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根中表達中心的句子
【第1句】: 現代文閱讀 根 一切的一切
根
①也許,一切的一切,蓋源于那個綠色的夢。
②也許,只有那個綠色的夢,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夢想著荒漠里騰起綠云,夢想著綠云里閃出嫵媚的花朵,夢想著花朵能邀來潔白的小鳥,夢想著小鳥能銜來藍色的河流和綠色的草地,夢想著藍的河流奔涌著不息的生命之歌,綠的草地生長著不敗的愛情之果……
④于是,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深深地、深深地飲著這份永無盡頭的黑色寂寞。
⑤這是一種難以忍受的黑色寂寞!
⑥沒有言語,沒有陽光,沒有歡呼,千年萬年,有的只是一種強烈的生存欲望和綠的夢想。
⑦緘默是惟一的語言。也許,惟有緘默才能真正表達萬語千言也難以表述的豐蘊內涵。緘默也是一種靈魂的獨白。在無月的黑夜假如你悉心諦聽,黝黑而神秘的森林里有一顆熱情的靈魂在痛苦地呻吟或歡樂地喊叫。
⑧有什么比家雀和秋蟬更樂于絮絮叨叨的呢?就成全它們吧!讓它們一千遍一萬遍盡情地陳述著膚淺的生命感悟吧!根無須表白,根永遠默默無語,用生命的偉大為人類撐起一片綠蔭。
⑨緘默,才有力量倔強地延伸。
⑩每天每天,都是一場無言的抗爭。與堅硬的地殼、與冰冷的巖層、與灼人的干渴或泛濫的洪澇。根痛苦地扭曲著身體,探尋著點點沃土,吸吮著滴滴甘露。千年萬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這宇宙的偉大奇跡:樹木——樹林——森林……
把綠的榮耀托給森林,把美的微笑交給花朵,把愛的溫柔送給草地,把生命的歌聲讓給長流不息的江河。卻把苦難和寂寞永遠地、永遠地留給自己。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遠地、永遠地生活著盤錯著虬曲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
也許,會有風暴,但風暴只能推折地上的莖,卻不能摧毀地下深植的根,或許,會有野火,但野火只能將大地化為焦土,卻不能燒掉根的綠色的夢想。而風暴和野火過后,漫山遍野照舊奔涌出那神奇的綠。
是的,只要根在,生命之綠便永存!
【第1句】:解釋下列加線的字。
緘默:_______________
可歌可泣:___________
【第2句】:寫出本文表達觀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句】:第①段和第②段的關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句】:寫出第③段和第④段陳述的對象。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句】:第⑧段通過什么同什么的對比,贊揚了什么?(不超過20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句】:概括第⑩段的段意。(不超過15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句】:封閉 不出聲的流淚
【第2句】:根無須表白,根永遠默默無語,用生命的偉力為人類撐起一片綠蔭。
【第3句】:遞進關系
【第4句】:根 根
【第5句】:家雀、秋蟬同根的對比,贊揚了根無私奉獻的精神。
【第6句】:贊揚根的無言抗爭的精神。
(意對即可)
【第2句】: 如何解答現代文閱讀中的句子問題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語文試題,對文中“重點句子”的考查為100%。
然而,有不少學生解答此類問題時寫了半天,答不到點上,既浪費時間又不得分。為此我們結合2007年高考有關試題進行一下分析。
技巧點撥:所謂“含意”是指言語含有的“意思”,應該是指內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語的隱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題者常常選取的重要語句包括:語句短小但含義豐富的語句,多與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極大關系的語句,在文章結構上有著重要作用的語句。
做題時要主要采取語境分析法和比喻點染法。語境分析法是指根據語境來理解的方法,因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釋,如對這些句子進行重點分析,就很方便地得到答案。
比喻點染法就是通過理解比喻修辭格的對應關系來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體來解釋喻體,也可以是用喻體來解釋本體。運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找準其對應關系。
思維誤區:牽強附會;摻雜 技巧;概括片面。 解題示例1: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2)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
(2007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5題) 相關段落:(1)在戈壁大漠中趕路,滿目皆是巨大的悲壯。走一趟大西北,人會堅強幾分;走一趟大西北,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
(2)也許有那么一天,大家會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瓏剔透了,太經不起摔打了。那里擠滿了人,矗滿了樓,停滿了車。
人們會發現,大西北正在呼喚我們。盡管那里的風是干燥的,水是咸澀的,但那里有可以讓鳥兒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讓生命茁壯生成的綠洲。
解題分析:(1)語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寫了大西北環境的惡劣后的一段議論,分兩個層次,一是大西北充滿悲壯,一是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堅強,學會堅強。分析“長不大的孩子會長大”一句,所謂“長不大”是指沒有成熟、沒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長大”指有了這些品格。
其答案:(1)大西北環境的艱苦惡劣、生命的頑強抗爭,會強烈震撼來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們學會堅強、早日成熟。(2)語句選自倒數第二段,這一段通過大西北、南方的對比,表現北方有著高闊的天空、茁壯的生命綠洲等。
由此推斷作者認為南方沒有北方的這種粗獷。答案為:南方過于精致纖巧,過于脆弱,遠沒有大西北粗獷堅韌。
相關段落:(1)但當這條亙古以來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終被鎖住時,人們還是驀然生出一種憐惜、悵然和失落。……此時,距三峽明渠截流只有幾天的時間了,屆時將要斷流,該運的急用的貨物要趕快運出,天南海北趕來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峽。
那時,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樣,都顯得多情而惆悵。(2)百萬移民為三峽工程建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他們舍棄祖輩生活的土地遠離家鄉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場地上喝告別酒時相擁而泣的場面,臨行前向滔滔長江向已成廢墟的故土磕頭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讓我動容,讓我頓生敬意。
那時我才真切感到,他們才是告別三峽的主角。 解題分析:此題雖然考查的是對語句的理解,可也暗含了“游客”與“移民”在告別三峽時不同情感的比較。
前者僅為“再看最后一眼”式的告別,而后者則是“故土難離”式的留戀與“舍小家為大家”式的犧牲。答案為:(1)游民的告別只是對“原始長江三峽”景點的告別,由此生出的只是憐惜、惆悵和失落。
(2)百萬移民的告別則是故土難離的割舍之痛和舍棄家園的巨大犧牲。 技巧點撥:題干中要求“賞析”重要語句,答題時就應從藝術手法和思想內容兩個方面入手。
可采用語境分析法、結構分析法和尋找解釋說明法。閱讀語段中往往是先有一句較為重要的話,然后再通過舉例說明或其他方式進行解釋說明。
要理解這句話,自然要通過這些例證性的例子或解釋性的語句來尋找答案。 思維誤區:答題片面,妄加揣測。
解題示例1:請賞析“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這句話。 (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題) 相關段落:哨長在這綠毯邊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雙手扒開雪層,并喚我過去觀看。
當我走至巨石下,呈現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攢攢擠擠,比肩爭頭。
這些小花僅比米粒兒稍大,白的、紫的、藍的、紅的、黃的,五顏六色,星星點點。看到如此眾多的小生命,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燦爛起來。
我驚異地看著這些小生命,它們也仿佛睜著深情的眼睛凝望著我……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戀、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質。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們也會頑強地舉起美的萌芽,決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輕易降落。
解題分析:解答時要從對句子本身的關鍵詞的含義的理解入手,要分析本句所采用的表達技巧以及本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堅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采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的是小花的頑強生命力。
“燦爛”一詞則表明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答案為: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小生命頑強的生命力。
用鮮活生動的語。
【第3句】: 現代文閱讀中句子的作用有哪些
分析句子作用題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1句】:從內容看:根據不同的文體,句子的作用在記敘文中,點明主旨或表達作者的主要感受;在議論文中,表達中心論點及分論點;在說明文中,集中揭示說明對象的特征或事理。有的句子還交代了原因或者之所以這樣說的依據。
【第2句】:從結構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總提的作用、總結的作用、承上啟下的作用、標志文章思路的作用。總之,它們可以顯示文章的基本框架,概括文章最基本的內容。
【第3句】:從藝術效果看:文學作品中,有些句子還有升華中心,渲染、烘托氣氛的作用。閱讀現代文,想充分理解句子的作用,要抓好十種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個語段往往是獨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轉承的作用。抓中心句。分析時要從大量的擴展句和敘述句中抓住中心句。抓轉承句。
有的語段有幾層意思,為的是層次間連貫緊湊,中間常有轉承句或轉承詞。抓點睛句。抓警句。抓修辭句。抓矛盾句。語段中有些句子,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第1句】: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第2句】: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第3句】: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
【第4句】: 語文現代文閱讀中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有哪些
【第1句】: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表達方法,是作者根據客觀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運用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屬于文章的整體的語言運用形式。
常用的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
【第2句】:表現手法也可稱為表現方法(或表達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體或部分產生鮮明強烈的印象,達到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視為表現手法。主要著眼于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畫、寓莊于諧、聯想和想象,等等。
【第5句】: 如何解答現代文閱讀中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題
究其原因,除了它不像其它一些題目那樣似乎有一定的答題模式可循外,更在于它是在更為直接地在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和歸納、整合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要求本就比其它題目要高。
對此,考生若能了解掌握解答含義題的一些思路、方法或技巧,就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試以近年有關高考題例說如下:一、聯系上下文,推敲出句子的含義。
句子的理解,句意的把握往往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對重要句子的含義的理解,若能把它放到上下文中去思考,去猜讀,去推敲,問題常能迎刃而解。
例1:2008年遼寧卷15題第(2)小題:解釋“他仿佛仍然無法走進雨的夢幻之中”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該句話的所在段落是這樣的:“記得在一個雨天,我看見一個老者領著一個娃兒——身后還有一條小狗,一起來到公園的湖邊。
那條小狗對于雨天出游,表現出了無限驚喜,它一會兒躥到老人和娃兒前面,一會兒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個男娃兒,與那條小狗的歡快相反——雖然老人為他打著雨傘,他仿佛仍然無法走進雨的夢幻之中。”
小狗跟著老人和小孩在雨天出游,“表現出了無限的驚喜”,而男孩兒,“與那條小狗的歡快相反”。因此,“他仿佛無法走進雨的夢幻之中”的含義當是“小男孩雖然在雨天出游,但并沒有感受到雨中的樂趣”。
例2:2008年全國卷Ⅰ15題第(1)小題:根據上下文,解釋“就好像闖進了綠色的海洋”這句話的含義。該句話所在的第三節是這樣的:“在去陽關古城的路上,只見沿途平沙千里、荒無人煙,戈壁灘與藍天相互對峙,偶爾有芨芨草、駱駝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點綴在遠處,把廣袤的戈壁灘映襯得更為荒涼。
車輪飛轉,發出沙沙的聲響,遠方地平線,隱隱約約出現了一線鋸齒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條林帶。
我們的汽車駛進林帶,就好像突然闖進了綠色的海洋。這水渠交錯、萬木爭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愛的江南水鄉。”
作者行進在平沙千里、荒無人煙的戈壁荒野,滿目單調感傷,突然(“闖”字正體現了此意)一條寬廣的綠色林帶闖進眼簾,反差之間,對比之中,作者仿佛置身于萬木爭春的江南水鄉,心情頓時為之一變,不禁驚喜起來。所以這句話的含義即可理解為“寬廣的綠色林帶與沙漠戈壁形成巨大的反差,使人產生了驚喜之感”。
二、把握關鍵詞語,還原、詮釋出句子的含義。句子的理解,往往要借助于對某一二個關鍵詞語的意義把握。
關鍵詞語的真正含義把握了,全句含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例3:2008年遼寧卷15題第(1)小題:解釋“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一句話在文中的含義。
“燃燒”在這兒肯定不是指其本義上的“物質劇烈氧化而發光發熱”的意思,當取其“高漲”、“旺盛”等比喻義。原文第三節,作者先說偏愛在雨中散步,再說偏愛的理由:可以“在雨中回眸人生的酸甜苦辣”,緊接著又進一步表明雨的作用:為回憶往事“提供背景”,“升華記憶的色彩”,“轉化為助燃之劑,讓記憶銘刻上雷鳴與電閃的音韻,成為浪漫的抒情和感傷的詠嘆”。
從“助燃”等詞句上可以看出,雨能勾起人的回憶,且這回憶來得快,來得多,來得猛,帶有雨的色彩。至此,“把記憶帶到雨中來燃燒”的含義即可歸結為“雨打開了人的記憶之門,使人在雨中回眸人生,同時也為記憶染上雨的色彩(音韻)”。
例4:2008年山東卷19題:“今天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根據原文前后內容來看,這里的“另一種方式”是相當于文章第二節閱讀歌德的文學作品而言的;再者,后文作者對歌德的懷念頌揚,主要是通過對歌德具體實在的生活過的空間和遺留下來的器物的描述來表現的。因此,“另一種方式”在文中指的是“尋訪觀看歌德生活過的空間和遺留下來的器物”。
“接近”,在這里當然不是指空間上的靠近。據原文“我們試圖通過逝去的詩人遺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顆偉人的靈魂”可知,“接近”在文中應指“接通”、“感受”或“領悟”等。
至此,“今天終于以另一種方式接近了你”的含義即為“通過尋訪觀看歌德生活過的實實在在的空間和遺留下來的器物,去感受(接通、領悟)他那顆偉人的靈魂”。三、分解提問,整合出句子的含義。
一句話是一個小的語義系統,它又常常由若干更小的語義單位構成。因此,先把一句話的語義系統作分解切分,弄清各個小的語義單位的含義,即可整合出整個句子的含義。
例5:2008年江蘇卷論述類閱讀19題:“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憐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還是活在書中的好”這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可分解切分為三個小的語義單位:“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憐惜的人”、“最可怕的”、“李逵還是活在書中的好”。
原文主要內容是對李逵的“純樸”和“嗜血”兩方面的性格,列舉了《水滸》作者和魯迅的不同態度,并表明自己的立場。作者對李逵有褒揚的一面,但同時又更多地認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當為事,他把殺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場游戲,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腦袋作賭注”。
因此,“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憐惜的人”說的是李逵,作者是想借他來告誡人們要珍惜生命(他人的、自己的),反對像李逵那樣濫用暴力;“。
【第6句】: 現代文閱讀之“如何理解重要的句子”
“理解重要的句子”是歷年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重要考點。
“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語句。對它們的理解,有助于對整個文章的理解。
“重要句子”通常指以下幾種: 【第1句】:結構比較復雜,對理解文章有影響的語句;【第2句】:能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整個作品主旨或脈絡層次的關鍵性語句,即全文的“文眼”;【第3句】:有著豐富內涵的語句;【第4句】:能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結構或主旨的中心句、總結句、過渡句等;【第5句】:使用了修辭手法,內容比較含蓄,能增強文章表達效果的句子。 此考點的檢測,有的以選擇題的形式讓考生直接判斷對句子內涵理解的正誤,有的以主觀表達題的形式檢測。
【知識梳理】 在考試設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有以下幾種句子。【第1句】:起始句。
它在文章的開頭。往往有提示、總起、概括、轉承的作用。
或交代全文的內容以及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記敘文),或提出全文的觀點(議論文),或介紹寫作對象的特征(說明文)。【第2句】:收束句。
它在文章的結尾。或作結論,或作照應,或由此及彼,產生聯想升華,抒發感情。
如《荷塘月色》的結尾:“……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的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照應了開頭,而且使文章的意境更圓更美。
【第3句】:過渡句。它往往出現在段落與段落之間及不同的表現手法的連接處。
能使文章的段落層次之間銜接、連貫緊湊;從內容的角度看,它往往標志著由一方面的內容向另一方面內容的轉換,如《瑣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即是。【第4句】:矛盾句。
這里所說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兩種情況:一是,如果沒有細致地領會原文,就覺得所提供的從文章中抽出來的句子,跟我們的理念或者生活的邏輯不符;二是文章的前后幾句好像自相矛盾。在典范的作品中,真正的文理不通、自相矛盾是不存在的,如果碰上這樣的情況,你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它。
這類句子往往寄寓了深刻的用意。【第5句】:比喻句。
比喻句在文章當中的作用往往有下面幾種:在議論性或說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觀點通俗好懂,容易被讀者接受;在描寫抒情的文字當中,使文章生動形象,更富有表現力。對這類句子,解釋的方法是,認真閱讀原文,把句子放到語境中理解,運用比喻的有關知識,找到本體、喻體。
【第6句】:結構較復雜的句子。現代文中許多句子的意思一看就知道,但是有些句子需要斟酌以后才能明曉其含義,如果缺少斟酌的功夫,也就會誤解句子的含義。
【例題解讀】例【第1句】:(2004年廣東卷第19題)依據下面文字,如何理解“天壇、太廟,依傍的是祖蔭”這句話?[文段]能享天年的樹畢竟不多了,人們懂得了植樹的重要,“前人種樹后人涼”,這是人類的美德,為子孫造福的職責。毀盡了樹,人類自己也將毀滅,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樓蘭……樹不僅是生命的標志,也是藝術的標志。
生命之樹長青,其實是藝術生命長青,人總是要死去的,藝術才能跨越時代,“秦時明月漢時關”的作者永存在藝術中。然而藝術極難成活,比樹難活多了。
人們說風格是人,也可說風格是樹,像樹一樣逐漸成長。樹的年輪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風格的形成還往往不一定與歲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風格,但卻絕對需要長年累月的耕作。
眾目睽睽,空頭美術家滿天飛舞,君不見在花籃簇擁的展廳中,有最長、最大、最小及用腳、舌、發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彥或美女。
雨后多春筍,更多雜草,哪里去尋夏木蔭濃處?天壇①、太廟②,依傍的是祖蔭。注:①天壇:在北京。
原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場所。②太廟:古代帝王的祖廟。
[解析]此題正是考查重要語句的理解。對象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收束句。
這句話有多種理解,至少應寫出兩種意思。一是表層意:“天壇、太廟依傍來自祖宗留下來的大樹,而非短時間所栽植的小樹”。
理解表層意的關鍵是理解“祖蔭”所指,因為其他幾個詞語的意思是單一的,而“祖蔭”雖指“祖上留下的福蔭”,可這“福蔭”究竟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語境中自然不同。此處既然是“天壇、太廟”依傍的,不是“大樹”是什么?再說,它是承接前一個問句“哪里去尋夏木蔭濃處?”,顯然就是對這個問句的回答(如果是反問句另當別論)。
還有,本段開頭“前人種樹后人涼”也提示了“樹”這一答案。那么,答案是不是這樣就“搞定”了呢?差矣!這還只是字面意。
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收束句,我們僅僅從它的表層解讀顯然是不夠的。做理解題有一個十二字方針: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
我們僅從這一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作者雖然多處在談“樹”其實也是在談藝術;結合全文來看,就很容易發現文中的“樹”是“故鄉”的象征,是“藝術”的象征。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另一層意思——比喻意:說明藝術風格的形成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或“我們要繼承我們民族的傳統”)。
不能不提醒一下的是,高考中凡是作為“理解”來考查的句子都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去理解,必須結合語境探究其深層含義。例【第2句】:對文中劃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那種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