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表達兒女心情的句子
【第1句】: 《游子吟》中哪句話表達了母親對兒子的深厚感情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
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2113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5261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4102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
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1653?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于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版引起萬千游子的共鳴。游子吟 (唐詩)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權報得三春暉?。
【第2句】: 游子吟表達了母親怎樣的感情,同時抒發了 子女怎樣的情懷
冬天,凜冽的寒風呼呼地刮著,鵝毛般的大雪覆蓋了大地,到處粉裝玉砌,銀裝素裹。一間破舊的小屋中,微弱的燈光下,只見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坐在灰暗的燈光下,正為即將離家的孩子縫補衣服,母親瞇縫著眼,左手拿著針,右手拿著線,在這一針一線中,包含著母親對兒子的多少牽掛與擔心,家中貧困潦倒,沒錢買綾羅綢緞給孩子,只能為孩子縫些粗衣麻布,但在這些粗衣麻布中,溶進了母親的千般情與千般愛。
夜深了,刺骨的寒風透過一快破布侵入屋內,使母親不禁打了個寒顫,她站起身,垂了垂酸痛的被背,端起一杯熱騰騰的茶,走進了兒子的房間,為兒子披上衣裳,擔憂地說:“兒呀,天冷了,早些歇息,明還要起程呢!”孟郊放下手里的書,看著憔悴的身影,思緒萬千,母親一絲不茍地為將要離家的兒子縫補衣裳,生怕在外地沒有人給他縫衣,樹枝般枯黃的手上長滿了老繭,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為兒子穿針引線,不時揉了揉眼睛,理了理頭發,飽經風霜的臉上露出了一絲憔悴與擔憂,“你出門在外,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啊。”孟郊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上,熱淚盈眶,握著母親長滿老繭的手,感動不已,想留下來陪著母親,但是又不想辜負母親的希望,揚名于世,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考上了個小官,欣喜若狂,但這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的恩情,卻無法報答。這不禁使孟郊感慨萬千。明日就要離開慈愛的母親,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了,母親的怎能報答?這小草的心怎能報答春天的溫暖呢?兒子又怎能報答母親的恩惠呢?
窗外依然寒風凜冽,但屋內卻依舊溫暖。
【第3句】: 孟郊游子吟最能表達情感的詩句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唉!誰說那陽光下的小草,
能報答春光的沐浴?
最后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 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 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 于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 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 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 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 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 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 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游子吟》留給 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