修辭手法與表達方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
【第9句】: 表現手法與修辭手法的異同
同:都是通過特殊的表達方式增強文章的色彩和吸引力。
異:
【第1句】:從內容上看,表現手法是指托物言志、寫景抒情、敘事抒情、直抒胸臆、順敘、倒敘、插敘、對比、襯托、卒章顯志、象征、用典、想象、聯想、前后照應、寓情于景、反襯、烘托、托物起興、渲染、虛實結合、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抒情、間接抒情等。修辭手法是指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借代等。
【第2句】:從對象上看,表現手法多用于從整體上對文章的宏觀把握。修辭手法多用于對句子的微觀考量。
【第3句】:從歸類上看,表現手法屬于文章特色。修辭手法屬于語言特色。
拓展資料
表現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或應用文的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的集合。修辭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通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