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出塞名句
【第1句】: 納蘭性德 蝶戀花 出塞
蝶戀花 出塞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納蘭性德悼亡傷逝之詞哀感頑艷,令人不忍卒讀,邊塞行吟之篇則清怨蒼涼,另是一番風味;但一個“情”字卻是共同的。
謝章鋌說:“長短調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
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而讀這首詞,深知謝氏此言不虛。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今古河山無定據”,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
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后,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
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
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的形象寫照嗎?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仆仆,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
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
【第2句】: 納蘭性德(蝶戀花出塞)賞析
蝶戀花 出塞 今古河山無定拒,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納蘭性德悼亡傷逝之詞哀感頑艷,令人不忍卒讀,邊塞行吟之篇則清怨蒼涼,另是一番風味;但一個“情”字卻是共同的。
謝章鋌說:“長短調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
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而讀這首詞,深知謝氏此言不虛。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
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后,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
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
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的形象寫照嗎? 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仆仆,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 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 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 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
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
【第3句】: 求:納蘭性德《蝶戀花 出塞》賞析
納蘭性德悼亡傷逝之詞哀感頑艷,令人不忍卒讀,邊塞行吟之篇則清怨蒼涼,另是一番風味;但一個“情”字卻是共同的。謝章鋌說:“長短調并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賭棋山莊詞話〉)而讀這首詞,深知謝氏此言不虛。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奉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那時他二十九歲。
“今古河山無定據”,是一句斷語,也是詞人的感嘆。它橫空出世,有上下千年、縱橫萬里之慨。從中可以看出史學家的深沉,哲學家的睿智,以及文學家的深情。
情語之后,緊接以景語:“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詞人揮舞畫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充滿動感的邊塞景物圖。這既是眼前的實景,又使人聯想起歷史上的一幕幕活劇。這里有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有“漢家自失李將軍,單于公然來牧馬”;……等等,等等。畫角聲聲,牧馬頻驟,這不正是“今古河山無定據”的形象寫照嗎?
歲月倏忽,往事已矣。今天,當詞人風塵仆仆,奔走在邊塞道路上的時候,只間滿目荒涼,惟有如火如血的片片楓葉在蕭瑟西風中飄搖,似乎在訴說著無窮的幽怨……
詞人仿佛聽見了“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吶喊,也仿佛聽見了“出師為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仰天長嘆……
詞人仿佛看見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美人身影,也仿佛聽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傷旋律……
不論是肝腸如火的英雄,還是色笑如花的美人,不論是彪炳青史的古賢,還是俯仰古今的來者,都籠罩在這一往深情之中。不信,請看那深山夕照,深秋煙雨……
【第4句】: 蝶戀花 出塞點面結合是哪一句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句承下闕首句,以點代面,從王昭君的邊塞“幽怨”入筆,傳達詞人的慨嘆。
【附詩歌翻譯】古往今來,大好河山并沒有一定屬于誰的準則。在高亢的號角聲中,征騎頻繁地來來往往。
滿眼所見邊塞之景一片荒涼死寂,我可以與誰交流這種復雜的感受呢?深秋的寒風已把楓樹的葉子也吹紅了。在邊地上,往昔郁結于心的愁恨應該有無數個。
在戰事頻仍中,王昭君孤身出塞和親,黃昏時分踏著小路走向昭君墓。王昭君對邊地的無限深情到底有何等地深沉呢?邊地深山的落日無言地散發出余暉,深秋時節的冷雨無聲地飄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