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三峽的優美句子
【第1句】: 描寫三峽的優美語句
三峽窄: 江北赤甲山艷若丹霞,江南白鹽山粉琢銀裝。
此地江面最窄處不足百米,萬水匯聚,破門而出,氣勢極為壯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三峽險: 瞿塘峽峽口稱夔門,長江進入峽口后,江水奔騰,水勢湍急,奪門直下,確是“鎮全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氣勢異常雄偉險峻。
杜甫三峽名詩——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李白三峽詩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自古以來,三峽就被喻為長江的珠冠。
騷人墨客,無不濃墨重彩,狀而繪之。 “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杜甫《長江二首》) “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
(杜甫《夔州歌十絕句》)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閣夜》) 李白也沒有少寫三峽:“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峨眉山月歌》更是家喻戶曉。 孟郊的《巫山曲》“巴江上峽重復重,陽臺碧峭十二峰。”
也點出了峰奇山重之特色。 在當代,寫三峽的更是不乏其人,“峨眉高萬仗,夔巫鎖西風。
江流關不住,眾水盡 朝東。”(陳毅《詠三峽》) 郭沫若的詩則把三峽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萬山磅礴水濁莽,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間似欲兩相扶。
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無。” /[email protected]/blog/static/5687831420081131113257402/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回望三峽 江水悠悠。 當危崖聳峙、如刀劈般的夔門迎面撲來,屏障般遮在兩旁,原本 極開闊的視野忽地局促起來。
平緩的江水頓如脫韁野馬,擁擠著、跳 躍著,咆哮奔騰,那掩映在綠蔭中的白帝城幾乎是一閃便從船舷旁留 在了船后。就像古詩里說的:“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天仿佛 一下子被山拉低了許多。
——在許多次與三峽失之交臂后,三峽,就 這樣打開她兀立的大門,任長江將我們送入一頁畫幅。 該是天下諸多秀峰都聚集到這里,夾道迎候大江東去,所以才有 山水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其中的蘊涵更在山水之外。
在許多日 子之后,我才更真切地體會到,那時,我是在長江畫卷中最壯美的一 幅中行進。 啊,三峽! 船行峽中,群峰對峙,峭壁嵯峨,飛巖如削;仰望高空,萬峰攢 天,天光一線;俯視江面,云落峽底,浪花飛卷。
山是驟然凝結的水, 讓人想起雄奇、偉岸,想起男子漢那堅實的胸膛;水是奔騰飛躍的山, 讓人想起純美、堅韌,想起川妹子火辣辣的性格。中學時讀南朝文學 家盛弘之《荊州記》中對三峽的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 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
身臨其境,才有了最 真切的感受。 曲曲折折之間,長江劈夔門,切巫山,奪路東去。
船首翹望,眼 看一座山峰橫在眼前,堵住江路,但船一直走下去,直到山腳,江水 一彎,又是一條閃著亮光的水路。在這峰回水轉中,我們行進著,仰 神女風采,讀兵書寶劍,品牛肝馬肺,江水流過巴楚的懸棺棧道,流 過崖間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伴隨著歷史的年輪,那一個漣漪接一個漣 漪,走向前方。
峰峰嶺嶺,險峻迤邐,演繹著歲月的滄桑。 夜深了,客輪緩緩地行駛著。
岸邊的青山化作了一張黛色的剪紙, 并不時閃過一簇簇燈火。江心的航標燈一明一暗地眨著眼睛從船舷旁 掠過,幾道強烈的探照燈光劃破夜空,從船頂射向江面,更襯托出江 夜的安寧。
此時,唯有船身微微顫抖著,偶爾晃動幾下,使人感到腳 下正踏著滾滾波濤。 夜幕下,江風絮語般撫慰著每一個人。
也許正是飲三峽水,登三峽峰,三峽兩岸竟誕生了那么多為理想 義無反顧的人:賦《離騷》、作《九歌》、敢《天問》的屈原,自嫁 匈奴,以身和親的王嬙,力主抗遼,訂立澶淵之盟,又三起三落的寇 準都從這里走進歷史;巴楚、蜀吳憑借三峽天險,征戰廝殺,周而往 復,描述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更有李白、杜甫等遷客騷人到此游 歷吟詠,留下傳世詩章,這一切決不該是偶然的。
人們向往三峽,贊 譽三峽,除卻三峽的自然美,更看重的大概還是三峽那自在坦然的風 骨,空靈清靜的境界,那種含天容地的蒼莽大氣。我知道,這里面有 對理想的憧憬,對命運的抗爭,對光明的追求,對世間一切永恒的主 題的依戀。
正是涵蓋了無數波瀾壯闊的歷史,經歷了古往今來眾多的 滄桑,三峽才有這般博大精深,才具有了這種超乎自然的靈氣。 比方那兵書寶劍峽,江北陡崖石縫中的“兵書”,其實是古代懸 棺葬遺物,那寶劍則是絕壁上凸現的巖石。
大自然。
【第2句】: 描寫三峽的優美句子,要現代文,不要古文
【第1句】:空中沒有一絲云,頭頂上一輪烈日,沒有一點風,一切樹木都無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里。
【第2句】:太陽剛一出頭,地上像已著了火。
【第3句】:天氣是那樣炎熱,仿佛一點星火就會引起爆炸似的。
【第4句】: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籠一樣,熱得使人喘不過氣來。
【第5句】:走在路上,迎面的風似熱浪撲來。
【第6句】:大清早,蟬就高聲大叫,告訴人們又一個火熱的日子開始了。
【第7句】:夏日炎炎,小鳥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著頭;小狗熱得吐出舌頭不停地喘氣。
【第8句】: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著令人煩躁地叫聲,像是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第9句】:夏天,草木特別茂盛,冬青樹的葉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樹枝繁葉茂,給人們撐起了一片濃濃的綠陰。
【第10句】:夏日里,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們避暑的好去處,你看,他們在水中嬉鬧著,一會兒打水仗,一會兒扎猛子摸魚,玩得十分開心。
【第11句】:夏天的太陽像個大火爐,把大地烤得發燙,就連空氣也是熱烘烘的,人一動就渾身冒汗。
【第12句】: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個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個頭在水面上透氣。
初夏
初夏是美的,那是有別于艷陽春的另一種美。如果說春天的美美在百卉爭妍,初夏的美就美在萬類競綠。該用什么詞來簡括初夏的景色呢?“綠肥紅瘦”?不,那寫的是暮春花事;“綠暗紅稀”——這才差不離!“綠”而“暗”,形容綠的濃重;“紅”而“稀”,可見芳華漸漸褪了,但還不是絕無。在哪兒呢?我放眼向四周搜索,哎,找到了,田溝邊那叢野薔薇,不正星星點點地開著幾朵小紅花么?但那紅色似乎很淡,淡得近乎寂寞,尤其是映襯在周圍的濃綠之中,更顯得,“晚花酣暈淺”。再看那綠,卻是層層疊疊,無邊無涯,綠得沉,綠得酣,綠得觸目生涼,綠得照人如濯,一時凝望出神,仿佛整個天空都被染綠了呢。
【第3句】: 描寫三峽的句子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路程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險峻的高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的路線都被阻斷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深潭,映著山石林木的倒影。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泉水大的叫瀑布,急流沖蕩在山峰間。江水清澈,兩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確實有很多樂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長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游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我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于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熱線。 三峽旅游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云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第1句】:從重慶順江而下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第2句】: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第3句】: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巖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并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杰。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圣文豪的足跡,留下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杰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第4句】: 有關贊美三峽的片段
抬頭望處,已到巫山。上面陽光垂照下來,下面濃霧滾涌上去,云蒸霞蔚,頗為壯觀。剛從遠處看到那個筆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峽口上,山如斧削,雋秀炯挪,人們告訴我這就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它仿佛在招呼上游來的客人說:"你看,這就是巫山巫峽了。""江津"號緊貼山腳,進入峽口。紅通通的陽光恰在此時射進玻璃廳中,照在我的臉上。峽中,強烈的陽光與乳白色云霧交織一處,數步之隔,這邊是陽光,那邊是云霧,真是神妙莫測。幾只木船從下游上來,帆篷給陽光照的象透明的白色羽翼,山峽卻越來越狹,前面兩山對峙,看去連一扇大門那么寬也沒有,而門外,完全是白霧。
八點五十分,滿船人,都在仰頭觀望。我也跑到甲板上來,看到萬仞高峰之巔,有一細石聳立如一人對江而望,那就是充滿神奇縹緲傳說的美女峰了。據說一個漁人在江中打魚,突遇狂風暴雨,船覆滅頂,他的妻子抱了小孩從峰頂眺望,盼他回來,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他終未回來,而她卻依然不顧晨昏,不顧風雨,站在那兒等候著他至今還在那兒等著呢!……
如果說瞿塘峽象一道閘門,那么巫峽簡直象江上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船隨山勢左一彎,右一轉,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開一幅絕好的風景畫。兩岸山勢奇絕,連綿不斷,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態,人們給它們以很高的美的評價和命名,顯然使我們的江山增加了詩意,而詩意又是變化無窮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巖從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個巨大的驚嘆號;突然是綠茸茸草坂,象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特別好看的是懸巖上那一堆堆給秋霜染得紅艷艷的野草,簡直象是滿山杜鵑了,峽急江陡,江面布滿大大小小漩渦,船只能緩緩行進,象一個在叢山峻嶺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但這正好使遠方來的人,有充裕時間欣賞這莽莽蒼蒼、浩浩蕩蕩長江上大自然的壯美。蒼鷹在高峽上盤旋,江濤追隨著山巒激蕩,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織成一片。
十點,江面漸趨廣闊,急流穩渡,穿過了巫峽。十點十五分至巴東,已入湖北境。十點半到牛口,江浪洶涌,把船推在浪頭上,搖擺著前進。江流剛奔出巫峽,還沒來得及喘息,卻又沖入第三峽西陵峽了。
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船一下象流星隨著怒濤沖去,一下又繞著險灘迂回浮進。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泄灘、青灘和崆嶺灘。初下泄灘,你看著那萬馬奔騰的江水會突然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一千個、一萬個漩渦,使得"江津"號劇烈震動起來。這一節江流雖險,卻流傳著無數優美的傳說。十一點十五分到姊歸。據袁崧《宜都山川記》載:姊歸是屈原故鄉,是楚子熊繹建國之地。后來屈原被流放到汨羅江,死在那里。民間流傳著: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羅江畔,看見他峨冠博帶,美髯白皙,騎一匹白馬飄然而去。又傳說:屈原死后,被一大魚馱回姊歸,終于從流放之地回歸楚國。這一切初聽起來過于神奇怪誕,卻正反映了人民對屈原的無限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