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七擒孟獲優美句子
【第1句】: 一心為蜀
一鳴驚人,兩袖清風,三足鼎立,四方之志,五車腹笥,六出奇計,七縱七擒,八卦神通,九鼎大呂,十面埋伏,百折不回,千古名垂,萬世流芳,億萬斯年。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稱譽為集忠、義、智、勇于一身,是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有很高的評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亦成為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在《三國志》中亦附有陳壽在《諸葛亮集》中的序言。而《三國志注》中,裴松之亦引出袁子談論諸葛亮的功績。
諸葛亮生平可分為:躬耕南陽,隆中對,聯吳攻曹,足食足兵,臨終托孤,南征北伐,病故五丈原。諸葛亮之忠誠,備受后世推崇。
在受到劉備托孤后,他一直對后主劉禪盡心盡力,凡事親力親為,憂公如家,于《出師表》中亦表明心跡,直至最后令到自己食少事煩,病死軍中。諸葛亮在割據一方的政權中大權獨攬十余年,但是既不斂財,也不謀任何私利或名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任。
另一位托孤重臣李嚴曾經寫信給諸葛亮,希望他受賜九錫,但是遭到諸葛亮拒絕,表示不能夠為漢室收復中原就不算有功。近現代對此有不同程度的質疑,比如,不扶劉禪是為專權于身;堅持北伐源于“野心”。
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自己沒有多余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余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死后30年,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蜀漢保衛戰中戰死沙場。諸葛亮在政治上有更為突出的成績,除了在《隆中對》提出了劉備政權長期戰略外交規劃外,早期經常為劉備足食足兵。
等到他開始獨掌蜀漢軍政大權以后,則以法為根本,到后來在朝內作八務、七戒、六恐及五懼訓誡各臣,而朝外亦民風樸實,賞罰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極為罕見。他鼓勵其他朝臣以集思廣益的態度進諫。
他又敢于接受問責、承認錯誤,在第一次北伐時,因為誤用與他最為親密的馬謖而失敗,他后來上表自責,自貶降官,及對馬謖進行處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的父親因為馬謖兵敗,連坐,被髡,但是他對諸葛亮的評價卻是“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構想,發明了連弩、木牛流馬及孔明燈等。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由于《三國演義》神化了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方面的才能,近現代經常有質疑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的觀點。比如南征時,諸葛亮采取了參軍馬謖的建議,而不是他自己的能力。
劉備時期,他一直居于大后方,不在前線指揮作戰。但是也有觀點認為諸葛亮作為蜀漢十多年間的最高軍事指揮和前線決策者,除了于南中之戰中平定南方,諸葛亮以不足曹魏1/5的人口和武力,以攻擊替代防御,不但長期進攻曹魏,使到對方基本上不敢于入侵蜀漢,反而占得了魏國陰平及武都兩郡,其軍事上的能力毋庸置疑。
以下是《三國志》描述的一些人物對諸葛亮的評價: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無以遠過。”
、“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復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咸共聞知。”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
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
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
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
【第2句】: 九年級語文
諸葛亮帶領軍隊到了南方的中部,凡打仗的都勝利了。
聽說有叫孟獲的人,是南蠻人所信服的。因此下命令使他生著到來(就是生擒啦~~)。
已經成功了,諸葛亮使他參觀漢軍的兵營陣列,說:“這些軍隊怎么樣?”孟獲回答說:“以前不知道虛實,因此失敗。現在蒙您的恩使我觀看兵營陣列。
只是這樣,一定可以勝利!” 諸葛亮笑,心里知道孟獲還不服,放了他使他繼續作戰。七次放了七次活捉。
但諸葛亮還想放了孟獲。孟獲說:“漢軍威鎮天下,南方人再不反了。”
于是諸葛亮進軍,南方平定。隨后把他的部下還讓他帶領,有人給諸葛亮建議不要這樣做,諸葛亮說,把將軍留作我們的人,就需要給他配兵,留下兵之后沒有固定的后勤補養,這是第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孟獲這些部落剛剛被打敗,他們的父兄都剛死,留下我們的人不留士兵一定會出現混亂,這是第二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孟獲這些人有背叛諾言和殺死我們士兵的罪行,自己感覺隔膜很深,如果留我們的人,他們不能信任,這是第三個不好解決的問題,今天我打算不留兵,不運糧食,但是規矩和法律基本上定好了 夷人和漢人可以暫且的和平相處了。