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三十而立名言
【第1句】: 王小波 三十而立的內容簡介
1 王小波的《三十而立》由于技術性的原因尚未引起研究者和喜愛者的重視。
然而,我們有理由相信,《三十而立》是一篇特別地貼近王小波本人的作品。我們當然不是要用作家的生活圖解他的作品,我們只是在努力進入、發現、和描述王小波的藝術真理時,清楚地看到《三十而立》如何道出了王小波的詩人本質和他對藝術與人生的核心理解。
首先,《三十而立》是一篇言說“存在之煩”的作品。作者以冗繁、瑣碎的筆法描述了人在現代社會中的存在失落狀況。
從中,我們看到:人被拘禁在一成不變的制度、體系、規范中,拘禁在各種陳腐的固有觀念之中,以一種外部力量強加于己的身份壓抑地活在世上,而本真的自我反倒喪失了現世的存在合理性。于是,主人公不得不感嘆: 我在實驗室里踱步,忽然覺得生活很無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種酷刑:把人用濕牛皮裹起來,放在陽光下曝曬。
等牛皮干硬收縮,就把人箍得烏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緊起來。
這張牛皮就是生活的規律:上班下班、吃飯排糞,連做愛也是其中的一環,一切按照時間表進行,躺在牛皮里還有一點小小的奢望:出國,提副教授。一旦希望破滅,就撒起癔癥。
真他媽的扯淡:真他媽的扯淡得很! 走在大街上,匯入滾滾的人流,我想到三十三年前,我從我爸爸那兒出來,身邊也有這么許多人,那一回我忙忙奔向前去。在十億同胞中搶了頭名,這才從微生物長成一條大漢。
今天我又上路,好像又要搶什么頭名,到一個更宏觀的世界里去長大幾億倍。假如從宏觀角度來看,眼前這世界真是一個授精的場所,我這么做也許不無道理,但是我無法證明這一點。
就算真是如此,能不能中選為下—次生長的種子和追名求利又有什么關系?事實上,我要做個正經人,無非是掙死后塞入直腸的那塊棉花。 2 而人是如何喪失了自己的存在呢?答曰:在一個現代性的、規訓式的社會里,人為了延續生存,將不得不接受社會為其設定的某種身份。
人們被迫戴著面具生活,久而久之,竟被外在的力量同化(或曰自身遭到異化),以致陷入生活和日常思維的慣性,不再知道自己在存在本真的意義上何所是。人成了一種工具理性,人從原本棲于其中的(胡塞爾所說的)“生活世界”中被放逐,從而陷入了海德格爾所說的“存在的被遺忘狀態之中”。
對此,卡夫卡的表述是:為了每天生存的面包,人們摧毀了自己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昆德拉的表述是:人原先被笛卡爾上升到了“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地位,結果卻成了一些超越他、賽過他、占有他的力量(科技力量、政治力量、歷史力量)的掌中物。
對于這些力量來說,人具體的存在,他的“生活世界”,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意義:人被隱去了,早被遺忘了。 在《三十而立》中,王小波也有類似的表述:在我看來,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長,它沒有什么目的。
風起時一匹公馬發情,它也沒有什么目的。草長馬發情,絕非表演給什么人看的,這就是存在本身。
我要抱著草長馬發情的偉大真誠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差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來,人都是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3 主人公王二為社會所規訓(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規定和訓練),生活中充滿了無奈、不由自主,陷入了一種海德格爾所言的“煩”的生存狀態。但是,“煩”也能夠喚醒人對失落的存在的記憶。
王二在煩中意識到了自我存在的缺失狀態,用伽達默爾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意識到了非屬己時間之“無聊的空虛”與“繁忙的空虛”。在壓抑無味的社會工作之余,王二偶遇早前的知己小轉玲。
于是,一種突如其來的震動喚起了他對詩與美的追憶。 洗過澡以后,我赤條條走到陽臺上去。
滿天都是星星,好像一場凍結了的大雨。這是媚人的星空。
我和鈴子好時,也常常晚上出去,在星空下走。那時候我們一無所有,也沒有什么能妨礙我們享受靜夜。
我和小轉鈴走過茫茫大雪回城去,除了飛轉的雪片和沙沙的落雪聲,看不見一個影子,聽不見一點聲音。冷風治好了持續了好幾天的頭疼。
忽然之間心底涌起強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愛,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當做一百世一樣。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裝作不存在。
無論如何,我要對自己負起責任。 如何才能回到存在本身呢?王二的答案(當然也是王小波的答案)是:唯有回到詩之中。
在一個詩意貧乏的時代,藝術家當更需特別地詩化。只有安居在生命的詩意中,人才能解脫精神無家可歸的苦惱;只有向內求,人才能貼近本真的存在。
好多年前,我在京郊插隊時,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長得走不完。我心里緊繃繃,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
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風聲呼嘯,時緊時松。
風把道溝里的落葉吹出來,像金色的潮水涌過路面。我一個人走著,前后不見一個人。
忽然之間,我的心里開始松動。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
我心里一蕩,一些詩句涌上心頭。就在這一瞬間,我解脫了一切苦惱,回到存在本身。
我開始辨認星座。有一句詩說:像篩子篩麥粉。
【第2句】: 王小波 三十而立的內容簡介
王小波,三十而立的內容簡介: 好多年前,王小波在京郊插隊時,常常在秋天走路回家,路長得走不完。
王小波心里緊繃繃,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也不知走完了路以后干什么。路邊全是高高的楊樹,風過處無數落葉就如一場黃金雨從天頂飄落。
風聲呼嘯,時緊時松。風把道溝里的落葉吹出來,像金色的潮水涌過路面。
王小波一個人走著,前后不見一個人。 忽然之間,王小波的心里開始松動。
走著走著,覺得要頭朝下墜入藍天,兩邊紛紛的落葉好像天國金色的大門。王小波心里一蕩,一些詩句涌上心頭。
就在這一瞬間,王小波解脫了一切苦惱,回到存在本身。 擴展資料: “30歲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自己應承受的責任,并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
初二年級語文書:30歲做事和于禮。簡單一句話,30歲,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困難了。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一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 人的"立"意識是一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一性等特征。
在對生命之"立"反思意識有所忽視和遺忘的公元2023年,"立意"能真正安身,承擔崇高的人生使命、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投身于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人生才有意義。
【第3句】: 《男人三十而立》是誰的名言
《論語》中孔子那段“三十而立”的名言是大家很熟悉的,但要給出確定的解釋并不容易。
古往今來,注釋《論語》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對于這段話的釋義不盡相同,提出了多種對于孔子“三十而立”之“立”究竟何所指的具體解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體可以歸結為“立于學”、“立于禮”與“立于道”三種。 根據現存的材料,最早提出“立于學”說的是南北朝皇侃。
在《論語義疏》中,他指出:“云三十而立者,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經,從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經之業所以成立也?!?/p>
皇侃此疏極可能是本于《漢書"藝文志》的下述記載:“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
是故用日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經立?!睉斦f,這一解釋明顯地帶有漢代經學注重“傳經”的時代特點。
“立于禮”說源自于《論語》,孔子自己就明確說過“立于禮”的話。所謂“立于禮”之“禮”可以有兩個基本指向:一是實際上作為社會之根本綱紀的“禮”;二是作為個人立身處世之行為準則的禮儀規范之“禮”。
從“立于禮”說的具體內容來看,基本上都是從后一方面展開詮釋的?!傲⒂诙Y”何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朱熹作了有代表性的回答:“禮以恭敬辭遜為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可以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
故學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為事物之所搖奪者,必于此而得之?!睆摹俺杉摇币粤I的角度來詮解“立”,也是與“立于禮”說相關聯的。
清代學者宋翔鳳指出,“《曲禮》三十曰壯,有室。立也者,立于禮也。
君子惟明禮而后可以居室。不然,風俗之衰與人倫之變未有不自居室始也。
故曰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也?!陛^之其它解釋,“立于禮”說產生了最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立于道”說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學時期。此說強調“三十而立”是“能自立于斯道”。
程頤指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圣人言己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
立,能自立于斯道也?!彼^“斯道”,宋明時期的注疏者大多認為是“大學之道”,也就是《禮記"大學》篇所揭明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等“三綱領”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
可以進一步指出的是,上述不同闡釋之間實際上已經包含了“漢宋之別”,即對孔子在中國文化中歷史地位的不同認知。漢唐時代,人們通常把孔子看做自古以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圣人中的一員,凸顯孔子對古先圣人的繼承性。
宋代后,人們更多的強調孔子創立儒家、集古代中國文化之大成的一面,凸顯孔子對古先圣人所創立與傳承的禮樂文化變革性的一面。反映在對“三十而立”的詮釋上,“立于學”說與“立于禮”說集中強調了個體適應既有價值系統的一面,凸顯的是外在之“跡”而非內在之“心”,更多地體現了漢學的特色。
而“立于道”說則不僅包含了注重內在心性之修為的向度,而且為肯定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變革性意義預留了詮釋空間,因而更多地體現了宋學的特色。 如果承認孔子通過點明“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普遍而內在的本質而開創了通過自我道德修養而完善自我人格以成就圓滿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從而實現了中國文化發展演進歷程中的變革,我們或可以在“立于道”說的基礎上做出進一步的理論推展,將“三十而立”之“立”解釋為“仁心的挺立”或曰“仁心朗現”。
這也就是說,孔子在三十歲的時候完成了對于“仁”的發現與“仁”的自覺,不僅將之體認為自我的內在本質,而且“仁以為己任”,為自我生命確立了成仁成圣的基本目標。由此,孔子不僅確立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歸依、確立了自己思想學說的中心觀念,從而成就了自我生命的安立,而且也為最終完成中國文化早期發展中為禮樂文化確立內在于人性之根據的變革奠定了基本的精神方向。
由此,在作為文化巨人的孔子那里,“三十而立”就不僅構成了個體生命人格成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而且其內容還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變革方向密切相關,它之所以能夠產生廣泛而久遠的影響就是不難理解的了。 那么,在今天,三十而立立什么?站在平章漢宋的理論立場,我們至少可以從孔子以來的“三十而立”傳統中吸取以下三方面的借鑒。
第一,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應當成為自我生命成長的重要內容。在孔子那里,修德進學堪稱構成了“三十而立”的首要內容,并由此而成就了自我人格修養歷程中的四重進境,即仁心朗現之境(三十而立)、仁智雙彰之境(四十而不惑)、與天相知之境(五十而知天命)以及隨心所欲之境(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對理想人格的追求由此成為傳統中國社會志士仁人的共同取向。在今天,雖然時移事易,我們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全盤照搬傳統的所謂“君子、圣賢”人格,但儒家所倡導的高揚人的道德主體性與自覺性、做一個有德之士的主張依然應當是我們不可偏廢的基本價值取向,宋儒陸九淵所謂“堂堂正正做個人”的宣示依然是今天人之所以為人所應當踐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德”與“能”的并進是自立于世的重要基礎。意志與理性構成了人類生命的兩個基本層面,它們又分別與“德”和“能”。
【第4句】: 王小波有哪些經典句子
《萬壽寺》的結尾,太美,太悲:
雖然記憶已經恢復,我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但我還想回到長安城里──這已經成為一種積習。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里。我最終走進了自己的屋子──那座湖心的水榭,在四面微白的紙壁中間,黑沉沉的一片睜大紅色的眼睛──火盆在屋子里散發著酸溜溜的炭味兒。而房外,則是一片沉重的濤聲,這種聲音帶著濕透了的雪花的重量──水在攪著雪,雪又在攪著水,最后攪成了一鍋粥。我在黑暗里坐下,揭開火盆的蓋子,烏黑的炭塊之間伸長了紅藍兩色的火焰。在腿下的氈子上,滿是打了捆的紙張,有堅韌的羊皮紙,也有柔軟的高麗紙。紙張中間是我的鋪蓋卷。我沒有點燈,也沒有打開鋪蓋,就在雜亂之中躺下,眼睛絕望地看著黑暗。這是因為,明天早上,我就要走上前往湘西風凰寨的不歸路。薛嵩要到那里和紅線匯合,我要回到萬壽寺和白衣女人匯合。長安城里的一切已經結束。一切都在無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再補幾句=====================================
陳清揚說她真實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時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著緊裹住雙腿的筒裙,頭發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際。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剛在她屁股上打了兩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燒火燎的感覺正在飄散。打過之后我就不管別的事,繼續往山上攀登。
陳清揚說,那一刻她感到渾身無力,就癱軟下來,掛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覺得如春藤繞樹,小鳥依人,她再也不想理會別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間把一切都遺忘。在那一瞬間她愛上了我,而且這件事永遠不能改變。 ——《黃金時代》
我在實驗室里踱步,忽然覺得生活很無趣,它好像是西藏的一種酷刑:把人用濕牛皮裹起來,放在陽光下曝曬。等牛皮干硬收縮,就把人箍得烏珠迸出。生活也如是:你一天天老下去,牛皮一天天緊起來。這張牛皮就是生活的規律:上班下班,吃飯排糞,連做愛也是其中的一環,一切按照時間表進行,躺在牛皮里還有一點小小的奢望:出國,提副教授。一旦希望破滅,就撒起癔癥。真他媽的扯淡!真他媽的扯淡得很! ——《三十而立》
寂寞是我的選擇,正如在地下室里離群索居是我的選擇一樣。在我看來,寂寞就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這是因為你做什么都沒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理會。所以我能夠翻譯Story of O,李先生能夠讀西夏文。自從我割斷了對女人的單戀,寂寞就真正歸我所有。寂寞純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 ——《我的陰陽兩界》
到目前為止,沒有一件事能讓我相信我是對的,就是人生來有趣,過去有趣,渴望有趣,內心有趣卻假裝無趣。也沒有一件事能證明我是錯的,讓我相信人生來無趣,過去無趣現在也無趣,不喜歡有趣的事時且表里如一。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只能強忍著絕望活在世界上?!都t拂夜奔》
今天我感到非常煩悶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幕降臨的時候
和你踏著星光走去
想起了燈光照著樹葉的時候
踏著婆娑的燈影走去
想起了欲語又塞的時候
和你在一起
你是我的戰友
因此我想念你
當我跨過沉淪的一切
向著永恒開戰的時候
你是我的軍旗 ——《愛你就像愛生命》
再多說一下,《愛你就像愛生命》這本書真值得看一看,不是說要學著王小波寫情書,那是學不來的。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驚訝于王小波有這樣頑皮的一面,文字很樸實又有一點俏皮,看完了之后想到他的早逝又有一種莫名的心酸。另外,其實王小波的每篇小說的結尾都值得品讀一番,很多結尾都讓人意猶未盡,上面的例子個人認為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第5句】: 古語中“三十而立”在現實中能成為人生的轉折嗎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于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一般人的理解是,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實際上應該是,三十能夠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沒有漏洞,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生如此而與人斗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你們愛說不說,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隨心所欲,任何人找不到任何漏洞。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應該自立,至于個人能不能自立那取決于自己。
【第6句】: 關于"三十而立"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三十而立"的詩句古文比較少,目前只有《論語·第二章·為政篇》有記載,原文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p>
注釋: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擴展資料:
"三十而立"賞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
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