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走進人生仿寫句子
【第1句】: 讓閱讀走進生活 寫一作文
當我們告別了呼朋引伴的孩提時代,當生活被整齊地切割成上課下課,開學放假相吻合的無數段落,與時間平行流逝的時候。我想起了和我一起成長的閱讀。
——題記
我們所生存的世界,糅合著光明與黑暗,幸福與不幸。它是冷漠,也是良知;它是殘酷,也許溫暖;它是荊棘,也是花田;它是天堂,也是地獄;它是恨,也是愛。這是我們所在的世界。但這個世界我們可能還不能完全了解,因此我們需要依靠閱讀。
回憶總是擁有淡暖色調的。想起自己閱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是《哈利波特與密室》,這本書風靡全球,但在當時的自己看來卻一錢不值。那時的自己所在意感興趣的大多是動畫之類的,對書的世界一無所知。但在第一次走進那個充滿奇幻和未知的世界時,腦海里所有的動畫都消失殆盡,心緒的起伏完全跟隨著書里的情節。
那是第一次體會到閱讀的喜悅感。那是一種你忘記了外物,心只屬于那本書的感覺,你的喜怒哀樂在書里可以不斷釋放,形成一個個小宇宙。也許那時你早已不在書桌前,你的靈魂已經在書上行走,與里面的人物交談著。這是無與倫比的美好,這是閱讀。
之后在幾年將金庸全套小說讀完后,轉而又去讀史書。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幾千年,擁有漫長的過程。史書能讓那些過往一幕幕重現,將那些驚世駭俗的人物和兵荒馬亂真實地鋪卷在眼前。我喜歡在白天的時候坐在陽臺如水般的金色陽光中,手里拿著一本這樣的記錄著歷史的書。這樣在看的時候更可以感覺如同穿越時空,過去上千年的事情歷歷在目。看的時候時常可以感受到一種震撼和感動,我會覺得自己是在重新審視這段歷史,會覺得過往的世界已經被包容在心里。這是閱讀所能給予的。
這些都是在小學時閱讀的。上了初中后開始接觸80后文學。最開始是看韓寒的書,韓寒是一個出色的作家,他沒有寫傷春悲秋的文字,他所表達的是對社會不足之處的不滿,是批判現在的這個時代的黑暗。后來看了郭敬明的許多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夏至未至》。那是一個經歷了10年的過程,那些美好的青蔥時代和盛夏的炙熱氣息,仿佛彌漫了整個世界。你會為這里面最真摯的友情感動,你也會為這里面淡淡的暗戀感到美好。這是一部童話,又是一部悲劇。最后的支離破碎和分崩離析,相信你也會為它揪心。郭敬明的書讀完后又看了七堇年的,張悅然的,安妮寶貝的。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最先鋒的文字,你只有去閱讀它,才能使內心擁有最真實的滿足感。
現在是高中。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夢想,路上長滿了帶刺的玫瑰,你不知道有多少人走過,留下他們的夢想,留下他們的靈魂,染成鮮紅般的顏色。這在一路上,我們可以和閱讀一起成長。閱讀讓我們慢慢讀懂自己所在的這個世界,你也會深深迷戀那些書里的故事和人兒,仿佛他們就在自己的身邊,仿佛我們像一個路人一直默默看著他們的故事。你骨子里的聒噪會一掃而光,你的內心會漸漸甜美而擁有生命的力度,你的夢想也近在咫尺。
如果可以,你應該試試閱讀。
時光飛逝只能讓我們的年歲增長,但真正的成熟是需要經歷。而你可以試試在經歷之前,先閱讀更多的書。它可以教給你更多的東西。
成長是一個過程,從孩童時代到小學時代,再從初中時代到高中時代。一路上,我們都可以和閱讀一起成長。畢竟,青春就是一本太倉促的書。當你閱讀過很多書之后,青春這本書,你也可以更好地去讀。
我會和閱讀一起繼續成長。那么,你也要來作伴么。
【第2句】: 作文 讓讀書走進人生
讀書之趣 讀書,是一個陪伴我們長大的話題,無論喜歡與否,我們都必需苦讀,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為“學而優則仕”,有時僅僅為了父母嘉許的一句話語,同學羨慕的一個眼神,都可以成為我們讀書的動力。
慢慢長大了些,懂事了,知道讀書是為自己而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此話雖然含有一些偏激與歧視,但也確實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現實,古今皆同。“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成為了多少人奮斗的目標。
為了實現目標,不得不付出許多。于是乎,有人焚膏繼晷,有人頭懸梁,有人錐剌骨,不辭辛勞,不安享逸,正如王禹在他的《清明》中所描述,“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即便如此,還是會有人皓首窮經,布衣終身,大嘆曰“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可憐宋代的晁沖之,一生苦讀卻終一事無成,老年尤為慘淡,一日見眼前燈火闌珊,想到自己一生大幕將落,不禁悲由心升,感慨良多:“老去功名意轉疏,獨騎瘦馬取長途;孤村到曉猶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這樣的書讀得好累!怕也讀不出多少趣味來。
于是又有人嘆曰:“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初長正好眠,秋又凄涼冬又冷,收書又待過新年”。 當然也不全是如此凄苦。
讀書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自不相同了,還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擺脫名利的羈絆吧,顧慮太多只會窒息讀書的樂趣。不是有人說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然而我卻不敢存此奢望,但求“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便好。把書當作故人朋友,每每交談,無須掩飾做作,而是“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仿佛已見朋友那明亮雙眸里蘊含著的盈盈笑意。
擺脫了俗世的喧囂,書可以把我們帶去那一片寧靜與致遠,“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如遇煩惱,書可以解憂,“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閑來無事,還可邀好友共讀,覽閱書的旖旎風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些不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意境嗎? 書可以作為閑暇消遣,充盈時日,可是有人卻也認為書可以陶冶人的情*,培養人的氣質,不可不讀。
蘇軾總結道:“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一種書卷氣的自然流露。黃庭堅則認為,“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真是這樣的嗎?三日不讀書便會語言無味?想我不曾靜心研讀又何止三日,真是汗顏,希望所出文字不要索然無味,淡然如水才好。 真的很喜歡讀書的感覺,當然不是那種為了考試的倉促應付,而是在某個下雨的午后,或是靜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讀一本好書,在靜謐的小屋里,感受或清麗,或脫俗,或哲思的文字帶來的美麗,醉心于文學的廣袤深邃。
看得入神時,便會忘記周遭一切,什么雨啊,月啊,茶啊的,通通拋諸腦后了。不過古人好象對讀書的形式大有講究,于情調意境,甚為看重。
所謂“讀易松間、談經竹下”,“讀書于雨雪之夜”,“雪夜閉門讀禁書”,便是此意。甚至還規定出要在什么時節讀什么書才合“時宜”:“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有人讀書前還要焚香沐手,可見對讀書的重視程度。而歐陽修的讀書有三上“枕上、馬上、廁上”則讓人莞爾。
讀書的樂趣真是不勝枚舉,“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 撥琴一弄來熏風;讀書之樂樂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
讀書之樂何處尋? 數點梅花天地心”是朱熹的感受,而“紅袖添香夜讀書”又是多少讀書郎向往的境界。且不管這香是來自紅袖,還是書卷,就讓我們在這四溢的香氣中細細品位吧,在竹露松風蕉雨,茶酒琴韻書聲的閑適中,坐擁書城,紅袖添香。
讀書 燈,燈光依舊亮著,不能熄滅。幾只小蟲圍繞著燈光。
對于那些小蟲來說,一切發出耀眼光芒的東西都是它們的理想樂園,也是它們的神明。簡單的崇拜,以致奮不顧身。
如果可以我倒很想做一只小小的飛蟲,每個夜間飛向最吸引我的某個光源。在那里玩樂,在哪里祈禱,在那里奔向另一個世界。
從遙遠的夢幻回到現實,擺在我面前的還是堆積如山的資料與星羅滿布的習題。熬過今夜,就能從書中逃回到這個世界。
在書海里漫游,達到幻滅的程度,才能從書中抽出思緒,讓呆滯的大腦休息片刻。 我,我不明白。
在現在這個年代,怎么還能說只要讀好書,就會發財。這種想法讓我感覺好呆。
難道只要讀好了書,就一定能發財嗎?那全世界的人都會去讀書的,我相信。 愛我的爸爸,疼我的媽媽,也不知道你們是不是真的對我好。
我說了那么多,你們都明白了嗎?我不是要反抗什么,只是要你們看,我不滿的地方。別只是以自我為中心展開思想,你們認為的一切都是對的嗎?你們所想到的都是最好的嗎?別再互相爭吵,似乎和文革那會一樣,誰沒有心機,就會被鏟。
難道不覺得累嗎?我覺得好累、好累…… 我讀,我會讀書,會讀好書,但那不是被逼出來的,那樣會讓我感覺想吐,好想哭。我怕,怕什么,怕老是背書,怕別人說我好白癡。
你,你們,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