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表達思鄉的句子
【第1句】: 《春望》表現思鄉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2句】: 《春望》表現思鄉的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話譯文: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洞和肥翘拼笤娙硕鸥撟鞯囊皇自姟?/p>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第3句】: 《春望》中用對比手法表達憂國思家的句子
杜甫的《春望》: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對比手法:
對比的作用: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對比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春望》其他知識點:
【第1句】:①《春望》描寫山河依舊,京城淪陷,一片衰敗景象的句子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春望》一詩描寫長安城被叛軍攻陷好剖遭到驚人破壞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③表現長安春日滿目凄涼、傳達出詩人憂國傷時之情的語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④詩中點明時間和季節的句子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⑤杜甫的《春望》:言明春望所見的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2句】:①《春望》中哪句詩是寫詩人的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②《春望》一詩中作者移情于物、抒發感時傷世的情感的詩句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③表現詩人感時恨別,觸景生情的詩句是:感時花見淚,恨別鳥驚心。
④在《春望》中,春天的花開、鳥鳴引發了詩人的憂國和思親之情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⑤《春望》一詩中杜甫移情于花鳥,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表達了感時傷世的復雜情懷。
⑥詩人感時傷別、見明麗之景誘發內心傷感(或運用擬人抒發傷感之情)的語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⑦《春望》一詩中承上啟下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⑧借花鳥表達憂國憂民之情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⑨杜甫的《春望》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第3句】:①《春望》的頸聯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②春望》中寫盡詩人心系親人的詩句是哪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③《春望》中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的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④寫戰火連綿,久盼家音,抒發千古以來戰爭中人們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⑤《春望》一詩中表現詩人關心戰局,思念親人的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⑥作者思念家鄉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⑦杜甫的《春望》:運用對比的手法,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的詩句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